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
2020-09-14
如果人生可以拥有一个 “重启”按钮,想必很多人一定想重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家都 “不远行,不聚会,不去公共场所……”几个月以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不曾走过的路,明白了很多道理,反思人生的意义,或者在逆境下 “重生”。冬去春来,夏花已盛开。当疫情渐趋平稳,电影院开了、旅游恢复了、比赛开始了……被迫停滞的生活慢慢回归了正轨,心心念念的那些业余爱好也都被 “拾”起来了,观影、唱K、泡吧、旅游、运动……我们都在 “重启”自己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重启”后的第一次十公里跑
中铁电气化局物贸公司职工 孙京宁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摆半年已久的业余生活时钟,终于可以开始嘀嗒运转,孙京宁也重启了她的运动计划。
要说孙京宁和运动结缘,始于2018年。体重69公斤的她,在家摆好健身垫,跟着手机上的Keep课程做着卷腹、深蹲、开合跳、高抬腿……今天的她,带着减重35斤的成就,感受着因运动而变得轻盈的身体,站在公园跑道的出发点,迈出健身计划 “重启”后十公里跑的第一步。
在跑步经验丰富的孙京宁眼中,第一公里是身体被唤醒阶段。摆臂尚且生硬,脚步还未舒展,大脑却已下达指令——让身体的每一处关节、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组织,开始发力、彼此团结,为长达一小时的跑步持续供能。这一公里,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被清晰地感知:肺,在一次次扩张中尖叫;臂,在一次次摆动中酸涩;腿,在一次次迈动中发胀……孙京宁觉得一分一秒都过得漫长、疲惫,因为这一分一秒的呼吸都被她清晰地一一捕捉。
公园的跑道,一圈是800米。跑过一圈多一点,就冲出疲惫的第一公里,进入第二公里的挑战。身体在逐步适应这场跑动,紊乱的心跳开始归于有节奏的一呼一吸。四肢熟悉了酸胀,力量从血液中觉醒,从此踏出的每一步都不再充满抱怨,跑过的每一米都“师出有名”。她开始觉得:只要不断摆臂,不停迈腿,跑步嘛,也不过如此。
三公里是个小目标,也是个小坎。它位于五公里的中心,站在三公里处,背后是气喘吁吁的两公里,前面是充满希望的五公里。心情在想到五公里时开始放松,专注力慢慢不再只纠结于身体的不适,注意力像一只蝴蝶,带着眼睛飞向身边的风景。这就是她热爱户外跑的原因。
一半了、一半了……漫长的十公里,孙京宁已完成了最初也是最疲惫的一半。往后的每一步、每一公里,都会比之前、比上一秒,更接近终点。从五公里开始,长跑开始进入倒计时。孙京宁幻想着,六公里、七公里、八公里、九公里、十公里。
当孙京宁跑到第七公里时,身体的不适依旧在持续,她有一百个理由在这里停下,毕竟七公里的路程不算近,已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然而毅力在此刻告诉她:坚持、再坚持一下。慢慢地,身体经过调整逐渐恢复正常,跑步似乎进入到新的轮回。第九公里了,所有的不适似乎都开始充满意义。她对周围的感知逐渐回归,逐渐清晰。
最后一公里,成就感驱使着四肢更加卖力,孙京宁开始思考十公里跑背后的意义。或许是追求健康,或许是挑战自我,或许是追赶潮流。而对她而言,跑步更像是一次身体的集结——集结力量,突破极限。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可奈何,许多事情不在掌控之中,经常旁逸斜出,折磨得人焦头烂额。但是跑步不一样,可以不依赖任何人,仅仅依靠自己,在不断给自己鼓励、打气,不断调整呼吸、脚步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目标。这一刻的成就,尽在掌握。每完成一次十公里,都对自己的身体多一分了解,了解身体的脾性,了解身体的能量,了解身体的极限。因为了解,所以热爱。热爱跑步中的每一次呼吸,热爱跑步中的每一次摆臂,热爱跑步中的每一次迈步。
重启了,户外跑。
