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9-14吴睿辉刘海宏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型粤港澳大湾

文/吴睿辉 刘海宏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广东省的9个行政市高职“三创”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育人环境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的学科定位、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关系产业兴旺发达的高度,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造创业型(以下简称“三创型”)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三创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论述。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描述

(一)问卷统计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省的9个市的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共选取了18所高职学校的部分教师与学生,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见表1)。

表1 问卷统计表

(二)统计描述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职院校的统计,问卷调查者对每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在育人环境、师资力量、方法措施等问题上存在问题较小,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在制度建设、创新观念、课程设置、学科定位、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需要改进占比率分别为0.83、0.68、0.90、0.89、0.93,即仍存在改进空间;另外,在实践条件这一项上,无需改进占比率为0.56,说明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与学校在教学与实践条件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观念缺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做法,习惯了以考试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及能力高低,致使创新能力培养流于形式。过多强调课本知识,遏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创”教育时,许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保守的方法指导学校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转变高职院校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思路。虽然在某些方面设置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以“三创”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仍然在教学计划制定与课程设置时将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而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少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化”,因此,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方法措施不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院校在“三创型”人才培养上所采用的方法不尽一致,有些高职院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普及程度、激励方式等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创新创造创业方面的课程依然不够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将“三创”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课时量较少,且由于部分院校不够重视此类课程,尚未建立相应的学分机制,导致设置理论讲座、经验介绍、技能比赛和成果展览的力度不够。第二,普及程度不高。有些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除了只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要求的“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但由于其他项目辐射面较小,普及度不高,这些部门则选择不参加。第三,激励措施不到位。从现有促进“三创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方法来看,有的院校对获奖学生的奖励仅是颁发一张获奖证书,有的院校则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指导教师的激励甚至更少,各方面因素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足。

(三)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教育兴起的时间不长,之前也没有专业的创新教育学科,没有培养出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出现了教师能力水平良莠不齐、高精尖人才缺失、整体师资水平不尽人意。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开展“三创”教育时在教师安排上捉襟见肘,很多学校的“三创”教育课程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在课程安排时课时量少,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承担此类教学。“三创”教育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和实践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三创”素质和能力。而高职院校在教师的评聘上以学历为主,忽视了实践水平,导致“三创”教育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难以有效结合[1]。

三、建议与对策

(一)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现代商贸行业,聚焦产业转型,构建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日渐增长的服务类人才需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双方共同主导的人才培养参与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师资联通、产教畅通、学生流通,校企共建专业创新班,科研与专业证书双驱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围绕产业品牌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新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并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现代商贸服务产业岗位链对人才的新需求,渐进拓展专业群外延,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构建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群特色的的人才培养模式[2]。

(二)打造项目实战平台

由学校牵头,联合广东新辉伟达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百达连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居网家居、深圳真知时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原君崇)、广东首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多方合作单位组成的多方电商联合会,主要从事平台开发、推广和应用,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提高合作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营销水平。该联合会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构建多方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多方深层次合作,使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同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主动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微信开发、网站建设、小程序开发、广告投放等一站式互联网营销服务。

(三)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完善建立“多方共育”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凡新进学院专业教师原则上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在校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分批到对口单位实践,五年内累积不少于两年企业实践经历。将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多方深度合作,共同选拔合适人才,共同提升专任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共同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管理与考核,构建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深度融合的双师队伍,力争三年内双师比例达到90%。促使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双向互动和信息互通,有效地促进多方双方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技能共用,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四)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专业的整改目标链与标准链,对专业建设与学校常态的教学诊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将有关信息分别反馈给不同主体对象,以调节和改进教学管理或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学校与企业双元主体,分析评判人才培养效果及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发现存在的不足,开展周期性诊断与改进,确保专业人才培养契合金融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与各行业协会、专业第三方评价组织合作,推进专业群办学质量监测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跟踪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等反馈机制,深化专业群建设外部质量保障。

四、结语

“三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创”人才可以推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促粤港澳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其区域经济结构,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坐落在大湾区内的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要以协同发展视角不断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进而为社会输送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创造品质、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创型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红山文化玉璧创型理念及功能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新形势下民族本科院校音乐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新高考形势影响下英语教育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