“基于分层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践
2020-09-14冯永军
冯永军
关键词:校企融合;全要素;驱动;协同育人;实践
基金项目:辽教函[2018]471号-149号: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鞍山市工业设计与数字化设计创新中心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受创新不足和机制束缚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三个能力”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顽疾,主要表现在:
高校内部普遍缺乏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体系设计和渠道建设。造成教师教学与科研脱节,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两层皮”,失去了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高校内部研究与教学融合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教师的科学研究行为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造成科研和教学严重脱节。教师的科学研究缺少人才培养需求的驱动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缺少科学研究成果的反哺和引导,直接造成教学停留于理论、科研停留于研究的“两层皮”状态,阻断了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培养的渠道,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内部缺乏校企合作成果与人才培养要素的逻辑关系研究,校企协同育人的驱动体系不系统、不科学,高校转型发展的路线模糊。造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映射受阻,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下降,高校内涵发展迟缓。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校企合作产出不能直接映射到人才培养的相关驱动要素,阻断了来自需求侧的信息反馈,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成果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的推动和优化作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来自企业的诸多资源不能很好地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缺少实践的驱动。此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路普遍模糊,路线混乱,没能厘清校企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一定程度上迟滞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
综上,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三个能力”建设为目标,围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不健全,合作模式单一”、“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缺乏设计和市场要素驱动”、“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困难”、“校企协同育人驱动体系不完善、不科学,高校转型发展路线模糊”等问题,对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建立基于分层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成果对人才培养的全要素驱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解决“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困难”的问题,解决“校企协同育人驱动力不足,高校转型发展路线模糊”的问题。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详见图1。
圖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研究建立“基于分层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建立不同模式校企深度融合联合体合作成果与人才培养全要素之间的逻辑和映射关系,实现校企合作成果对人才培养全要素的驱动,为构建系统完整的系统育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相融合的体系和机制;探索建立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与教书育人活动深度融合的机制与渠道;制定建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开展学生工程意识、专业思维和行业经验教育、涵养的渠道与机制。从而建立教师实施“科教融合”的体系和渠道,并开展实践工作。
基于行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导向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成果和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包括行业及企业等需求侧反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的支撑体系,如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优化、教材建设等,最终完成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并开展实践工作。
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教学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立企业专业资源协同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体系与机制,包括工程能力培养和专业实践知识的传授,实习、实训资源和基地建设,联合开展专业实习和专业设计活动等实践教育改革,通过实践验证机制的有效性,让校企深度融合的成果驱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素。
三、研究成果
提出了“全要素驱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型”:针对“高校普遍缺乏科教融合的体系设计和渠道建设,科研反哺教学困难”的问题,研究分析校企合作不同成果与人才培养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驱动机理,建立了校企合作五大类成果“平台资源、工程环境和专业理念、专业资源、协同创新活动和成果、实践经验和专业反馈”,与高校人才培养八大要素“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材建设、工程理念和专业能力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专业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全要素驱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型”,详见图2。
图2 全要素驱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型
构建了“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体系”:针对“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不科学,高校转型发展路线模糊”的问题,建设了 “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基于行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导向机制”和“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教学机制”, 形成了“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本科生进课题组制度、专题创新团队制度、专题报告讲座制度、企业专家咨询制度、校企合作教材制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制度、企业导师制度、企业讲师制度”9个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体系”。使合作成果直接驱动人才培养全过程,给出了高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的清晰路线。详见图3。
图3 全要素驱动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四、成果实践
构建了“全要素驱动协同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顺利推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创新。“全要素驱动协同育人体系”实践成果详见图4。
图4 构建“全要素驱动协同育人体系”实践成果
打造了一支工程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实施教师顶岗实践制度和依托校企联合体开展技术创新,教师研究能力大幅提升,研究成果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支撑;教师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为科研反哺教学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布局:发挥企业专家咨询制度作用和企业需求侧的反馈驱动作用,持续推进专业优化,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应用型优化:发挥企业专家指导委员會的作用,先后开展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基础阔视野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OBE理念贯彻等专业体系优化工作。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材体系:实施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制度开展教材体系建设,教材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强化了工程实践教育,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构建了工程教育体系,学生工程理念和专业素养提升显著:实施企业专家专题报告及专题讲座制度,针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开展工程理念、认知和背景等教育,学生专业认知大幅提升。
建立了创新教育体系,学生研究能力提升,创新成果丰富: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接纳本科生进课题组,依托专题创新团队机制开展专题创新训练,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研究成果丰富。
建设了高质量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实现了实习、就业双驱动: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机制,高质量的专业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数量稳步增长,解决了学生实习平台的瓶颈,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构建了协同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与设计贴近工程实际:依托企业导师制和企业讲师制,将企业专家引入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中,毕业设计课题质量和设计质量大幅提升,实习、实训质量稳步提升,解决了“参观式”实习的顽疾。
实践证明,“基于分层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逻辑清晰、内容全面、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震,江珩.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07):50-54.
[2]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15-17.
[3]周文斌.坚持学研产结合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18-20.
[4]夏嘉忆.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1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