继续做仰望星空的人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外宣主管 周虹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成功地给人类插上了 “翅膀”;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第一次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人类的脚印……千百年来,人们对天空乃至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出于儿时那个飞上天空探索浩瀚宇宙的小小幻想,人到三十的周虹终于成了一位星野摄影爱好者,在几番比选研究购置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后,便常常叫上朋友们一起外出观星,光是京郊的门头沟区、密云区,前前后后就去过七八回。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生产生活一度停滞,宅家自困、城市萧瑟、世界寂静,所念的爱人不得相见,更是把一切需要走出家门才能开展的兴趣活动隔离在外。由于远郊景区不再对外开放,周虹的星野摄影也因此被迫中断。“如果你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一定知道,每个天体都有属于它的最佳观测期,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能一睹真容。因此,受疫情影响而错过了最佳观测窗口期,令我倍感沮丧。”
进入7月以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产业复工不断,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而停摆的旅游业、娱乐业也终于有所恢复。周虹兴奋地表示:“这使得我们这些回归正常生活的天文迷们,再次燃起了对观星的热情和兴趣。当然,隔离在家久未运动的身体,也亟需呼吸一下野外的新鲜空气。”
就在7月,北半球迎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天文现象——“新智”彗星C/2020 F3将在整个7月中下旬都能被人们肉眼可见。进入8月以后,它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进入太阳系外,下次能在地球上空看到它的身影则需要等6800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难遇。“为不留遗憾,说什么都要看。”抓住机会的周虹,决定奔赴一场久违的星空之约。 “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7月中旬, ‘新智’彗星刚好会在傍晚后的西北部地平线上方出现。而妙峰山位于门头沟区,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峭拔,受光污染影响较轻,对于这次彗星观测而言,这里再合适不过。因此,7月15日刚一下班,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几十斤重的天文望远镜和相机装上车,马不停蹄地向着妙峰山驶去。”
车子刚开上山顶,周虹就见到早有三四十人来到这里。 “由于疫情得以初步控制,看得出大家出游的心情都十分愉悦。有的架好了相机正等着彗星出现,有的三五成群倚靠着机车谈天说笑,还有的人正忙着和夕阳合影。我赶快拿出望远镜,安装、调试好器材,和大家一起等待着精彩天象的上演。”
由于没有了地平线的干扰,又恰逢好天气,空气透明度又高,约莫晚间8点20分,彗星缓缓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有了有了,看到了!” “我这儿能拍到了!” 大家激动地喊起来。随着远处云量逐渐散去,大彗星也变得愈发明显起来,不相熟的人们也因为这颗带着长尾巴的亮星而攀谈起来。大家互相打着招呼,开玩笑地说道: “终于拍到了这次非常罕见的天象,没有白跑。”
听着大家的笑声,看着相机里拍下的一张张彗星照片,周虹想: “现在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 ‘后疫情时期’,虽然我们的社交依然受限,但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习惯,我们还可以拥有这样充实的精神生活。正如大地虽然被黑夜笼罩,但星星还能把梦幻般的光洒到人间。”
重拾最爱的京郊游
北京华文兴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 朱京燕
“一!二!三!茄子!”在京郊景区前,摘下口罩的朱京燕,正为自己的 “亲人团”拍照留念。 “从年初到年中,哪儿哪儿都不能去,现在松动了,第一时间就到郊外。”谈起这次出游,朱京燕显得有些兴奋, “因新发地聚集性疫情,被居家观察多日,看到健康宝转为无异常状态,立马预定了这个周末,都快憋坏了,来京郊透透气!”
