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地优秀传统家风
2020-09-13徐海峰
徐海峰
摘要:从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伯延的徐家,房家从挑起担子、推起小车干长贩短卖的营生到设店经营、分号遍布国内十八个省。他们两家从兴起到兴盛,家族的命运起伏与其家族良好的家风有着密切的关联。徐房两家为子以孝,为商以信,为富以仁,为人以义的优秀家风对中国商界及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伯延房家徐家;家风
伯延镇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西南10公里处,居鼓山之阴。据《武安县志》载,建于北宋元祐年之前。自乾隆年间,此地大批人外出经商,渐为富户。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徐家和房家两大家族。 徐家是伯延赴关东做生意首家,清嘉庆初年在奉天(今沈阳)创办徐和发。从徐调聪之子兴周,兴仁推起小车赴关外,到徐春光一代,“和发”号生意孳生多家分号,数量在东北“首屈一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发”药店数量已无法说清。伯延房家在武安商帮中名声最大,经商始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从推车贩卖土布开始到“祥顺公” 布店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开业,再到 “德茂恒”“德庆成”“德庆恒”“老德记”多家分号的隆重开业,房家的商业逐步扩大,在中州大地声誉鹤起。
经商之策大同小异,为什么偏偏徐房两家,能够做大做强,绵延近两百年?道德准则世代相传,从而形成家风。家风作为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成为了一种教化资源,对家族子孙具有沾溉浸濡的作用。徐房两家能成就商贾传奇,其润物细无声的家族家风无疑起了重大作用。
1、勤俭持家,为子以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父慈子孝,勤俭节约的国度,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家庭美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更是徐房两家的立家之本。
徐家的第十世祖徐兴仁,他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打理完自家的田地后,开始做小买卖,推车挑担逢集赶会贩卖山货和日用百货,后来涉足中草药行业。凭借着他的勤俭节约,徐家逐渐兴盛起来。房家父子和徐家一样,春季推车而出,岁末推车而还,靠受罪,勤俭赚钱养家。房家后人房鸿熹记叙到:“才过了年就推车上路,直到大年三十夜才回家,到家时,胡子冻成一个冰疙瘩,鞋袜冻成冰坨子。”《武安县志》载:迄今徐和发在草创时之砖木药架,及来往所推之手车,犹保存号中,以示不忘。足见创业维艰,成功匪易,勤俭生富,事理之常。
房家传统家风教育特别重视“孝悌”。房锦云,幼年丧母,但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继母。他的弟弟去世后,他善待两个侄儿,比对待自己的骨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家族中,他就像一把无形的大伞为大家遮风挡雨。
2、以德立身,为商以信
商人是徐房两家的主要角色,他们以“药材”“丝绸”起家,分号遍布大江南北。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功,“德”与“信”是最主要因素。
徐房两家的商号普遍讲究信誉,讲究商业道德,以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懂得作为“药”这一特殊商品之提供者,其德行操守与责任心万分重要。关于制药,他们常讲的格言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还把这句话当作对联写在药店的内堂。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中成药的制作过程中,你下的是好药还是劣药,次药,用的分量足不足,是否如法炮制等都是无人看见的,但是你的存心有老天在看着,在监督着。这种告诫提醒他们用心做好每件具体的事情,保证药品的质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在一地长期经营,获得信誉和好评,才使生意越做越大。徐房两家在长达两百年的商贸活动中,凭借商贸活动中货真价实的一个“诚”字,使其买卖越做越大,以至于商号买卖遍布全国各地。
3、乐善好施,为富以仁
“仁”是徐房两家立身的基本条件。“为富以仁”的品行使他们两家区别于其他商贾的稍闪即逝,而得长久。
1900年,武安发生大饥荒流民遍地,房锦云打开自己的谷仓,向灾民舍粥放饭;在几乎耗尽家财的同时,他还呼吁县令打开官仓放粮,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同年,八国联军进京,国家危急,饿殍千里。66岁的徐敬修放弃财富,义无反顾的开仓放粮救民,佘义粥,办学堂。他一身怀抱救国救民思想,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商人正气。
房锦云以一介平民之身,却久久思考防灾减灾的长远之计,于是自己掏银子,在伯延镇建立了义仓,并带头向义仓捐赠谷物,带动了许多开明人士捐粮。1920年,整个黄河以北遭受大灾,“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武安全境概无收成,兼以连年荒歉,灾情尤重,草根木叶,亦至尽绝,哀魂遍野,嗷嗷待哺”。房锦云倡议设立的义仓派上了用场,开仓向饥民发放食物,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义仓的粮食不足,他又变卖家财予以资助。《武安县志》以详细的笔墨记载了房锦云的“恩惠”,遗落在街头的“房锦云惠民碑”,也记录了房锦云的善举:“我辈得不死于冻馁者,实房君之赐也,为之勒石永志不忘”
徐春光自幼学医,行医数十年。因其精通外科,常常自制丹砂药物,对治疗疮疾有奇效,求医者甚多。《武安县志》有传,记述了他作为一名杏林高手治病活人的善行义举。他极富同情心,时常体恤贫困之人,在丰富的医药学识和雄厚的家庭背景的支持下,坚持每年都向贫困之人义诊,免费赠药,值数百两银子,百姓无不感激。
4、重视教育,为人以义
房锦云家学敦厚且思想开放,他除了在庄园内大办书房院,兴建藏书楼外,还有一件惊人之举,即是在光绪三十三年,与徐家的徐文德、徐文昭共同出资创办了伯延“尚德小学”学校为新式教育,初期有六个年级,教职工10余人。据《武安县志》记载,尚德小学是武安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房家另一件讓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房锦云两次向远在北京的大学捐款,一次是巨资捐助民国大学,另一次是当他得知中国大学因为资金匮乏建设停滞时,又一次慷慨解囊,捐建了第一宿舍,方便了学生住宿,从此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钦敬,以致将第一宿舍命名为“尚炯斋”。在房家大院的文化楼上挂有一块大匾,上书“育我菁莪”四个大字,这是公元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为感谢房锦云捐资修复北大校舍而题赠的匾额。
5、结语
徐房两家浩浩荡荡兴盛传承了近两百年。原因不单在商业策略和历史机遇方面,更有他们家族传承的良好家风家教影响。他们勤、信、仁、义的家风,深刻影响了徐房家族及其后人的言行。虽然徐房两家的辉煌灿烂已经过去,但他们成功的经验展示了武安商帮文化迷人的魅力,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伯延徐房两家的家风进行探索,重提武安商帮精神仍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