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作用探讨

2020-09-14尹冬梅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工业

尹冬梅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前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整体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状态,同时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利润下降、制造业技术含量亟待提升等问题。在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内容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基于此,文章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解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阐述了中国制造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产品价值、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根据中国制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作用,提出了两点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尽一份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工业;制造业;中国制造;国际经济发展;一带一路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逐步开始“去工业化”,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转移到澳大利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越发重要,而发展中国家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下,实现了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该发展趋势促使了西方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西方经济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实体经济减少、虚拟经济增加。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转移产业”的过程中,自然成为了“制造大国”,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市场,时至今日,我国的工业产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量是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工业化國家的制造总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仍旧没有走出“廉价劳动力”这个范围,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状态。“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为我国产业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制造”在“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大方向、两大任务、三大愿景、四大转型和十大领域”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开始转型,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我国走进了一个和西方经济发展有诸多差异的发展阶段,即“生态工业并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脱颖而出”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那么中国制造的崛起,究竟会给国际经济格局带来何种影响?下就以此为主要论题,进行详尽论述。

一、中国制造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是不同于“金融”等行业的重要实体经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工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工业发展“从无到有”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阶段,我国积极吸纳外部资本力量,通过外资的辅助引导,实现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第三个阶段是1991~2012年,此阶段我国破除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制造开始挣脱“外资”的束缚,并逐步构建出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系;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中国制造开始从“劳动密集制造业”转变为“现代化制造业、生态制造业”,工业发展的结构在逐步调整,同时生产效率、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和瑞典等工业化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发展仍旧较为落后,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仍旧会持续保持“追赶发达国家”的状态。“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了促使我国工业转型,而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中,也强调了我国工业需要提高科技含量,促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从我国工业生产分类来看,当前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产业主要为矿业、热力、燃气、供应业、制造业等,制造业是“工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一)制造业发展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2018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0.8%,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扩张步伐有所加快;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6%,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景气区间,仅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制造业仍旧处于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整体而言,在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仍旧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国家贸易发展状态

据统计,2017年中国进口额为18409.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9%;2016年中国进口额为15879.26亿美元,同比下降5.5%。2017年中国出口额为22635.22亿美元,同比增长7.9%。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货物贸易的比重就在持续增长,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逐步开始让其他国家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9年11月4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美国可能会再次大举发展工业,在这样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中国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根据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间品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方法了解到,“中国制造”的崛起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对“中国制造”产生影响。图1中显示,从2018年开始,在全球中间件市场中,中国规模市值已经达到65.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5%。在数字化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对相关行业的项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观察图1中2019年数据增长情况,有专业人士认为,按照目前趋势来看,中间件市场的规模增长情况稳定,若按照该形式一直下去,到了2019年末,我国中间件市场规模市值可超过72亿,同比增长必然超过11.0%。

二、中国制造产品价值

近年来,在国际上,中国钢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化肥产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在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并在逐步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以应对世界工业下行发展的情况,为工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动力。在科研方面,中国工业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具备科研条件的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因我国社会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同时又正处于工业完善发展阶段,所以我国是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具备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技术持续创新的背景下,近些年在大型飞机制造、航天、超级计算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从国际经济来看,中国制造近几年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同时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也在逐步提高,中国出口额贸易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动下持续发展。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1~6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4.67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9%。其中,出口7.95万亿元,增长6.1%;进口6.72万亿元,增长1.4%;顺差1.23万亿元,扩大41.6%,尽管2019年的国际贸易环境严峻,但因中国制造已經成为了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仍旧保持着上升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好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中国制造的转型发展成为了必然,“德国工业4.0”的推出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颁发让促使我国制造业紧跟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再工业化”发展战略,旨在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在产业、技术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并抢占世界制造的高端行业,而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等国家则成为了新的劳动密集型市场,中国制造业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必须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同时也是一个相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本身和世界经济有着密切关系,在世界生产格局中,以三个地区的中间贸易关系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中国为中国制造中原材料贸易和零部件的第一供应者,是地区j、地区k的母国。