前不久,因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居住在丰台区的朱京燕一家三口,被社区通知进行居家观察。因为不能出门,整个居家过程,显得尤为漫长、单调与枯燥。听朋友介绍,一经解除留观,7月25日一大早,他们一家就来到昌平区流村镇。一路自驾,擦肩而过的一波又一波亲子团,给原先沉寂的景区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带上帐篷和简单的粗粮,一家人开启了疫情过后第一次未出城的 “远距离旅行”。为这次出行,一家人也基本算是 “盛装亮相”,奶奶穿上新衣,从不化妆的朱京燕和姑姑抹上了口红,孩子带上了墨镜和自己的新玩具,爸爸穿上了新的运动鞋……大家似乎比过年还要开心和喜悦。5岁的孩子嘉嘉,也是又蹦又跳,早早起床,快速刷牙、洗脸,张罗着怎样充实自己的行囊,丰富这一次难得的外出。
路上,对外面的世界、对这次的疫情似懂非懂的嘉嘉,无意间说的一句话: “希望天天出去,这样我最开心了”,道出了家人们的心声。其实朱京燕心里明白,由于这次疫情,人们很多日常的生活轨迹在改变。为了不给国家、给自己、给他人带来麻烦,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原本寒假给孩子报的幼儿英语班、轮滑班,都不得不取消。因物业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朱京燕由原来一周5个工作日,变成了 “5+2”甚至有时 “白加黑”的疯狂模式。为了做好家人的健康防护,买了口罩、消毒水、湿纸巾、一次性手套,甚至是防护服也一一备齐,生怕要用的时候没有。孩子爸爸也变得勤快很多,平时不做家务的他,自觉地每日开窗通风,给餐具消毒、拖地,家用物品、家具、厕所表面消毒,这些平日都是朱京燕干的活,他都 “包揽”了下来。每日雷打不动坚持跳舞的奶奶,也因为减少聚集,不再跑去公园。爷爷的摊位生意,也时不时有各方的检查,卫生管控标准越来越高。在做好自己个人防控的同时,他也把各类商品一日三次全面消毒,毕竟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受大人的影响,嘉嘉也知道,出门要戴口罩,要用七步法洗手,就餐时要用公筷。孩子姑姑,因为疫情一直居家办公……
后排中为朱京燕
经过近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期盼已久的目的地。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天上白云飘飘,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地叫,嬉戏着,打闹着,好像在欢迎着“久未露面”的游人。看孔雀、喂小绵羊,走玻璃栈道、滑草,射枪、坐小火车,晚上的露天电影,烧烤、泡温泉,拿着手电筒,树下找知了,住房车……这就是一家人该有的周末生活。但因为疫情,家人变得更加注意个人卫生,更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在爨底下寻找旧时光
北京乾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刘璐
因为终于可以出去撒撒欢儿了,刘璐的心情格外的好。可能在高楼耸立的城市呆久了,她更喜欢一些淳朴怀旧的古村落,于是便约上两个好友,一起踏上了两天爨底下村的小旅行。
爨底下村人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
早上九点半,刘璐三人在一号线地铁苹果园集合,找到了892路公交车, “我们三个女生一看站牌傻眼了,四十多站,大概近三个小时。”刘璐说,当时车站人挺多的,真怕没有座位。刚好遇到一个司机说一个人50块钱可以把她们送到村里,之前还有两个小男生也在问价,刘璐觉得有点贵了,砍价到40块, “最后我们五个人达成一致。车上还算宽敞,也不觉得无聊。司机大哥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爱唠嗑、开玩笑,两个小男生是大学生, ‘90后’的我们也聊得来,一路上说说笑笑,大概2小时就到村里了。”
山里面的温度的确比外面低几度,夏日里女孩子都不爱多穿,虽然阳光明媚,不时还冻得颤颤发抖。因为都是年轻人的缘故,说话也不拘谨,大家决定这两天就同吃同住同玩。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房价不是很贵,单间150元,三个人住一间也是很划算的。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爨底下村远景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哪边、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每家每户墙壁上都有影墙,书写 “福”字或者 “爨”,影壁主要能彰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在村边找到一家客栈,刘璐三人看着环境还不错,老板也很热情淳朴,有WIFI、有热水,还有一只叫 “啵啵”的京巴狗。刘璐本身也很喜欢动物,看着这一只好客的小京巴,竟舍不得走了,相互比较下还是选择这家了,中午也就在这吃饭了。景区的饭菜必然比外面的贵,但是味道出乎意料的好,可能之前旅游的时候团餐吃多了吧,感觉这里的份量足,味道也很家常。
吃完收拾收拾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放下背包,她们便在村周边转转。在村对面的侧边上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在一个南方人的眼中,北方的山没有南方的秀气,一眼望去山上怪石嶙峋,没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像一个光着膀子的汉子,而南方的山像未出阁的害羞的小姑娘,秀气俊丽,让人想去靠近,一睹她的真面容。从山顶看下面的村庄,视野也是极好的。村落像一个元宝,所以这里也称 “元宝村”。
紧接着她们就去了拍摄 《投名状》的 “一线天”,可能肉眼看到的远远没有电影里所拍摄那么好看,但是也不失为一景点。来来往往的车带着尘土飞扬,也没停留多久她们就从古栈道那边返回了村里。
傍晚时分,趁着天还没黑,刘璐三人去村里面取景,因为此时孤山环抱里的村子显得更有历史的沧桑感。看景不如听景,坐在村口的石板上或靠在村子中间的宗氏祠堂边,闭上眼,瑟瑟风声,仿佛在诉说这里几百年的兴衰往事。
会友,重启社交模式
北京金融街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胡海升
“终于可以约几个好友,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远足了。”胡海升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会友是胡海升日常最重要的活动。作为北京金融街集团的一员,工作压力不小,通过会友,调节情绪,分享观点,获得欢乐,俨然已成为他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疫情期间,对于热衷于会友的他,算是一种煎熬。 “网络、电话再方便,也没有面对面的真切,”胡海升感慨, “好在终于熬出来了!”
