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性疗法在门诊处置室伤口换药中的实施

2020-09-13杨淑珍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9期

杨淑珍

【摘 要】:目的:体会对门诊处置室伤口换药患者开展湿性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遵从换药模式差异分组,择我院门诊处置室2019.5-2020.2内的71例伤口换药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传统纱布换药)和观察组(34例,湿性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换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较对照组高(97.2%vs82.3%),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各指标满意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门诊处置室伤口换药患者开展干预,建议以湿性疗法开展伤口换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湿性疗法;传统纱布换药;门诊处置室;伤口换药;干预价值

门诊处置室是医院换药专用窗口,主要针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而开放,患者以急慢性伤口好感染伤口较为多见;而换药质量则对伤口愈合情况产生直接影响,而换药相关操作,也是医院伤口护理水平的整体反映。调查发现,我科门诊处置室,各类伤口每年约有几千例,内含外伤创面、糖尿病足、手术切口以及肢体溃疡等多种急慢性伤口[1]。近年来,我院门诊处置室优化人员配置,对科室人员按照实际能力和资质进行了重新配置,并开展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引进新型敷料,在常规伤口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湿性疗法,从而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升伤口愈合率,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提升其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遵从换药模式差异分组,择我院门诊处置室2019.5-2020.2内的71例伤口换药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1-68岁,平均(44.55±15.26)岁。观察组(34例):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22-68岁,平均(44.63±15.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统计学分析,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换药:用NaCl溶液(0.9%)冲洗伤口(涡流式),周围皮肤消毒用碘伏;若患者伤口黑痂、腐肉较多,先用锐器清除后用过氧化氢溶液(3%)冲洗,用NaCl溶液(0.9%)冲洗后无菌棉球擦干创面,残余坏死组织去除。清创后纱布换药。

观察组:湿性疗法换药:伤口清洁及清创操作同对照组。伤口清创后根据伤口渗液实际情况选择敷料。若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选雷夫诺尔、藻酸盐敷贴,旨在控制局部感染。骨外露伤口(肉芽组织缓慢覆盖),用泡沫敷贴换药,旨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有效(伤口缩小幅度明显,肉芽组织生长较多),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部分患者伤口处分泌物较多)[2]。

1.3.2 观察两组换药满意度;量表自制,从基础干预、服务态度、沟通交流、操作技能四方面对比;单项分值0-10分,评分高、满意度高。

1.4 统计学

此研究借助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观察的计量资料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处理;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相较

就临床疗效而言,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高(97.2%vs82.3%)。P<0.05。见表1。

2.2 两组换药满意度相较

观察组患者换药各指标满意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3 讨论

湿性疗法理论基础由“湿性愈合环境理论”延伸而来,最早在1962年由Winter博士(英国)提出,随着临床不断实践,最终产生湿性疗法。具体是指:使用各种湿性愈合敷料,促进伤口愈合。而对湿性愈合敷料处理伤口,属于临床新型疗法,经研究证实,湿性疗法具备微创、减轻疼痛等优势,使用后可减少瘢痕、促进伤口愈合[3]。而伤口在湿润环境下,细胞游移速度较快、再生能力较强,可确保创面自然愈合,并且复原速度与完全干燥环境相较,复原速度快1倍不止。

现阶段,多数医院委任获得伤口治疗师资质的护士(国际认证)担任护士长,要求其安排并负责门诊处置室伤口护理工作,带动并改变原后的换药模式,实际工作中充分引进湿性疗法的新理念,定期对科室人员开展培训,确保其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

传统伤口处置措施主要借助纱布、棉垫、绷带等开展,可以保护创面促进渗液吸收,并且以上材料来源广泛、制作简单,因此广泛被临床使用。1962年湿性愈合理论被提出,从而促使湿性疗法被人们接受[4]。研究证实,在适度的湿性环境下,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减小愈合时间。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较对照组高(97.2%vs82.3%),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各指标满意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综上所述,对门诊处置室伤口换药患者开展湿性疗法干预效果和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

参考文献

梁晓霞,董慧梓,罗琴玉.湿性疗法用于临床压疮伤口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6):2837-2839.

刘晓健,孙雪芬,蒋素舒,等.湿性疗法在创伤性四肢肌腱外露伤口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5):9-10.

王海静,庞文君,刘冰,等.探讨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伤口湿性疗法的临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6):93-94.

阚天燕,肖蕾蕾,赵娟,等.湿性愈合疗法对Ⅱ期、Ⅲ期压疮患者治愈时间、临床疗效及换药间隔时间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8,40(5):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