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的我国耕地保护研究进展

2020-09-14王姣姣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3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可视化分析耕地

王姣姣

摘要: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前提条件和重点所在。文章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所搜索到的1998至2017年以“耕地保护”为关键搜索词的文献数据作为原始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进行更深入的信息量挖掘。研究发现,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有序的网络式体系;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充分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当前耕地保护研究缺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交流,多元化研究成为未来趋势。

关键词:耕地;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研究;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尤其是我国存在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点关注。追根溯源,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耕地保护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耕地保护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也是专家学者长期专研的重点课题。我国一直坚持把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作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一项重要法律支持,但从目前耕地保护的实际成效来看,制度运行结果与预期的政策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耕地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很大程度影响到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时间又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所搜索到的自1998年至2017年以“耕地保护”为关键搜索词的文献数据作为原始数据,运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为未来耕地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二、耕地保护研究时空布局

(一)耕地保护研究时间变化

对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得文献数据进行年份分布统计分析(图1、图2),研究期内的耕地保护文献研究有明显的时间段特点:

1998~2003年:发文量和被引用量都处于平缓发展阶段。耕地保护研究文章发表量较少,一共发表了23篇文章,占发文总量的10.80%。文献发文量折线图上出现一处转折点—2003年出现期间发文量的最低谷。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3年期间,粮食生产总体上呈下滑态势,总产量从51230万吨剧减到43070万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411公斤/人下降到333公斤/人,2003年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2004~2011年:发文量和引用量都处在一个迅速增长阶段。耕地保护研究成果显著,文章共发表116篇,占发文总量的54.46%。耕地保护是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这些年来政府颁布一系列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整个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國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促进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研究,学术界因此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012~2017年:发文量和引用量都趋于稳定。文章发文量74篇,占总发文量的34.74%。耕地保护研究已经延续多年,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深入发展的空间。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我国耕地面积流失的严峻现状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据《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总量达到20.25亿亩,数量虽比“18亿亩耕地红线”多出了2亿多亩,质量上却有欠缺,耕地保护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耕地保护依旧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完善。

(二)耕地保护研究空间分布

运用CiteSpace将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收集到的耕地保护文献信息进行机构及作者分布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图4所示,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研究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丰富而又有重点的网络式结构(图3)。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及资源研究所、中国土地勘察规划院、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在耕地保护相关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分析耕地保护文献的作者图谱可以发现曲福田、欧名豪、陈美球、张安录、黄贤金、牛海鹏及张凤荣等人有突出成就。例如,欧名豪主要把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黄贤金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经济与政策、资源环境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等。

研究耕地保护文章影响力靠前的期刊主要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及《资源科学》等期刊。不同的出版刊物有效反映的理论思想有差异,包括耕地保护研究时期的重点、方向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例如,大多数被高频引用的耕地保护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文章主要涉及耕地保护政策制度发展改善以及土地管理不断创新方面的内容。有些文章总结分析了耕地保护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未来耕地保护的研究提供了重点以及方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耕地保护文章的重点研究方向是耕地如何与生态环境以及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便利,耕地保护的数据资料能运用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度上。来源于《资源科学》的耕地保护文章运用到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多,这些文献资料丰富了耕地保护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当前耕地保护相关研究都是在一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背景下进行的。根据学科的多样性的发展原则,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来促进耕地保护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耕地保护研究热点分析

文章的关键词就是对整篇文章中心主题的简要概括(图5、表1),利用CiteSpace对所得数据源中文章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图5),有如下特点体现:

1998~2003年: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数据显示:1998至2003年间全国耕地总量减少高达877.98万公顷,虽然在此期间国家政府也针对这样严峻的耕地形势做出了应对措施,使得耕地总量增加近215.73万公顷,但耕地总量还是净减少662.25万公顷。这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快速流失期,出现“土地管理”、“耕地资源”、“粮食安全”等关键词,耕地保护方面的研究从简单的发现耕地实际变化情况发展到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阅读梳理当时耕地保护文献可以发现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导致耕地流失退化现状威胁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呼吁整个社会群体重视耕地保护问题,缓解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与耕地总量快速流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此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及“农业结构”陆续出现,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开始重点强调这些问题,政府相继颁布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及《农用地分等规程》等政策文件。由此可见,学术界的耕地相关研究成果有时快于政策的颁布,学术界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有理论指导意义。

2004~2011年:《退耕还林条例》颁布后,2004至200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减少近383.01万公顷,虽然政府通过其他方式增加耕地面积,但耕地总量还是净减少近165.71万公顷。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研究重点转向生态退耕,因此“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征地制度”成为该期间的重点。2007年后,“农户”、“农户行为”、“土地经济”、“经济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等高频关键词陆续出现,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多次被提及。学术界开始关注“耕地保护制度”的实际实行者农户以及他们的行为。因此,“农户”和“农户行为”成为当时的高频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土地经济补偿研究开始发展。国家颁布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耕地违法现象的发生以及督促人们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只有保护好农户的经济利益才能有效提高他们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此后,学术界对农户的经济利益保障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其中“经济补偿”出现16次,中心词性达到了0.03。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专家学者们不断地更新探索研究,研究成果为耕地经济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实例参考。