年前的约定, 胡海升没想到耽搁了大半年。如今好友相见,大家一切都好,这让他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夏天感受春城的风采,依旧别有一番滋味。胡海升乘机落地的那个下午,昆明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尽管如此,小商小贩已经把整座城市唤醒,车马六轮,人声鼎沸,每到一处,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烈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男人之间的感情有的时候比女人还细腻,既不善于表达,又不善于仪式。”胡海升和朋友来了一个久违的拥抱,把自上次告别以来的生活和彼此的想念全部融化。他表示,特别是刚刚步入中年,工作和家庭都开始加压,疫情之前还可以偶尔出去小酌两杯,偶尔发发牢骚,疫情期间就只能天天待在家里,与媳妇再多的情话,也变得只剩抱怨了。
滇池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散步聊天的、健身跑步的、兜售商品的,连同逗孙子玩的老人,甜蜜中的情侣,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尽享欢乐。胡海升和朋友在池边一边散步一边闲聊。朋友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他没有与海鸥嬉戏。往年过年的时候,正是海鸥从西伯利亚返回过冬的时候,在滇池、翠湖上,可以看到鲜活的生灵带来一片片雪白和生机,游客为了海鸥也会慕名而来。现在疫情虽然缓解,但海鸥已飞回西伯利亚,错过了许多景致。胡海升表示从新闻看到了,许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承担起喂食海鸥的责任,白茫茫的一片,追着工作人员跑。
右为胡海升
畅聊中,朋友禁不住感慨:33岁了, “非典”的时候还小,不知道有多么可怕,经过这一次,才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可是又有多少知道健康重要的人,并不能潇洒地以健康为导向的活着。胡海升表示认可,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比如, “我们常常想,再过几年就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但是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形势好了想乘势发展几年,形势不好,想等熬过去,好起来再抉择,就这样变老了。”
一阵风吹来,湖面泛起波浪。在接下来的两天,朋友带胡海升尝遍了云南特有的菌类,美食与美景相伴。如今,他们已经各自回到了工作岗位。 “自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生活在被担心和担心别人中,天天都是各种善意的提示和关于疫情的消息,生怕出门就被病毒袭击。天天在家看看书,写写文章,一个假期倒也没有虚度,但是内心总觉得空虚。”作为疫情后的第一次远行,他刻骨铭心,有许多的观点和认知,需要与朋友们来场争论,才能在明辨中找到新的思路。
疫情的伤痛慢慢忘却,往日的生活状态回来了,人们开启了新的生活。 “疫情可以随着时光的飞逝逐步淡去,但是在整个时光的长河里,教育好几代人要真正地懂健康,会生活,生活好!”经过这次疫情,胡海升经常感慨,原来自由呼吸都是这么宝贵。他表示,此次疫情彰显了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水平,并期待真正的正常生活快点到来。“完全摘掉口罩,让自由呼吸不再是梦!”
