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对比分析

2020-09-13罗智陈德忠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后路前路疗效

罗智 陈德忠

【摘 要】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路手术疗效对比分析。方法:筛选我院6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后路全髋关节置换)、观察组(前路全髋关节置换)各30例,比较置换结局。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损伤更小,髋臼暴露充分,术后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更大,术后关节后脱位并发症减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后路手术是常规入路,股骨侧暴露更充分更容易,后方病变严重切除较多、前方已经手术粘连明显、重度骨质疏松、严重肥胖的患者不建议前方入路。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前路;后路;疗效

髋关节部位病变坏死或骨折对老年人致残率较高,常称为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有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后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经典的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包括:人工髋臼窝假体、金属关节头、插入股骨干的人工股骨柄假体。目前实施这一手术的入路方法多为后侧入路,这种方式可充分暴露髋关节后方结构,尤其是股骨侧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使得医生更容易操作。但后路方式手术切口较长,会对患者后方结构造成一定的创伤,影响患者髋关节后方稳定性,早期患者下蹲容易导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只能坐马桶排便。伴随前路手术在临床中逐步开展,微创概念深入临床应用,新兴的前路可充分降低手术对髋关节后方结构的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下蹲功能的恢复。但学术界对前、后路手术的对比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患者采取前、后路方式分组进行手术,对手术疗效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时间:2019年1月-2020年3月;纳入病例:6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组方式:随意抽签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前者男女比例16:14,年52-75岁,平均年龄(63.3±3.3);后者男女比例17:13,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4±3.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以比较。所有患者均知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为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固定骨盆,为患者常规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手术切口取髂后上棘外下方5cm处沿臀大肌纤维方向至股骨大粗隆后缘向股骨干延伸5cm,切口呈弧形约12cm,逐层暴露,切断外旋肌群切开关节囊,股骨头颈实施截骨,保留股骨颈约1cm。之后关节假体置换两组操作基本相同。

观察组为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路),麻醉方式和体位均与对照组相同,手术切口从髂前上棘外下方2cm向腓骨头方向,切口长度保持在7-9cm,阔筋膜张肌表面切开深筋膜,沿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进入,暴露电凝切断旋股外动脉分支,牵开髂腰肌,暴露切除前方关节囊,股骨头颈实施截骨,保留股骨颈约1cm。之后关节假体置换两组操作基本相同,只是暴露股骨侧需充分松解后方关节囊才能暴露股骨近端。

1.3 观察指标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记录,评分高低与髋关节功能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20.0系统中输入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P<0.05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较高(P<0.05)。见表1。

3 讨论

老龄化社会环境的大趋势下,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折需实施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人数也屡屡上升。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行走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传统的入路方式为后路,这一入路方式虽然手术视野较为清晰,尤其是股骨侧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使得医生更容易操作,且具有充足的手术空间,但容易对患者髋关节后方稳定性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大,术后恢复下蹲功能需花费较长的时间甚至一直不能下蹲。前路入路方式是近年来新的手术入路,不仅不会对关节后方结构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患者下蹲功能恢复较快。前路入路方式可在较小的切口下开展,只需对旋股外动脉分支充分暴露、止血,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前路手术的实施,无需切除外旋肌群,这一入路方法不会对关节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损伤,对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更为有利,术后均没有出现关节前、后脱位。但因为手术切口较小,手术空间狭小,手术医生应具备长期关节置换的经验和熟练掌握关节前方解剖结构[2]。

假体松动脱位是术后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导致假体松动脱位的方式有多种,主要与患者的假体位置、手术操作、假体等因素息息相关。患者自身方面的因素有:患者的体质、年龄、治疗依从性与身体素质,手术方面的原因有:手术时间、入路方式、手术人员经验,假体材料、假体参数有关。本研究两组患者应用不同入路方式执行手术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这一结果均说明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后路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前路手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关节后方病变需切除较多、前方已经手术粘连重、重度骨质疏松、严重肥胖患者、只做半髋置换的病人从前方暴露股骨侧需充分松解后方关节囊,暴露存在一定困难,不如后路手术充分,建议此类病人仍采取后方入路。

综上所述,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取前路方式,效果优于后路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王瑞,胡成栋,李东风,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的疗效对比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1):1270-1274.

赵海燕,夏亚一,康鹏德,等.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髖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康复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9):1185-1192.

猜你喜欢

后路前路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前路
路灯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蚕宝宝流浪记
逐梦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