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艺术与文化保护实践研究
2020-09-12陈渺
陈渺
摘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更有独特的音乐形式。鄂伦春族因为独特的生活地域和经济形态,鄂伦春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征。鄂伦春民族音乐是原生态的,但是,其生存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保护这种少数民族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文化;保护实践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瑷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族民歌曲调和风格十分多样,往往即兴填词,随编随唱。这些民歌以“赞达仁”即山歌的曲调为主,高亢圆润,略带颤音。“赞达仁”的演唱方式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中常杂以“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听来悠扬婉转,动人心弦。
一、鄂伦春族音乐特点
鄂伦春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较完整地保存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原始状态。它的音乐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调式。“赞达仁”多采用羽调式,“吕日格仁”则几乎全都是宫调式。采用宫调式的民歌,曲调大多以宫、商、角三个音为核心。羽调式的民歌多有曲首,曲首音调由四度音程构成。因此,宫调式的民歌大多用五度——四度调式框架,羽调式的民歌多用四度——五度调式框架。
(二)节拍、节奏。鄂伦春族民歌中散板很少,多采用四分之二、四分之四、四分之三、八分之三、八分之六等节拍和混合节拍。在“赞达仁”中混合节拍较为常见。在一拍之内的节奏划分方面,突出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在一小节或一个乐汇之内,突出前紧后松的节奏型。
除此以外,切分节奏也十分多见。这一特点显然是由鄂伦春语单词重音后置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
二、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艺术形式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赞达仁系鄂伦春语,意为“山歌”,它是鄂伦春族主要的歌唱艺术形式,也是鄂伦春游猎生活中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鄂伦春族赞达仁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流布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瑷辉、呼玛、逊克县境内。
鄂伦春族赞达仁结构简单、内容丰富。其曲调以五声音阶的羽、官、徵调式为主,字少腔长,节奏自由,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显示出强烈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民歌多即兴演唱,或是根据情况利用比较固定的曲调临时填词,有些曲调没有歌词,演唱者往往用“那依耶”、“鄂乎蘭”、“德乎兰”、“何莫哈莫”等固定的衬词和虚词去配合音乐。由于歌词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和随意性,更易于合辙押韵,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深受流传地群众的喜爱。鄂伦春族赞达仁的代表作品有《别喝醉了》、《我生长在兴安岭上》、《打猎送行》、《你为什么不爱我》等。
在民歌中,鄂伦春人借景抒情,赞颂着养育他们的大自然及一切美好的事物,表现了鄂伦春人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如《欢喜》(二)唱道:野雉野雉,喜欢河边柳,花翅的鱼儿喜欢,喜欢在浅水游。小河小河,河水流淌的多好看,细鳞的鱼儿喜欢,喜欢在深水游。雄鹰雄属,愿在山川上空高飞,勇敢的猎人喜欢,喜欢在青山密林中走。又如《山林晨景多美好》、《富饶美丽的山河》,以及体现赛歌、赛马风俗中的《叫号》、《歌手》、《赛马赛歌》等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鄂伦春族民歌的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在表现性能上既能高亢豪放,且能柔美回荡。鄂伦春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可概括为:回声问答式的曲调进行和峰峦式大跳特性音程进行。鄂伦春族酒歌《从绰尔河来》,情调风趣诙谐,反映出他们的率真:叔嫂二人从绰尔河来,骑上快马心里好喜欢。嫂子嫂子啊摔了个仰面朝天,酒瓶子可要抓紧不要丢一边。好兄弟呀酒瓶子还抓在我手里,可不知我的马却跑到哪边。
三、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文化保护实践
(一)保护措施
1.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实地采风,收集鄂伦春族民间音乐和民歌演唱第一手资料。
2.对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获得的鄂伦春族采风成果进行整理,并对鄂伦春族民歌演唱进行分析研究。
3.对我国鄂伦春族音乐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对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
4.研究鄂伦春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鄂伦春族民间音乐发展的规律。
5.深入研究和剖析鄂伦春族民歌演唱技法、演唱风格、发声特点。并上升理论。
6.对黑龙江鄂伦春族民歌演唱与鄂温克、蒙古族民歌等少数民族音乐演唱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出其它民族与鄂伦春族民歌演唱的同异。
(二)保护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现代化检索手段查阅、整理分析鄂伦春族民歌研究资料,掌握鄂伦春族民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调查法: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鄂伦春族集居地采风,收集相关的研究素材。
3.系统分析比较法: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个案分析与总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鄂伦春族民歌演唱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相关研究现状评述为逻辑起点,以鄂伦春族民歌演唱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为分析的前提,对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文化保护进行研究。
因此,鄂伦春族原生态歌唱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们的审美心理,能够与恢宏的现代音乐文化接轨,应把鄂伦春族原生态音乐的传统音调同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新音乐。
结语
世代口口相传的鄂伦春族民歌弥补了鄂伦春人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缺憾,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鄂伦春原始狩猎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为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宗教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目前,鄂伦春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如不及时加强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艺术极有可能失传。
参考文献
[1]祁海燕,被遗忘在森林中的精灵——鄂伦春族音乐文化教育浅析[J]艺术教育,2014,(08):139.
[2]钟国富,高等艺术学校教育与鄂伦春民歌传承的有效对接[J]艺术研究,2016,(01):4243.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鄂伦春族音乐田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