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思考与研究

2020-09-12侯丽丽

黄河之声 2020年13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

在这多元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受到国家乃至大众的青睐。在保护和挖掘的过程中,其传承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必要性

自从国家提出要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政府已经从多方面采取行动来加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和措施,比如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要求。在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符合老一代传承人的要求,符合时代与国家的需要,这是值得长期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所以在高校艺术课程当中思考如何将课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和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具有现实必要性。在课程融合中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二、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问题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诸如满族萨满神话、双城皮影戏、五常东北大鼓、黑龙江传统魔术等等,都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价值。当前黑龙江在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传承的长期推动。

首先,融合形式单一。当前黑龙江许多地方高校融合中仍然按照传统课程的理论、图片介绍等方式开展教学,缺乏立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其次,融合内容不够丰富。黑龙江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而且类型多样,当前只是局限在了民间歌舞等方面,缺乏丰富性。最后融合观念有待提升。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和必要性,态度上不够重视。

三、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

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的融合过程中,黑龙江地方高校学生艺术课程内容划分历来是按照传统教育课程的普遍要求规定的,课程内容不具有可选择性,课程信息无法实现相互沟通,这就让课程内容的特色大打折扣,容易出现课程与非遗文化的结合不到位、内容不丰富的问题,课程流程也形同虚设,融合效果并不明显。建议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不能仿照传统模式的内容一刀切,要体现出分层性内容的特色。除了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来确认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形成量化标准,还可以推行一个学期一种非遗文化特色模式,这既符合非遗需求更新快、课程教育创新性强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课程融合质量。

黑龙江非遗文化类型多样,包括手工技艺、民间杂耍杂技、商贸习俗、曲艺、传统体育等等。因此,课程应该实现不同类型非遗文化特征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知识、传承方法和传统态度三方面缺一不可,知识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基础,传承方法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传承效率,态度则是学生对于传承的想法,它受到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它也是影响学生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丰富的认知和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强烈的傳统意愿才能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着力点,而态度是融合中难度最大的,它需要改变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看法,甚至会触及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所以地方高校可以适当加强这一方面的课程内容。

只有分层性强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多样化课程需求,才能有所针对地提供课程内容,真正做到非遗文化传承中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2、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

体验式方法有很多,鉴于地方高校学生缺乏在不同场景进行学习,在课程方式上增加体验。举例来看,对于双城皮影戏的传承,课堂上采用历史氛围代人法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历史氛围代人法是指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面对不同文化环境,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从而让地方高校学生在传承过程中可以有切身体会。这种体验式的课程方法让非遗文化在课程中尝试换位皮影戏角色体验,不断地体验不同类型皮影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这种课程了解到东北皮影戏的魅力。

地方高校学生课程中,使用历史氛围代人法要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教育部门要做好相关文案材料准备,情景设置也需要道具、环境硬件和软件的铺设,为了模拟真实效果必须做好前提准备。这种体验式的课程方法对于地方高校学生的认知培养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场景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整体融合效果和质量。

3、创新课程拓展机制

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本质是培养了解黑龙江非遗文化的人才。合格的传承者除了具备专业的文化基本功外,还具备优秀的学习、传播、推广能力。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创新拓展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传播、推广等综合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传承创新意识的调整,达到整体传承保护质量的飞跃。

第一,培养创新意识。学习主体的创新意识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和条件。随着课程融合实践的不断推进,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势必会将地方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结合相关理论与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契合维度,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创新意识在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

第二,打造创新型课堂。发挥日常教学中课堂的作用,积极打造创新型课外教室。建议设立田野考察、实地体验等单元主题活动,按照创新学习理论的规律,结合传承创新知识库和创新工具箱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活动进行试验性探索,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理解水平,提升传承保护中精神价值的表现力能力。利用创新型课外教室完成创新能力的飞跃。例如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第三,拓展多元化课外平台。将课堂主题单元模块延伸到课外,加深学习体验的丰富性,体会不同类型的情绪变化对课本知识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修整,丰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另外,通过对讲座活动等形式,为传承者的实践认知带来帮助。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中不断地深入。现代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传承者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非理性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让传承者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充实,让传承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文化世界的美好,体验到文化的真正魅力,这是现代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终极价值关怀。文化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终点也是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思维构建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是现代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核心任务,让每一个传承者都能够在非遗文化世界里遨游,享受非遗文化的神秘美感和应用价值,不断的丰富内心世界,扩展认识世界的视域和角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艺术课程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是强调传承保护的有力实践,也是强调弘扬文化价值的实践。因为非遗文化是特殊的学科,故而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多元性和反思性,那么我们理解到探索与实践的融合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应用到教育当中。所以说,从根本上讲,黑龙江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真正意义就是将文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进行互补应用。所以说,这种融合探索实践是认识与再认识的统一。由于特殊的身心特征,这种实践的应用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快乐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成问题思維的培养与提升。本文仅就我个人的几点思考体会做一番论述,希望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天岚,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6):103-104.

[2]杜虹景.“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6):71-73.

[3]曾丽,刘兴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6467+78.

[4]徐子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14,(03):36.

[5]孙立新,王曦晨.“非遗”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3):68-71.

基金项目:2019年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音乐类非遗文化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融合开发途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HSK2019039)

作者简介:侯丽丽,博士研究生,绥化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初探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
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传承视阈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