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向国际组织推送人才工作探析
2020-09-14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组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其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国际组织的人才选聘标准,建立一套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与任用体系,将尽可能多的人才推送到国际组织的中高级管理职位,切实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本文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生态环保类国际组织为例,通过分析探究该组织以及其他类似国际组织的人才选聘规律①,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高校向国际组织推送人才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IUCN人才任职情况及选聘标准
1.中国籍成员在IUCN的任职情况
IUCN是唯一被联合国授予永久观察员地位的生态环境类国际组织,包括理事会、科学委员会、会员组织和秘书处四个组成部分。2016年9月,在第六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期间,我国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成功通过竞选环节,高票胜选连任联盟及理事会主席,成为IUCN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乃至亚非地区的连选连任主席。尽管此举在IUCN的领导治理机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角度看,中国籍成员在IUCN整体机构中任职的比例仍较少(见表1)。
表1 IUCN中国籍成员分布情况
2.IUCN成员统计分析
本文以IUCN四个分支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方法总结其用人机制和规律。根据IUCN《章程及议事规则》[2],理事会是IUCN的领导治理机构,其职责和角色包括:监督联盟的一切事务;制定并指导联盟的战略及政策;监督并指导联盟各分支机构,尤其是总干事的工作,加强联盟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协作。
2016-2020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共37名,其中1位理事会主席、1位司库、28位地区理事及6位科学委员会主席均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此外,还有1名理事是由该组织总部所在国瑞士直接推荐的。本文首先统计了2016-2020届地区理事的工作经历(见表2),总结出以下规律:
表2 IUCN2016-2020届地区理事履历
(1)地区理事通常有在本机构下辖的理事会、科学委员会或会员组织等其他分支机构工作的经历。超过半数的地区理事曾作为IUCN会员组织的成员或科学委员会会员加入到该组织之中。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并不断积累经验和人脉,为逐步走向最高领导治理机构暨理事会做好铺垫。需要指出的是,地区理事中仅有1人具有秘书处工作经验,这说明秘书处与其他三个分支机构是相对独立的。
(2)较多的IUCN地区理事具有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背景。统计发现,地区理事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42.86%,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等领域。这从侧面反映出IUCN组织的科学性本质,该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供更加专业的科学支撑。如今,UNESCO的下属机构世界遗产中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WHC)是世界遗产评估一切事宜的全权负责机构,IUCN则负责为该中心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提供独立的技术评估。
(3)绝大多数地区理事具有在其他组织工作的经历。每位地区理事平均曾在4.36个其他组织中任职,这些组织大体可分为三类:政府环保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环保部门主要包括国家环保部、气候变化部和国家公园等机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区域性或国际性民间环保组织,如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Eco-Forum Global,EFG)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包括联合国下属机构,如UNESCO等。
总而言之,在竞选IUCN地区理事之前,候选人通常需要在生态和环保等与IUCN相关的领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联合国机构及其公约组织的工作经历尤为重要。除地区理事外,IUCN科学委员会的主席也是通过选举产生的。IUCN六大科学委员会②的会员由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组成(见表3)。
表3 IUCN科学委员会简况
由于科学委员会专业性质鲜明,各委员会的主席通常也相应地由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学者担任。如SSC主席Jon Paul Rodríguez是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博士,WCEL主席Antonio Herman Benjamin是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法律专家和巴西国家最高法庭法官。此外,各科学委员会之间是彼此相通的。换言之,人们可以同时参加若干个科学委员会,也可以依次加入不同的科学委员会。如在竞选之前,CEM主席ngela Andrade同时是CEM和WCPA两个科学委员会的会员;IUCN东南亚地区理事Mangal Man Shakya曾经先后加入CEC、CEESP和CEM三个科学委员会。
自世界自然保护大会2012年在韩国济州岛举办以来,IUCN在全球范围内的会员组织数量增加了236个。截至2016年5月,IUCN会员数量已达到1349个,分为国家会员、政府部门会员、国际组织会员、国内非政府组织会员和附属分支机构会员(见表4)。
表4 IUCN会员组织构成
据了解,IUCN会员资格申请需理事会下设的治理和会员委员会(Governance and constituency committee,GCC)审查通过并提交理事会批准。IUCN目前共有29个中国会员,包括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会员不仅数量少,而且尚未组建全国委员会来为会员提供必要的增值服务。
与通过选举产生的地区理事和科学委员会主席不同,IUCN秘书处成员是通过招聘引进的全职工作人员,旨在为联盟全体成员服务,并负责贯彻落实联盟的各项政策和项目。目前秘书处成员来自全球98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员工占比为72%,但是中国籍员工仅占1.16%。IUCN中国办公室目前有10名员工,其中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环境管理和资源经济等。由于秘书处和IUCN理事会、科学委员会和会员组织之间在人事关系上保持相对独立,本文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思考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就高校如何面向国际组织,尤其是向IUCN推送人才提出三点建议:
1.寻找途径,进入组织视野
充分研究国际组织的用人机制是提高高校向国际组织推送人才效率的重要途径。以IUCN为例,其六大科学委员会均是由各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构成的科学机构,与高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高校人才可以考虑以进入科学委员会作为进入IUCN的突破口,为今后进入科学委员会的执委会或理事会等领导机构奠定基础。此外,检索IUCN会员名单发现,包含“university/college/school/institute”关键字的检索结果多达61条,也就是说,高校人才亦可以科研机构的名义申请加入IUCN会员组织,这也是进入该组织的另一条途径。
2.持之以恒,积累相关经历
丰富的本组织工作经历是成为理事会成员或科学委员会高层的先决条件。IUCN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构,因此高校人才可以采用“三级跳”或“旋转门”的方式,通过多次进入该组织内部工作,为日后能够胜任该组织的中高级职位打好基础。为此,高校人才可同时加入IUCN的多个科学委员会,也可作为会员代表参加全国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和联盟全体会员大会,从而更快地熟悉该组织的复杂架构。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28位当选地区理事中共有5人具有CBD(《生物多样性公约》)参与经历,6人具有联合国工作经历,因此,高校人才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IUCN创办的或与IUCN关系密切的某些组织积累相关工作经历和经验。
3.抓住机遇,占领重要岗位
随着一些国家孤立主义(isolationism)倾向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它们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向国际组织推送人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可以大力引荐我国专家进入IUCN科学委员会工作,或以实习名义派遣我国人员到IUCN秘书处参加工作或培训,或聘请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骨干人才以主席专家顾问或陪同人员的身份,参与其组织举办的一系列会议及活动,这既是一种国际惯例,也是短时期内拓展人际网络、快速融入国际组织并争取中高级职位的重要机遇。
注释:
①感谢IUCN现任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先生及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博士为本文提供的指导和数据。
②IUCN六大科学委员会包括宣传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CEC)、物种存续委员会(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SC)、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WCPA)、世界环境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Law,WCEL)、环境经济社会政策委员会(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CEESP)和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Ecosystem Management,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