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隐性采访存在的必要性

2020-09-12陈莉红曹洁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法律

陈莉红 曹洁

摘 要: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因其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和游走在法律边缘而饱受学术界和法律界诟病。关于隐性采访的争议非常多,但没有明确的结论。故而引入经济学术语“机会成本”,来为隐性采访算一笔账,将其所得与其机会成本进行对比,看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新闻媒体;机会成本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广播电视辞典》,隐性采访被定义为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首先起源于西方国家,1994年,以中央电视台无极假阿胶报道为标志性事件,隐性采访在我国开始被使用,该年被称为我国隐性采访元年[1],其后在新闻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隐性采访是一个跨越新闻媒体与法律两个重要的社会公器之间的词汇。在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某些极不易获得的信息以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隐性采访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已经超越法律的红线。这使得隐性采访在曝光负面新闻事件受大众所肯定的同时,又因其操作不合乎法规伦理而屡屡遭学术界和法律界诟病。而因其复杂性,我国法律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条文。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隐性采访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争议性,乃是因为其“食之有味,弃之可惜”。故而,本文引入“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经济学术语,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定义来源:《西方经济学》),根据该定义,只有当实际收入大于机会成本时,生产决策才是合理的。

在本文的情境下,选择隐性采访而将失去的其他最大收益即为隐性采访的机会成本,所得到的即为实际收入。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算一笔账,尝试分析隐性采访失去的是什么,而又得到了什么,将两者进行衡量比较,得出隐性采访是否具有必要性。

二、机会成本之媒体层面

(一)选择隐性采访的机会成本

1.新闻职业道德的维护

对于新闻媒体领域而言,采访是一个需要媒体采访者与受访者合力完成的双向行动。而选择隐性采访则是由采访者单方面粗暴抹杀了受访者选择表达或者不表达的权利,破坏了采访本身双方的和谐空间,这与新闻职业道德操守是相悖的。如若不选择隐性采访,则能够避免由隐性采访带来的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破坏与伤害。

2.媒体形象的保全

一些媒体利用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的方式故意制造噱头,来赚取关注度,从而赢得商业利益,极大破坏了新闻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民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度。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黄色新闻”。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自身形象也日渐坍塌,逐渐失去了大众的信任。因此,不选择隐性采访,媒体形象在这一方面的污点将会大大减少。

(二)选择隐性采访所得

1.媒体公信力的增强

媒体公信力的增强与媒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区别就在于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如若出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则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会得到加强,反之,如若出于私人利益诉求,不顾社会风气和道德,则是对媒体形象的损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新闻媒体记者多次使用隐性采访,例如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在调查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初期时,也是扮作投资者进行暗访以获取黑市作假证据,同时央视记者暗访曝光甘肃16亿扶贫公路变豆腐渣工程中,记者也对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暗访等。这些新闻报道都增强了公众对于媒体维护公众利益的信任和信心。

2.政府监督的补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涌现出的社会问题更是不少。在政府相关监督机制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对发展过程中社会负面新闻事件所担任的舆论监督功能则很好地对此进行了补充,有利于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

(三)媒体层面对比结论:隐性采访利处更大

就媒体层面而言,在中国境内,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增强程度要大大强于瓦解程度,原因如下。

1.不同于美国新闻媒体独立于政府的体制,我国对大众传播媒介一贯坚持喉舌论,媒介为党和人民的喉舌[2]。我国的新闻媒介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社会主义建设。上到国家媒体,下到校园媒体,无一不有层层严格的把关者。虽然也有其他媒体侵犯他人隐私只为商业利益的情况出现,但总体而言,基于我国国情,类似于19世纪美国大肆泛滥的黄色新闻,也就是隐性采访被滥用而导致新闻界出现的巨大乱象,在中国几乎没有生长的土壤。因此,进一步总结,中国隐性采访被运用于直接有害于社会公序良俗新闻报道的比例非常低。

