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理教学生活化
2020-09-12岑文新
岑文新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拓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地理这一课程的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本就不易,也正因如此,地理资源的开拓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开拓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搜集与利用乡土资源就是很好的一个方案。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乡土资源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2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乡土资源,一方面,可以丰富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地理知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乡土资源中的许多实例,就可以作为学生认识地理的辅助资料。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佐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理解障碍,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教师也要注重乡土资源利用渠道的开发,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最终达到推动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目的。乡土资源是我们身边最便捷的“教材”,教师合理利用好乡土资源,一则可以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二则可以让学生贴近自然,走进自然,让学生了解自然。乡土资源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一、利用乡土资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在义务教育时限内开设地理课程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然的奥秘,让学生了解地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探索自然,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乡土资源是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的地理现象,就好像云南与广西交界地区的喀什特地貌中的溶洞,溶洞的形成就是因为强烈的喀斯特作用依托巨大的洞室以及洞穴,再加上地下水溶解了碳酸盐岩,最终堆积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奇观。乡土资源还有一个别称,叫作小区域地理、小范围地理。而教师将乡土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地理知识。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都是有阶梯性质的,比如说,当学生在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首先他就要考虑到其概念是否理解,具体的理论知识有否掌握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够进行下一层次的分析与探讨。然而,地理知识终究是枯燥的,学生即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听课,最后也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对教学计划加以调整,融入一些当地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自豪感和荣誉感的推进之下,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在学生高涨的热情之下,教师辅以点拨,对于培养学生深入剖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助益。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探讨题目,如“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什么?”再逐步引导学生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展相关问题的探究,这样一来,就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融合。再例如,学生也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来作为参考,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开展一些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既能够检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让学生去锻炼自己,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地理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地球才是地理课程的“主教师”,不去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又怎么能够学好地理这一门课程呢?纸上谈兵终究是无用的。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地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学生的实操。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世界规律的认识。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和机遇,不断拓展课堂范围,让学生走出去,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学生去参观、调查、考察地理现象,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洒脱与质疑是他们的代名词,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让学生们放下心中的疑虑。再者,学生们走出去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则地理视野得到了拓展,二则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二、直观、清楚地认识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很多学生头痛的根源,也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师们寻找了很多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掉这一问题。概念类的知识,如果只是通过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只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不妨采用这样的方式:从学生的身边寻找一些与地理概念相类似生活现象,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来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减少理解障碍。例如,在讲解交通枢纽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去观察生活中的十字路口,汽车站、火车站等等,这些地方都是人流汇集的场所,许多目的地不同,出发地也不同的人却会在这一地方发生汇集,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通枢纽。利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事物去推演新事物,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走向活跃,抽象思维在成熟,但形象思维模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融入乡土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空泛的东西形象化,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乡土资源里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离我们并不远,也不是我们生活中涉及不到的盲点,而是我们生活中都能见到的资源。
三、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地理特征的能力
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观察自然,敬爱自然。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提上日程了。那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对地理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起到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在遇到地理问题的时候,也就不再像当初那样一筹莫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开始,然后再逐步深入,并让学生搜寻出其中所隐含的一些地理知识。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什么?春夏秋冬的变换又是根据什么等等。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敏锐的观察力,那么当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将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与生活当中的实例进行对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素材和乡土资源对于问题的解答起到了向导作用,而此时,问题的解答难度也有所下降。例如,在讲授“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判断哪几个月是雨季,而哪几个月又是旱季,以加深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印象。通过观察学校周边的河流,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进行数据调研,帮助学生理解何为枯水期,何为洪水期。学生们在数据调研的过程中,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既可以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进步,也能够让一些原本抽象、模糊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象形化,同时也给学生塑造出了一种理念:地理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触碰到它。学生学会了观测地理,就可以在野外迷路的时候,根据大树的树轮来判断方向,也可以学会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四、运用乡土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到自己家鄉的地理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结合着当地的地理环境来创设教学情境,并适时添加一些热点话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认同感。比如近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尽量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合。举个例子,当教师在教学气温的分布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这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今天的天气是晴朗,气温是30摄氏度,那么我们中国的温度带是处于什么带呢?所处地区的气候还有全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年均温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呢?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是实际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纸上谈兵的话,那难免就会成为赵括,只知理论,而不懂实际。地理课程的学习,仅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将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地形十分丰富,既有盆地,也有平原,还有高原和丘陵,山脉众多。当教师在讲述地形的变化时,学生们就会产生疑问,我们生活的地形都是稳定的呀?并没有看到有哪座山变“矮”,也没有看到哪座山变“高”呀?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趁学生们好奇之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结语
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曾说过,要成为本国的公民,就需得先观察自己的国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乡土资源,研究自己的家乡。乡土的地理知识就像一条线索,贯穿着整个中学地理的教学它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且它就在我们身边。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鼓励广大地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去自然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培养野外生存、勘测能力。地理本来就是在观察生活。推动地理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向,因为它可以充分彰显出地理学科的优势所在。希望本文对广大地理教师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姜张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应用[J].地理教学,2011(22):25-27.
[2]杨银银.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0):48.
[3]董子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166-167.
[4]陆桂芳.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26):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