在制造体系中,因中间品的流向差异,中国制造业在第不同的流向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第一个阶段,中国制造品被直接进口地区j使用,并形成产品本身的增加值,即“中国制造品出口的直接增加值,中间国外价值(Intermediate foreign value,IFV)”;第二阶段为中国制造中间品被地区j再次加工后,再次输出到地区k,这个阶段会在此前的IFV基础上,产生间接增加值,即“第三国外增加值(Third foreign added value,TFV)”;第三阶段为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被地区j加工后再返回到中国的部分,即“返回国外值(Return foreign value,RFV)”,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经济中形成的价值为IFV+TFV+RFV,因此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产品本身的贸易价值,而体现在产品流动全过程。

三、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制造业生产活动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装配生产、订货生产、工程生产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完善,目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但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而言,我国工业生产力仍旧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工业发展依附“外资”的情况也亟待解决。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温铁军所言,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工业发展”白热化阶段,同时国家不断吸引外资进入,民营企业逐步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却因为过度依赖外资,导致1991年出现严重的大衰退问题。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体制的工业体制逐步形成,中国工业的水平在逐步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美国等国家以投资等形式进入到中国制造业,并实现产业资本输出,在精细全球产业分工的同时,让我国的生产力得以释放,这个阶段,中国所输出的生产力对世界经济转型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在发达国家产业格局调整的背景下,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西方“虚拟经济”的失控,产生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快速改变了世界工业生产面貌,各国开始依托技术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就此为切入点,推行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如图3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逐步增长,且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制造”仍旧没有停下发展脚步,处于持续上升的发展状态。

“中国制造”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世界工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数十年时间内,在家电、汽车、农机、集成电路、计算机设备、钢材、棉花、化肥、硫酸、烧碱、乙烯等等方面,制造业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类工业产品能够满足进出口贸易需求,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体系。自2009年起,我国针对制造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中国制造开始迈入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提升过程是一个“中国制造中间投入”增加过程,在“中国中间制品”增加的背景下,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幅度大、速度快等特征。另外,全球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的优势也在逐步下降,中国所具有的“劳动剩余”并不能促进下一阶段中国制造的“高精尖发展”,这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15年,全球工业产值为12.157万亿美元,其中前四名是中美日德,制造业增加值第一是中国,3.25万亿美元,占世界27%;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二位,2.142万亿美元,是中国的65.88%。在1995~2015年间,中国制造产品为世界各地创造的增加值,体现出持续增长的特征,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提高。就中国制造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言,中国制造体现出较强的“区位特征”,中国在东亚地区贡献的增加值显著高于欧美地区,但相对东南亚国家而言,中国在欧美地区的贡献明显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行,拓展了我国制造业市场,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制造业规模,同时美国等国家“实体经济”的下行发展,让中国在北美等区域的贡献增加值也逐步提高。

四、中国制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作用

从图4可看到我国IDVA(国内增加值)、FVA、TFI的变化趋势,数据显示,自2000起,我国的IDVA值就从44316万美元增加值1067358美元,历年增长稳定,但是增长速度在2010后由所放缓,同时FVA值也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但是从TFI值可看到,在2012年以前,我国TFI值均为负值,表明出口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本国直接出口对于中间品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差,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影响较小。从2013年起,我国TFI值开始逐步提高,证明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中国制造的作用越发重要,而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到,TFI值的变化表明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处于逐步提升的状态,而日本、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又开始步入逐步下降的发展轨道,但是横向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TFI值仍旧小于零,这就表明美国、日本的出口产业对于国内中间品的出口带动作用显著,所以我国制造业的利润仍旧较少。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导国,在一带一路经济增长中有着较大的优势。长久以来,我国依托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来实现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逐步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消失。同时,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朝着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迁移,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成的经济体系中,分工地位逐步提高,同时伴随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望构成和欧洲经济体系、北美经济体系“三足鼎立”的新经济体,而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也会越发突出。

五、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影响力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