2.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文化惯性使自身形成了自省、自净的习惯,加之社会教育,对于有害社会的现象会从自觉心理上进行抵制,因此隐性采访能够挖掘出的非揭露性的有害社會公序良俗的内容,绝大部分国人在心理上会予以抵制。受众会通过这种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来压缩这种内容的市场。此外,我国民众在文化心理上还有嫉恶如仇的习惯。当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挖掘出了危害大众与社会的事件,中国民众会做的是群起而讨之以伸张正义,感到大快人心。这样一种符合大众文化心理的揭露方式,必然会增强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在媒体层面选择隐性采访的所得大于其机会成本,媒体将其资源进行这样的分配是合理的。

三、机会成本之法律层面

(一)选择隐性采访的机会成本

1.民事权利不被侵犯。民事侵权是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最常见的法律后果。从隐性采访采取的方式来看,它可能侵害的民事权利主要是名誉权、隐私权、知情权[3]。

2.刑事权利不被侵犯。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刑事犯罪,例如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诱导他人犯罪等。

(二)选择隐性采访所得

1.新闻自由权的保障。新闻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的权利,主要包括采访权和报道权。这是记者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记者采访、报道各类新闻事件是对该权利的行使。

2.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公民对国家各项有关公共利益的政策和事务有知情的权利,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只要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采访,均是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践。

3.法律体系的完善。隐性采访多用于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领域,揭露其不合理、不合法之处。例如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央视记者多用暗访形式对相关生产商家进行了曝光,促进了有关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立法,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法律层面对比结论:隐性采访利处更大

综上所述,经笔者多方查找,仍没有找到目前关于在所有运用了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的事件中,隐性采访触犯法律事件比例大小的统计。仅能依据常识判断,来获取以下偏感性的认知。

隐性采访确实会对法律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但这要分为两种情况来看,一是确实造成了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等的侵犯,但依据上一部分媒体层面的分析,这样的情况是少数。二是被侵犯公民本身已经违法。就美国法律而言,对于声誉已经受损的嫌疑人,新闻报道涉及的所谓诽谤性语言并不会对其名誉造成额外损害,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着。这样一来,隐性采访会触犯法律的空间再次收缩。

而从其正面影响来看,隐性采访既是对新闻自由和公众知情权的实践和保障,也推动了国家立法进程,故而,总体来看,选择隐性采访所得大于其机会成本,故而其利处更大。

四、机会成本之社会公共利益层面

(一)选择隐性采访的机会成本

隐性采访出现的情境往往是记者难以从受访者处得到需要的信息时,而此类的情况多出现在具有较大冲突和矛盾的事件当中。因此,隐性采访一旦暴露,则会引发巨大矛盾,甚至出现暴力等社会不安定因素,触发违法犯罪等活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

(二)选择隐性采访所得

笔者查找了近三年来三百余起以隐性采访为手段进行采访的新闻报道,通过总结,发现这些议题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经过新闻媒体的披露,这些与老百姓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行业乱象得到曝光,进而被重新加以整顿。这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具有非常大的益处。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媒体越位司法的问题,但该栏目记者多采用暗访的方式来对相关乱象进行披露,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被老百姓誉为“焦青天”。

综上所述,在社会公共利益层面,选择隐性采访所得大于其机会成本,故而隐性采访的利处更大。

五、结语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证明隐性采访所得均大于其机会成本,由此来论证隐性采访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一边倒”,倡导忽略所有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对其进行鼓吹。隐性采访的不合理使用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这是不能否认的。

但是说到底,隐性采访只是一种采访手段和方法,本身没有原罪。惟有使用者坚守将其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境下进行使用的原则,同时坚决不触碰法律上的红线,诸如禁止泄露国家机秘;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禁止侵害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合法權益;禁止使用不法手段获取信息,包括使用有争议的录音、录像、照相器材,违背《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等,最大限度地减少隐性采访带来的伤害,才能维护隐性采访的正当地位,为其正名。

参考文献:

[1]胡鹏飞.隐性采访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J].中国报业,2018(15).

[2]张萱.中国媒介体制变化趋势探析[J].青年记者,2015(26).

[3]唐夏韵.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出版,2009(Z1).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法律
雪中放牧新风景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政治法律
生活(外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