一场篮球赛将生活唤醒
北京地铁运营二分公司王府井站区天安门东站站务员 王秋玲
王秋玲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追求一切美好事物的体验达人,旅行、摄影、看展、舞蹈、篮球赛等已成为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就在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在王秋玲的印象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春节,家人无法团聚,大型商场、电影院、博物馆都相继停业,很多企业停工,小区封闭管理,大家都带起了厚厚的口罩,穿行在空旷的马路上,眼前再也没有往日的喧哗与热闹。
经过151天的漫长等待,CBA终于全力再出发。6月20日,20支球队在青岛和东莞两个赛区逐一亮相,球迷度过了有10场CBA可看的 “超级周末”。虽然久违了差不多5个月,但CBA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回终于有球可看了,虽然不能去现场,但守在电视机旁一样能为北京首钢加油助威。北京首钢男篮,赢就一起狂,输就一起扛。”提到北京首钢男篮,王秋玲兴奋不已。谁也没想到,这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小姑娘,竟然是位内心 “疯狂”的篮球迷,看篮球比赛已经成为她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场精彩的比赛后,都让我感触颇深,防守、快攻、投篮,一次次完美的配合,一次次的汗流浃背,沮丧、改变、欢呼背后,传递着团结的伟大,团队的力量,拼搏的精神,也是我生活中不断前行的动力。”王秋玲说。
在6月20日复赛首日的一场压轴比赛中,北京首钢队以91:82击败了同为总冠军得主的辽宁队,迎来开门红。首钢队的这场比赛6人得分上双,全队有12个3分球入账。赛场上王骁辉积极的冲抢、方硕强硬的防守、林书豪快速的反击,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地尝试投篮。
“篮球的赛场充满着拼搏、坚持、不服输,但没有一场比赛是可以赢得那么轻而易举的。”王秋玲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这么喜欢北京首钢男篮,完全是被他们的团队精神俘获的。记得曾经有过一场比赛,也是北京首钢对阵辽宁,队员们虽然拼尽全力,但由于发挥不稳定,最终遗憾地输掉了整场比赛。整个球场弥漫着沮丧和不甘,但让王秋玲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一场比赛,北京首钢像是换了一支球队一样,团结得让人惊叹,竞技状态让人惊讶。 “一支球队在失败后都能够迅速重拾迎接挑战的信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相信中国一样可以取得胜利。”王秋玲信心满满地说。
2020年本该是平凡的一年,却因疫情变得不平凡。虽然疫情限制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生活却不会平淡无奇。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北京地铁人,王秋玲每天都面对着不同的挑战。从筛查测温到全面消毒,从加强通风到引导提醒,虽然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但她从未有丝毫的松懈。 “这一次的疫情就像是一次挫折,可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重启,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当生活和工作再一次重启后,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梦想。我们的生活并非一成不变,重新开启后,我们都会获得崭新的人生。”王秋玲说。
当你渐渐失去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时,不妨去看一场热血沸腾的篮球赛吧,它或许会将你的生活重新唤醒。
继续义务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北京威通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教官 申琳广
无论是在来势凶猛的疫情期间,还是业余生活重启的当下,申琳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他始终明白:不惧,是青春的模样;不退,彰显青年担当。
业余生活重启之时,申琳广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倡议身边广大青年引领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构建文明新生活,积极践行新时代文明工程;身体力行参与餐桌革命,公筷行动;开展卫生扫除,清洁行动;进行垃圾分类,文明行动;参加礼让有序,“一米线”行动;倡导低碳生活,绿色行动。
当前,秉承绿色环保理念,践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申琳广积极走访调研,筹备垃圾分类课件,搜集与垃圾分类主题相关的资料,精细到一张图片、每一句话,他多次与垃圾分类负责人沟通交流,将讨论结果分层次、分概念汇总,使得讲解文案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清晰,确保课件制作和讲解具备专业水准。
走进社区,申琳广与居民们探讨 “垃圾分类与环保”话题,向居民说明垃圾处理现状及危害,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与参与环保的重要性。他向居民介绍道: “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业生产都在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等。”他还采取生动幽默的语言,通过现场提问、快速抢答、疑难解答等方式,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认真解读北京市垃圾分类新规、垃圾减量意义、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等内容,带领居民实践入户讲解、环境整治等。申琳广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后,在场的每一位居民纷纷拍手叫好,连连点头支持,并说,这是好事,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培训活动结束后,申琳广就会组织大家提问、抢答。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将给予一次补答机会;回答正确的,奖励5个口罩。一次,申琳广正在提问,一位可爱的小男孩问道: “叔叔,家用电池属于什么垃圾?”一位居民马上抢答道: “有害垃圾。”申琳广马上告诉这位小男孩说: “要看电池上的标识和说明。”小男孩用手挠了挠头,大声说道: “家中一次性碱性电池属于其他垃圾,而不是有害垃圾。”现场的居民齐刷刷地看向这位小男孩,顿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申琳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并带动身边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身体力行实践垃圾分类,为日后更好的明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