《中国制造2025》,倡导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必须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主动的、积极的推动产业转型,推动供给侧发展,同时依托于一带一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是要实现产品换代,要用智能化产品替代传统的工业化产品;二是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用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来替换传统的人工生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三是要实现商务转型,依托于跨境电子商务等,营造出整合生产、商务的新模式,如此便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发展。另外,应该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当下外资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参考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朝着“去依附”的方向来提高中国工业的独立性,提高中国产业的独立性。笔者认为,我国工业发展决不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过程,决不可用虚拟经济来替代实体经济,而是要注重服务业、工业的协同發展,同时推动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制造业的整合,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的资源浪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二)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改革产业

“互联网+”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有目共睹,在当下,应该将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应用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智能装备多依赖进口,自动化生产设备80%被国外的厂商所占据,导致我国多数企业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转型。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研发,实现智能化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真正集中科技创新带来的优势。工信部门要加强“互联网+”的倡导,根据各地产业特征,建立示范项目作为引导,深度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整合,并提高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另外,一带一路可作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175亿美元,同比增长9.7%。对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的进出口分别增长11.5%、34%和11%。商务部12日表示,中国已与18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2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因此,应该在供给侧改革经验基础上,推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的对接,尤其是在基础建设以及能源建设方面,需要秉承一带一路精神,加快业务流程、产业链、资源链的优化整合,达到提高制造业生产水平的目的,目前逐步完善的“吉木乃口岸液化天然气项目、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土库曼斯坦原油管线、巴基斯坦石油管线”等项目均是值得参考的案例。以此为基础,中国可利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优势,推动和沿线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创建出跨境产业园区,构建出以“创新为主、劳动承包为辅”的贸易模式。

当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顺差,是中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就当前的情况来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产品的少量进口,集中在矿产、原材料进口方面,可立足于当下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国家进口特色化工业制品,如东盟进口机械设备、东盟进口交通设备、西亚进口粮食,以实现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发展互补。同时,应该秉承“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采用差异化合作模式,比如,和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就可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作;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即可加强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如此一来便可在推动产业转型的同时,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制造业中间品视角、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可了解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间,中国制造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为显著的贡献,同时中国制造产品作为世界工业体系的种间投入,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呈现出速度快、增长幅度大等等特征。目前,中国制造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力较大,但是利润较之于日本、美国等国家仍旧较低,这是我国产业体系落后所导致的,应该立足于当下的实际情况,以“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互联网+”为抓手,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的供给侧改革,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务必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逐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去依附”。另外,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或会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进一步影响,导致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削弱,所以必须要推动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升至国际领先地位,以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參考文献:

[1]何郁冰,韩秋敏,曾益.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9,40(07):33-46.

[2]苏华,郑智昊.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外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09):44-49.

[3]潘云鹤,刘曦卉,明新国, 等.中国制造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4):7-13.

[4]刘慧岭,凌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价值链分布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9(07):84-95.

[5]薛求知,帅佳旖.制度距离、经验效应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08):80-90.

[6]唐红祥,张祥祯,吴艳, 等.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2):128-142.

[7]于明远,范爱军.生产性服务嵌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J].当代经济科学,2019,41(02):88-96.

[8]程冬,郑文平,俞剑.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长表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06):71-88.

[9]姚琦.“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品牌国际化的影响——基于原产国形象理论视角[J].企业经济,2019(04):5-11.

[10]保永文,马颖.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4(08):14-28.

[11]阳晓伟,闭明雄.德国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5):32-36.

[12]王明涛,谢建国.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9(04):50-63.

[13]李勤昌,刘明霞,焦亚南.技术创新、出口本国增加值与全球竞争力——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9(01):110-124.

[14]安礼伟,马野青.国际经济秩序:中国的新需求与政策思路[J].经济学家,2019(01):62-68.

[15]余东华.新工业革命时代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19,2(02):88-100.

[16]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59-66.

[17]杨蕙馨,高新焱.中国制造业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 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01):34-44.

[18]杨晓鹏,王波.战略指向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中国制造业为例 战略指向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1):21-30.

(作者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制造业工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