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解开高考历史高频点问题
2020-09-12林建连
林建连
【摘 要】本文论述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开展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方法,借力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突破高考历史高频点,如史观渗透、概念突破、结构构建等,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考历史 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 迁移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150-03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即运用不同图示工具与层级图、主题关键词、图像与颜色等建立相关主题的网络,通过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将某一主题下相互关联的各个层面、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思维可视的目的。就历史高考复习而言,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开高考中史观渗透、概念突破与知识迁移等高考高频点问题,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理解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历史学科素养第一项是唯物史观。高考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历史新考纲的命题要求是“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该史观的认识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并未理解和运用它来指导日常历史学习。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史观内涵可视化。
首先,展示导图,直观感受。
结合图 1,述诘融合,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唯物史观主要观点:(1)生产力 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3)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4)辩证的观点;(5)现象和本質的关系;(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7)继承和发展;等等。
其次,分析范例,以点带面。
选择一两种观点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例 1,呈现思维导图。
联系图 2,史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如,井田制在奴隶社会末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租佃制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更为广泛地传播。
例 2,展示思维导图。
结合图 3,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如图所示,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五种社会形态的相继交替。
最后,引用考题,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典型高考试题的介绍,以强化史论结合,加强学以致用。
如,(2018 年全国卷Ⅲ,31) 表 2 为我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
表 2 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从 1982—1988 年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可知,农村改革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生产力飞速发展。该题考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学习唯物史观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润物细无声。
二、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突破历史概念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律。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基本内容中的基本,对学科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学、高考涉及的历史概念非常多,在此仅以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经济为例,说明如何结合思维导图突破高频历史概念。
首先,探究考情,准确定位。
2016—2019 年高考有关“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试题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知,“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内容每年高考均有,乃高考历史高频概念,非常有必要厘清其核心特点。
其次,呈现图例,图文并茂。
欲突破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两概念,必须将其与自然经济概念放在一起学习,方可深入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内涵外延。
结合图 4 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相互交叉,都是低生产率水平的产物。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反,其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营规模则比较小,其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自耕农经济与佃农经济均从属于小农经济;从自足性的角度看,小农经济也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联系图 5,述导融合,帮助学生明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脆弱性、分裂性、封闭性和自足性;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儒学的演进与实施重本抑末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渗透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
从图 6 可以看出,所谓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的私有制为基础,以一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个体农业劳动和耕织结合的农民。其核心特点是:占用少量土地,主要依靠自己耕种,自给自足。
最后,展示题例,凸显运用。
如,(2013 年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D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农衰退
北宋初年,宋太祖剥夺了权臣大将的军事权力,鼓励他们积蓄财富,留给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这导致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地农民增加,因此自耕农衰退。如果在真题训练中能讲清讲透自耕农的概念,那么在随后的 2017 年课标卷 Ⅲ 26 题与 2019 年课标卷 Ⅲ 27 题,便可迎刃而解。
历史概念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解释和理解历史概念必须与时空观、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相结合,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
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的提出者,他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发现隐藏的规律与特征。历史知识结构包括单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与阶段通史知识结构等,在此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例展开说明 。
首先,深究考情,精准定位。
2016—2019 年高考有关“当代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试题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知,2016—2019 年,有關“当代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内容每年高考均有,且多集中于主观题与课标卷 Ⅲ,分值较大,是不折不扣的高考高频点。
其次,呈现导图,靶向突破。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图示如下:
图 7 直观展示二战后资本主义四个新变化 ,明确地说明四个方面变化所属领域。述诘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新变化。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如下:
上表呈现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理解经济政策的阶段特征,进而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为后面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
最后,结合考题,迁移应用。
如,(2019 年全国卷III,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此题考查的是法国总统密特朗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改革。据统计该题正确率只有 26.61%。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讲授这方面内容时,基本都以美英两国作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基本没有涉及法国,但试题考查的却是法国,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合时空观,依据材料所给时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西方出现经济滞涨,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副作用及政策的失灵,因此美英等国逐渐减少国家干预,使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密特朗推行企业国有化,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将会使“滞涨”更加严重,故 A 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本题考生出现失误的主要表现在:对题干材料所隐含的阶段特征和备选项的旨意没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
这不仅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须加强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总之,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原理、特征、概念等,进而迁移应用。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在于挖掘、呈现与掌握知识后面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和系统,引导他们迈向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袁巨涛.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并非一回事[J].历史学习,2008(3).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