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坚守
——讲述职工别样的战 “疫”故事
2020-09-14
2020,庚子之春,注定不寻常,必须被铭记——全民战 “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泱泱中华,责立天下。置身其中,且立且行。疫情之下,职工开起了“花式”战 “疫”模式。
以厂为家,温暖化作“铠甲”
“硬件配齐,水、电、暖保证,拎包入住!”今年年初,由于防疫保产需要,首钢矿业公司有600多名职工选择了主动 “留守”。为最大程度减少人员集聚,基层单位各自亮招,车间的库房、休息室、会议室、交接班室、党员活动室、创新工作室被迅速 “征用”。党支部书记变成了 “设计师”,作业长变成了 “包工头”,职工化身 “泥瓦工” “水电工” “管钳工”,没几天功夫,一个个 “职工小家”就建成了。
“床垫子厚度还行吗?” “屋里冷不冷?” “吃得咋样啊?”这些嘘寒问暖的话,成了党委书记的口头禅。各单位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时不时到这些临时作息室走走、坐坐,看看职工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民以食为天。为了让职工吃好,各单位党委没少操心。建立订餐群,安排人员统一取餐、错峰取餐,职工分散就餐。联系食堂预定新鲜蔬菜,丰富菜品。“大灶”吃腻了,党支部书记们使出浑身解数,为大家开起了 “小灶”:水厂铁矿筑排车间设置了小餐桌,支部书记亲手给职工们包包子;采掘车间支部书记让爱人做了丸子,给兄弟们尝尝 “家”的味道;输送车间党支部书记自掏腰包买了一百斤橙子、十几斤鸡架放到宿舍,给大家换换口味儿;协力公司烧结维检项目部党支部几次给职工送去速冻饺子、方便面、牛奶等食品。职工刘建军感动地说: “组织给我们的关心,就像家人一样。”
两级工会 “娘家人”也没闲着,大包小桶的防疫用品、大盒小兜的生活用品送到职工手里。首矿工会还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提供7*24小时心理咨询、一对一心理疏导服务。 “读书会”办起来了,放松课堂开讲了,网上文体活动打卡了,特殊时期也传递出满满的活力。
你奋战在前方,我替你守好后方,同样是各级党组织的心声。各单位党委深入排摸职工家庭情况,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水厂铁矿职工刘尚坤家中只有爱人带着一岁半的孩子,出门不方便,眼看煤气、蔬菜快没有了,党支部马上安排人为他家送去生活物资、缴纳燃气费。实业公司食堂职工谢学明主动住在班上为职工提供早、晚餐服务,家中仅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一人。实业公司党委准备好日常用品,连夜送到了老人家里。此后,专人不定时问候、看望老人成为日常。
为了改善住厂职工的生活条件, “跑家”的兄弟姐妹齐上阵,变身 “快递员” “采购员” “搬运工”“理发师” “好裁缝”。 “放心,有我们呢”,成为最动听的话语。
“还吃点啥,让你嫂子给你做。” “把衣服给我,回家给你洗了。” “明儿给你带点水果。”……慢慢地,大家的饭盒里,多了 “妈妈牌”家常饼、 “好嫂子牌”炖带鱼、 “大哥牌”红烧肉、 “大姐牌”炸麻花。一场战 “疫”,就这样催生出很多 “多面手” “特种兵”。他们是父亲、儿子、丈夫,是母亲、女儿、妻子,但穿上了工装,就成了不能被轻易打倒的 “铁山战士”。
居家办公,携手共成长
从加入到北京金融街惠泽学前教育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的第一天,郑雪就开始了金融街惠泽儿童成长中心 (富国里中心)公众号文章的撰写、图文排版的工作。2020年的春天,因为一场可怕的新冠肺炎疫情,她无法如约与中心的孩子和老师们相聚,开启了在家办公的模式。为进一步做好中心与孩子、家长的线上交流和互动工作,郑雪积极参与视频录制课程。在教学活动培训的时间里,她不断加强自己对学前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果说,教师们把最精彩的时刻展现在了录制教学活动的视频里,那么,郑雪就应该是把在疫情期间对工作的热爱和岗位职责的坚守展现在了一篇篇公众号文章里。