2012~2017年:结合当时国情分析,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政策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学者对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完善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政策提供了有效借鉴。耕地保护不再单方面要求数量上的达标,质量上的要求越发严格,与生态安全紧密联系。2014年通过了《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同年国土资源部要求将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坚持耕地保护优先和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此后,“生态退化”及“耕地保护制度”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2017年通过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到需要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体系。因此,占补平衡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由此可见,耕地保护研究具有时代研究意义,进行耕地保护研究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更要满足新时代背景要求。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运用了CiteSpace对CSSCI数据库中耕地保护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实际的数据分析得到了近20年来耕地保护研究的演变。近20年来国内耕地保护研究十分丰富,但是耕地保护依旧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不仅仅是国家法律的要求,还是实际国情的要求。目前為止,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研究机构网络。通过高频关键词研究发现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研究主要围绕粮食安全、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制度以及经济补偿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对耕地保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对各个时间段产生的高频关键词的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的研究进程和当时国家政策制度相呼应,有的甚至先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对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有特殊的土地国情,同时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对耕地保护相关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耕地保护研究主要呈现出以农学或地理学为主进行的研究,缺乏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交流,这就不利于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多元化发展研究是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Brown L R, Halweil B. 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1998,11(04):10-16.

[2]封志明,孙通,杨艳昭.2003~2013年中国粮食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6):895-907.

[3]柳荻,胡振通,靳乐山.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01):22-27.

[4]王千,金晓斌,阿依吐尔逊·沙木西,等.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09):1525-1535.

[5]贺振.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6):6-9.

[6]虞锡君,刘晓红,胡勇.长三角地区农用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03):21-26.

[7]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01):1-8.

[8]张郁,刘洁,杨青山.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与面源污染的脱钩分析与调控模拟[J].经济地理,2017(06):177-182.

[9]董祚继.新时期耕地保护的总方略[J].中国土地,2017(02):8-11.

[10]刘新卫,赵崔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03):11-13.

[11]陈志刚,黄贤金,卢艳霞,周建春.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06):20-25.

[12]郑沃林,殷梅华,吴剑辉.中国耕地保护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05):69-80.

[13]任平,吴芬娜,周介铭.我国“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理论矛盾与现实困境[J].经济管理,2012,34(08):173-182.

[14]任旭峰,侯风云.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11(09):31-35+127.

[15]丁洪建,吴次芳,梁留科.耕地保护理念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04):14-19.

[16]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02):8-13.

[17]王万茂,余庆年,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3):64-69.

[18]谭术魁,张红霞.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153-158.

[19]崔童.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20]蔡运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J].资源科学,2000(03):24-28.

[21]张笑寒.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对策[J].生态经济,2001(12):162-163.

[22]林晓雪.改革开放后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3]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等.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0(02):108-113.

[24]李秀彬.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04):329.

[25]張树斌.灵川县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01):37-39.

[26]陈美球,邓爱珍,周丙娟,等.不同群体农民耕地保护心态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9):16-22.

[27]周小平,宋丽洁,柴铎,等.区域耕地保护补偿分区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09):1546-551.

[28]毕继业,朱道林,王秀芬,等.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77-80.

[29]陈志刚,黄贤金,卢艳霞,等.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06):20-25.

[30]陈秧分,刘彦随,李裕瑞.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10(04):4-8+31.

[31]吴泽斌,刘卫东.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标准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2076-2086.

[32]周小平,柴铎,卢艳霞,等.耕地保护补偿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0(10):30-35.

[33]牛海鹏,张安录.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测算—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9(08):1400-408.

[34]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2):47-55.

[35]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07):24-27.

[36]靳亚亚,赵凯,肖桂春.陕西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12-19.

[37]余亮亮,蔡银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初期效应评估—东、西部地区的实证及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14(12):16-23.

[38]谢高地,张彩霞,张昌顺,等.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资源科学,2015,37(09):1740-1746.

[39]陈能场,郑煜基,何晓峰,等.《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探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09):1689-1692.

[40]陈美球 .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构建生态粮仓的对策思考[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01):1-3.

[41]王万茂,余庆年,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3):64-69

[42]李彦芳,张侠.耕地保护重在质量—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反思[J].经济论坛,2004,(14):103-104

[43]田孟.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及其解释——基于国家能力的理论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04):122-130,135.

[44]陈俊.我国土地资源立法保护的制度设计[J].河北法学,2005,23(08):82-86.

[45]王兴运.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05):113-116.

[46]杨丽霞,杨桂山,姚士谋,等.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2(06):120-126.

[47]单娜娜,刘卫东,等.基于 SMOP 模型的耕地保护目标决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05):766-777.

[48]陈会广,吕悦.基于机会成本与 Markov 链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测算——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01):17-2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可视化分析耕地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