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马戏小丑漫谈
2020-09-14中国杂技家协会
文︱(中国杂技家协会)
图︱作者提供
在马戏表演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丑画着夸张的妆容、穿着奇怪的衣服和超大的鞋子,进行滑稽、怪诞的表演,给人们带来快乐,令人记忆深刻。
马戏小丑应运而生
小丑不仅类型很多,而且历史悠久,最早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埃及第五代王朝时期就有关于小丑的记载。小丑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如中国先秦时期的优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闹剧和哑剧中的滑稽小丑、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呆瓜小丑和弄臣小丑等。但是关于马戏小丑,还要从现代马戏之父菲利普·阿斯特利说起。
1768年,菲利普·阿斯特利在马术表演中,除加入人体技艺、走大绳、杂耍表演外,还加入了从莎士比亚剧院邀请来的小丑表演,以缓解人们绷紧的神经,也为下一个节目备场争取时间。如此创意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后来,阿斯特利在小丑节目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断打造新的马戏小丑角色,马戏小丑应运而生。
阿斯特利最初打造的一批喜剧小丑角色——桑德斯(Saunders)和福尔蒂内利(Fortinelli)都是“骑马的滑稽人”。他们的一些特征同军队里的裁缝很相似。裁缝胆子小,往往不会骑马,常常是骑兵团捉弄讥笑的对象。表演中,“裁缝”经常是使出全身解数都骑不上马,后来,当他终于成功骑上马时,又因为马匹跑得太快,而从马背上摔下来。场面滑稽,令观众捧腹大笑。
马戏小丑的三个类型
马戏小丑在演变过程中主要融合了戏剧小丑和阿斯特利滑稽小丑的特征,主要分为三个类型:白脸小丑、奥古斯特小丑和角色小丑。
白脸小丑
1.白脸小丑。白脸小丑是最古老、最经典的小丑形象之一,早在中世纪希腊剧院里就已出现,通常被认为是模仿宫廷小丑。人如其名,白脸小丑的脸和脖子都涂成白色,长长的黑色眉线,嘴巴画着露齿笑容。白脸小丑之所把脸部涂成白色,主要是由于中世纪剧院的条件造成的,当时的光线很暗(与现代剧院相比),演员脸部涂成白色及其夸张的妆容,更能突出人物的表情和性格特征。
白脸小丑是马戏团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小丑角色,统领其他所有小丑。他的“小丑特征”体现在愚蠢的下属经常把事情搞砸或自己在“管理”上的无能两个方面。因此,白脸小丑主要分为两种,在化妆上也有所区别:一种是传统的白脸小丑形象,表现得聪明、智慧,穿着高贵、时尚,化妆突出眼睛和嘴巴,譬如弗朗西斯科·卡洛里(Francesco Caroli);另一种是滑稽白脸小丑,表现得不那么聪明,有时甚至行为怪诞。这种小丑装扮浮夸,带着光头帽、巨大的小丑鼻子和非常迷人的假睫毛(针对女性小丑),穿着特大号的鞋子,譬如博佐(Bozo)。
呆瓜小丑
2.奥古斯特小丑。19世纪中期,奥古斯特(或称呆瓜小丑)应时而生。关于奥古斯特小丑的起源有一个传说:1869年,一位名叫汤姆·贝林的美国杂技演员在德国演出。由于错过了上场时间,他只好待在更衣室里,为了打发时间,他穿上不合身的衣服模仿演出经理的样子,跟朋友打趣。没想到这时经理突然走进房间。贝林急忙跑出更衣室,却不慎栽倒,跌进了表演马圈,他又尴尬又慌张,匆忙往回跑,结果又摔倒了。观众哄堂大笑,高喊:奥古斯特(Aguste)!这是德语“白痴”的意思。从此,马戏经理要求贝林继续以这种形象演出。
奥古斯特小丑喜欢恶作剧,身上会有很多口袋,每个口袋里都装着小把戏。他的两大特点是笨拙和夸张,经常与白脸小丑演对手戏。他在装扮上仅对眼睛和嘴巴进行化妆,面部保持肤色或粉红色,嘴巴常常涂成大红唇,头戴彩色假发。他的服装宽松肥大却材质粗糙,系着又宽又大的领带,穿着超大号的鞋子,整体夸张、拖沓,一副典型的呆瓜形象。
20世纪最知名的两位奥古斯特小丑是阿尔伯特·弗拉特里尼(Albert Fratellini)和卢·雅各布斯(Lou Jacobs)。阿尔伯特·弗拉特里尼重新定义并发展了奥古斯特小丑形象,在装扮上加入红鼻头,成为其独特的标志。阿尔伯特还有两位哥哥,一位是弗朗索瓦·弗拉特里尼,著名的白脸小丑,另一位是保罗·弗拉特里尼,也是名出色的流浪汉小丑。三兄弟在1910至1920年间受到巴黎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表演被各大报纸争相报道,赞不绝口,演出也经常一票难求。阿尔伯特的化妆风格影响了许多奥古斯特小丑,其中最著名的是卢·雅各布斯。
卢·雅各布斯(Lou Jacobs)是现代马戏史上最知名的小丑之一。他将奥古斯特小丑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玲玲兄弟和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工作了60年。他在人物装扮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标志:小丑脸、拱形眉毛、大大的嘴巴、红鼻头,枣核型的脑袋上带一顶小帽子,帽子两边露出几簇头发,这也成为玲玲兄弟和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广告宣传中独特的形象标志。1966年,美国发行庆祝马戏的邮票中使用的就是卢·雅各布斯打造的形象。
3.角色小丑。19世纪出现了角色小丑,小丑扮演屠夫、面包师、警察、家庭主妇及流浪汉等角色。这种类型在北美发展成为流浪汉小丑,特别是美国,有些人认为流浪汉小丑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大萧条时期靠铁路为生的流浪汉。流浪汉小丑的面部特征是肉色的脸、红润的鼻子、眼睛和嘴巴周围涂成白色,脸上的灰色和黑色代表在火车上和干脏活时留下的灰尘和烟灰,脸部涂上红色代表被太阳晒伤的样子,络腮胡须延伸至脸颊和下巴。
流浪汉小丑的服装通常比较破烂,用不平整的针脚把破布或其它材料缝在一起,一顶又黑又破的帽子,破烂的鞋子和袜子,破旧的衬衫和领带,手套也磨破了。为了与流浪汉的失业状态保持一致,这个角色不会佩戴昂贵的手表、戒指或新腰带、新鞋子或袜子。
流浪汉小丑通常有拾荒者流浪汉、乞讨者流浪汉、女流浪汉等。拾荒者流浪汉与乞讨者流浪汉有一些区别:在马圈表演中,拾荒者流浪汉在他停留的地方找工作,希望通过工作来赢得自己的位置,他对所拥有的感到高兴,不抱太高的期望,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对自己处境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乞讨者流浪汉则不愿意劳动,逃避一切工作,更愿意乞讨和偷窃,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沮丧,认为自己“运气不佳”,甚至认为是别人的错误才造成自己的窘境。
艾美特·凯利(Emmett Kelly)是美国最著名的流浪汉小丑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凯利扮饰的流浪汉“疲倦的威利”人物形象赢得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冒冒失失,透着悲伤和疲惫,与色彩鲜艳的传统小丑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从来不笑,人们却觉得他可笑,更凸显其失落与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