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债券境外发行概况与建议
2020-09-14
中资主体赴海外发行绿色债券①是实现绿色资本跨境融通、满足海外绿色投融资需求、增强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互动的有效途径。自2015年7月中资企业首次于香港发行绿色美元债券以来,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逐年增加,发行场所及币种不断丰富。2019年,中资企业境外绿色债券发行量再创新高,不仅在付息机制、品种设计和募集资金投向等方面实现了多维度的创新,而且通过发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债券等方式实现了对于国家战略的精准支持。
发行背景
我国境外绿色债券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环境的优化。随着全球市场范围内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发行框架的日益成熟和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绿色债券海外发行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1.多边开发银行引领市场实践,初步建立绿色债券发行流程及规范
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6亿欧元“气候意识债券”(Climate Awareness Bond,CAB),成为全球首单绿色债券。该债券将票息与FTSE4Good指数(良好环保领袖欧洲40指数)挂钩,通过创新型付息机制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于气候投资理念的重视。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不仅得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支持,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随后,世界银行逐步探索建立了包括绿色项目选择标准、项目选择流程、募集资金分配、监测和报告在内的一整套发行规范,成为对绿色债券发行框架的重要探索,为推动绿色债券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其环境效益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全球绿色债券分类标准较为完善,向可持续领域不断延伸
(1)在多边开发银行的引领下,绿色债券受到全球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关注,出台被广泛认可的绿色债券标准及发行框架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2014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绿色债券原则》(Green Bond Principles,GBP)并进行多次修订,成为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绿色债券标准。据2018年6月最新修订的《绿色债券原则》,绿色债券发行框架包括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流程、募集资金管理和报告四个核心要素,聚焦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污染防治五大领域,并对绿色债券认证及发行后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定。
(2)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于2010年底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Climate Bonds Standard,CBS)也被广泛应用,是气候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判断其债券募集资金投向是否具备气候效应且满足气候债券发行要求的最常用工具之一,目前已更新至3.0版。
(3)在绿色债券标准的基础上,国际市场对于债券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领域也不断延伸。2017年6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首版《社会债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债券指引》,成为全球首个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标准。2019年6月,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发布《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成为欧盟发展可持续金融和绿色债券的重要基础。
3.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具备多重比较优势,丰富了绿色资本跨境融通渠道
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债券,是海外资金“引进来”、境内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方式。对于绿色项目而言,境外发行绿色债券能够依靠多币种发行的灵活性满足中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需求,解决货币兑换问题。同时,受益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海外发行利率普遍较低,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绿色债券对于我国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绿色项目建立及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发行数单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境外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数十亿美元。
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发行现状
自2015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首单中资境外绿色债券以来,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发行主体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非金融企业等多个类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企业在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6只,发行规模约合人民币2129.95亿元。
1.发行规模再创新高,商业银行为最主要发行人
(1)从发行总量看,2019年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再创新高,14个发行主体在全球市场上共发行了24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791.47亿元,同比增长24%(见图1)。
(2)从发行主体看,我国境外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等。2019年境外发行的24只绿色债券中,15只由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发行,规模约合人民币559.94亿元;政策性银行及金融租赁企业各发行1只,募集资金67.18亿元;非金融企业发行7只,募集资金164.35亿元。
2.上市场所较为集中,美元为主要发行币种
(1)从上市场所看,2019年我国境外绿色债券的上市场所主要涉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卢森堡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等多个国际交易中心。24只境外绿色债券中有4只选择在多家交易所同步上市。其中,香港联交所是境外绿色债券最主要的发行场所,2019年共18家企业选择在此发行境外绿色债券。
(2)从发行币种看,2019年我国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币种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港币,且以美元为主,15只美元绿色债券发行量占比高达73.5%,其次依次为欧元、人民币及港币(见图2)。
图1 2016-2019年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
图2 2019年我国境外绿色债券发行币种分布
3.品种更为多元,精准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及绿色项目建设
(1)2019年10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首单“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绿色债券,成为国内首例获得香港品质保证局绿色金融认证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投向大湾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该债券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境外债券的市场品种,推动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稳步发展,而且满足了境外投资者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获得了境外投资者的踊跃认购。此次发行也是国内政策性银行发行“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绿色债券的首次尝试,将有效推动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创新及低碳绿色发展。
(2)2019年10月,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发行10亿美元等值三币种绿色债券,其中3.5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绿色债券采用将浮动利息与美国担保隔夜融资利率相结合的付息模式。这是中国银行首次使用“担保隔夜融资利率”,也是亚太地区首次以此为基准发行商业银行债券。担保隔夜融资利率来源于交易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实际融资成本。该债券按季度付息,募集资金将用于中国银行《绿色债券管理声明》中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融资及再融资。
(3)2019年11月,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绿色债券,成为全国首单为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的境外绿色债券。该债券获得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江西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生态环境和开发清洁能源等领域,其发行为其他试验区发行境外绿色债券起到了示范作用,向全球投资者展示了江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创新成果。
展望与建议
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总发行量比重已达23.7%,为国内外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为推动其更好发展,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1.解决境外债券发行难点,夯实发行基础
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需要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审批备案,并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办理外债签约登记手续和内保外贷签约登记。因此,在监管层面注册备案和在资金流通层面实现资本跨境兑付自由均存在一定难度,建议从国家层面鼓励境内主体进行境外绿色债券发行,降低备案难度、缩减备案流程、鼓励绿色资本跨境流通、放宽境外绿色债券的资金流通门槛,加大我国监管市场化水平和资本对外开放力度,从根本上提升绿色债券境外发行积极性。
2.设立专门投资板块,增强互联互通机制
境外绿色债券发行是我国绿色债券与全球市场实现互动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我国绿色债券国际声誉,吸引全球责任投资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沪深交易所已相继与卢森堡交易所建立绿色债券“信息通”,其挂牌的绿色债券可在卢交所同步展示。建议进一步扩大境内外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的应用范围,同时借助互联互通机制设立专门投资板块,供全球投资者获取绿色债券相关信息,为投资者追踪市场表现、选择绿色债券提供便利,吸引全球责任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建设。
3.加强市场能力建设,制定专门激励政策
境外发债程序相对复杂,建议加强关于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相关培训及宣介,提升市场主体对绿色债券的认知,鼓励符合要求的潜在发行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满足海外投融资需求。此外,境外发债对发行主体资信要求相对较高,考虑到相比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时评级相对较低,发行难度相对较大,可考虑给予其一定的信用增级支持,或通过财政激励政策降低发行成本等。
注释:
①绿色债券指金融机构法人依法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9月21日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并将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