在疫情期间,因为文章主题有限,能否每周按时发布关于中心宣传的公众号文,郑雪特别忐忑。她说: “在居家抗疫期间,我也在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居家抗疫的孩子停课不停学,在家里继续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呢?”郑雪认为,孩子有个好身体,才能抵抗病毒侵袭,自己有责任定期将中心科学教养、医教融合的育儿理念在线上平台更好传递下去。
幸运的是,中心每周的公众号文都如期推送,郑雪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每天,她根据中心教师投稿的视频素材和相关的亲子活动内容分享,及时确认文章的主题,对内容进行修改,然后图文排版。“在整个互助友爱的教师团队的帮助下,中心公众号文推送数量不但没有因为疫情受到影响,还及时将适合幼儿成长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公众号文传递给家长和孩子,实现了中心家园共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由线下转为线上的顺利过渡。”郑雪欣慰地表示。
每当有家长通过中心推送的公众号文联系到郑雪,并肯定了文章所分享的内容时,郑雪都特别激动。“这个肯定,不仅是对我在疫情防控期间继续认真学习,坚持每周发文的一个鼓励,也是对中心教师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研,及时以幼儿的视角开展生活教育活动工作的认可。”
在居家抗疫期间,郑雪说自己收获很多:学到了更多关于学前教育的知识,可以将有助于孩子快乐成长的信息及时分享和传递,同时感受到了教师团队的团结和友爱。 “疫情虽然让我们的生活一度按下了‘暂停键’,但每个人对自己岗位的坚守与担当,不断钻研学习,保证了工作的有效推进,将生活里的你、我、他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实现了隔离病毒不隔爱。”郑雪说起那一段时光依然十分感慨。
宅家抗疫,用美食来治愈
在中铁六局海外分公司办公室工作的张培金,人称 “大金子”,有近二百斤,疫情期间厨艺见长,体重也见长。 “心宽体胖没烦恼”,大金子经常自嘲。他在微信朋友圈展示厨艺,晾晒美食 “臭显摆”。点赞的人很多,评论的也很多。
张广庆是常常在朋友圈给大金子点赞的同事之一。有一天,他也晒出了一张 “开花”大馒头的照片,配着一行文字: “行走的表情包馒头,她蒸的馒头会跳舞。”原来,这个馒头 “出品”于他的妻子张敏之手。张广庆和张敏是一对北漂小夫妻,疫情期间双双从老家回北京工作。隔离期过后,张广庆回单位工作,张敏居家大展厨艺,要犒劳复工复产加班加点工作的丈夫张广庆。这一天,张广庆在单位接到张敏电话,只听她兴奋地在电话那头说: “老公,今晚上我亲自蒸馒头,晚上回来吃开花大馒头。”张敏老家云南,云南以米饭为主食,很少吃面食,而张广庆老家山东,以面食为主。这是张敏第一次下厨蒸馒头。
晚上下班后,张广庆骑上小电动嗖嗖往家跑,磨拳擦掌准备大快朵颐吃馒头。一桌子菜倒是很丰盛,可就是不见主食馒头。山东菜、云南菜都有,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色相不错味道也很好吃,可是馒头呢?蒸锅里?冰箱中?微波炉中?电饼铛里?没有看到馒头,张广庆最后在垃圾桶里发现了黑乎乎几坨牛粪状的固态物体。 “难道这就是妻子口中描述的开花大馒头?”张广庆满心疑惑。张敏羞红了脸: “碱面放多了,第一次蒸馒头,嘻嘻嘻。”
接下来的几天,张敏开始 “馒头大战”。疫情宅家这几天她发誓要做出山东开花大馒头,馒头的形状和颜色从黑暗料理向黄色牛粪系列、开花大萝卜系列逐步演化。没出十天,正宗的山东开花大馒头被张敏 “制造”出来,还有升级版红枣开花馒头。因此,张广庆在微信朋友圈夸奖妻子的手艺,大金子第一时间点了赞。
后来张敏脑洞大开,创意无限,经过几天面粉“大战”还蒸出了创意版 “棒槌馒头”。
大金子在此期间也厨艺大增,曾经六年的留学生涯练就了他非凡的刀工。这次疫情,他重新 “举”起了厨刀,开始了疫情美食之旅。经过半个月的土豆丝、切洋葱训练,他的刀工更加出神入化。不仅刀工见长,红烧肉、牛肉炖土豆、炸酱面的水平也是见长。在他的微信朋友圈,最经典的评论是:大金子,咱少吃点吧,再吃都 “瘀”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