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英语的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2020-09-13苟佳楠
苟佳楠
摘要:英语作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主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生兴趣消退、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等,这些都會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系统分析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1.引言
小学英语教师应正视教学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解决,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2.小学英语的教学问题
2.1 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内容过于单一现象,有些甚至局限于传统的学单词、讲语法与句子等内容,忽视学生口语与听力能力的培养,内容缺乏创新。语言学习必须依托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才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小学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学情分析,忽视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未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元素,脱离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目标。
2.2 课堂教学方法不科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教学道具运用程度较低,只有少部分会利用教学道具辅助教学。对于刚接触英语知识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希望学习具有趣味性的英语知识,但是很少有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角色表演、模拟对话等,即便有些教师会采用,但也只是在少部分课堂上进行运用,显然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
2.3 课堂教学评价不合理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批评教育为主,表扬不足的问题。过度批评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评价内容主要以笔试为主,缺乏良好的口语测试,未能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最后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运用较低,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3.1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英语教师应全面分析教材,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讨论,通过教研活动的方式提高教材研究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刚接触英语时期,所以教学内容应以激趣为主,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下载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资源,如音频影视内容等,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其次,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认知与心理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当研发校本英语教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能够拥有过多的收获。
3.2 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尊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针对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构建合作小组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 个体差异性,科学分配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其次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组织好小组教学互动,让学生能够有序发展。最后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角色分工,如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内学习活动,发言代表总结组内学习成果等,组内角色需要轮流替换,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具有参与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困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积极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Last weekend”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讨论“上周末活动安排”,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一般疑问句形式进行提问。组内成员需要由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活动过程,小组长负责组织合作活动,最后当学生讨论结束后,由发言代表进行总结。通过合作活动,学生能够主动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还能够加深对Last weekend的理解与记忆。
3.3 丰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果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评价形式方面,应以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重视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主体方面,可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活动,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认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正视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潘欣欣.浅析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12.
[2]李金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30-31.
[3]马亚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