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话语构建策略探究
2020-09-12郭欣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前期代表作,葛浩文的英译本享誉海外。究其成功翻译的原因,译者话语构建策略很值得探究。葛浩文英译本中的话语构建策略和手段,首先表现在篇章结构的调整,具体有“次节划分”“事件重组”和“异化策略”;其次是采用了“前景化”语言转换,翻译时从原作的背景、言外之意、其他补充描述、相互映衬之处等来挖掘和把握信息数据,继而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前景化的重现。有时担心汉语中的特色化词汇表达会引起误读而进行酌情的删减;第三,译者还会通过增加副本的内容进行话语建构,如备注等副本内容信息,以帮助目标语受众更好地理解与认知作品。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译者话语;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46-03
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译者完全化的直译,而是译者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以及故事梗概之后,基于自身的文学素养、翻译能力等进行一次再创作的活动。可以说,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是译者话语建构的过程。尤其是中国现代和当代一些相对知名的文学巨著,由于它们的篇章结构以及叙述风格等可能更加偏向于汉语的理解,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没有进行相应的话语构建,极容易影响翻译工作的整体质量,也难以深刻全面地阐述文学作品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已经问世20多年了,在海内外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通过察看葛浩文英译本中的话语构建策略和手段,分析影响因素和规律,有助于了解译者话语构建。
一、篇章结构的调整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篇章结构的调整是译者话语构建的主要策略之一。文学作品同译本在篇章结构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译者往往并不会按照作品本身固有的结构来进行翻译,而是更多站在西方人的思维和理解的角度上,来进行主动性、创造性的篇章结构调整和优化,以此来整体提升翻译工作的成效,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主题意义。在《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中,葛浩文同样采用了篇章结构调整的话语构建策略,这也使得这部巨著享誉海内外,颇受西方人的认可和追捧。
(一)《红高粱家族》篇章结构的概述
篇章结构是文学作品的脉络,是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自我话语构建。每一位作家的话语构建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这些都直观地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上。当然,我们所认知的篇章结构,就是文学作品的目录,每一篇什么内容,下一篇又是呈现哪些内容。但对于译者而言,他们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篇章内容后,往往会打破固有的篇章结构,继而让整个文学作品按照自己的行文思路来重新的“洗牌”和布局。因此,在篇章结构的话语构建上,创作者以及译者往往存在着相左甚至相反的意见[1]。《红高粱家族》的篇章结构整体来看是相对混乱的,但在混乱的表象背后,却充分镶嵌着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以及自由的表达诉求。在话语逻辑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更像是醉酒状态上创作的,通篇结构相互交叉,但却乱而有序。同时,莫言在叙事风格上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技巧,以“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等来作为切入点,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打破了莫言的这种篇章结构的凌乱性,充分让它恢复到了理性表达的状态。他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大幅度对篇章结构进行了有序的调整,而且充分部署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性,甚至还采用空行、首行顶格的方式来形成单独的“小章节”,并改变了故事情节的顺序。
(二)《红高粱家族》篇章结构的译者话语构建
在翻译《红高粱家族》这部文学巨著的过程中,译者葛浩文对于篇章结构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同时也进行了自我话语的构建。在翻译过程中,篇章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次节划分
《红高粱家族》是由五个独立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不同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自成一体。但在叙事风格以及故事前后铺垫上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创作者莫言自我意识的体现,也是他对文坛的巨大贡献。但译者葛浩文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则凸显了自身的意志,也对作品的篇章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以及有序整合,这就使得《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方式回归了理性,也便于这部作品的推广和传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葛浩文几乎在每个时空转换之间划分了次节,以明确各个时间之间的时空关系。在采用的次节划分策略是在特定段落间增加空行并首行顶格。通过这样的调整,使得《红高粱家族》的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以及框架,也便于翻译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这种处理也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思维。葛浩文对于次节划分的利用是比较明显的,他在《红高粱家族》的五个独立章节中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最多的是《红高粱》,葛浩文整整进行了16次的调整。在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特别是在时空转换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跳跃性,但经过葛浩文的处理,这种跳跃性不复存在了[2]。
2.事件重组在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独创性地采用了
很多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风格,也尝试采用了全新的视角,一种全知视角来进行叙事。以戴凤莲为女主人公的“我奶奶”的叙事上,莫言就采用了跳跃性的事件,往往一个事件还没有叙事完毕,就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或者回叙、预叙等方式进行了调整,以此来充分凸显戴凤莲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特别是在表现她聪明智慧、果敢坚毅、爱国主义等精神层面,莫言更是采用了多个镜头语言来进行了铺开表述。这样的叙事风格是相对创新的,虽然从表象上显得相对凌乱。但这些凌乱的事件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线索,那就是以戴凤莲以及余占鳌等为首的男女主人公。当受众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突兀以及凌乱,而是通过通篇阅读,更能够引导受众感受和认知到女主人公身上的意志品质。但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红高粱家族》中的多个事件等进行了相应的重组。這种事件重组是翻译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更好地帮助目的语受众进行认知。
3.异化策略在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葛浩文对于不同内容
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可能与他自身的认知以及话语构建等有关,比如当他认为重现原文可能会引发目的语受众的误解,甚至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或者难以提升目的语受众的理解与认知时,他就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此来实现内容重写。当然,这种内容重写是建立在尊重原文意思,是建立在通篇了解原文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科学的翻译策略。当然,当葛浩文认为通过一定的编写或者改写等,往往难以凸显文章的文化特色,也无法引导受众采用别样化的视角进行认知时,葛浩文便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的例子,当然主要的翻译策略还是归化策略。为了使目标文本更加流畅,可读性更强,读者更加容易接受,葛浩文采用了增译、删减与省译、改写、拆分与重排等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了目标读者更好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和一些特殊概念,葛浩文采取了增译的方法[3]。
例1:那天是清明节,桃红柳绿,细雨霏霏。
ItwasQingming,thedaysetasidetoattendancestralgraves;peachtreeswereinfullredbloom,willowsweregreen,a?nerainwasfalling.
例2:奶奶回到娘家,倏忽三天,眼见着又是回婆家
的日子了。
Afterthewedding,Grandmareturnedtoherparentshometospendthreedaysbeforeheadingbacktoherinlaws。
在例1中,原文中提及到了我国特色化的节日,“清明节”是我们祭奠先人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很容易丧失文本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化属性。为了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与认知,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便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并对这一节日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以此来帮助目的语受众更好地进行认知与把握。试想,若葛浩文在面对这一翻译环节中,没有采用科学的翻译策略,则势必容易引发受众的误解,还容易降低翻译本的传播质量。在例2中,我国女人在婚后第二天一般都有“回门”一说,可能不同地方对于“回门”的时间节点以及相关礼仪等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回门”可以说是中国女人特色化的婚礼仪式。但在西方世界里,并没有这一说法。葛浩文在处理这一翻译环节时,则采用了增译的方式,重点对这个礼仪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来帮助目的语受众更好地理解与认知。葛浩文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了增加翻译内容的方式,以“婚礼之后”为辅助来更好地引导目的语受众进行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翻译工作的质量,否则部分缺乏对汉语文化体系了解的受众读者就容易在阅读中出现歧义,继而认为“奶奶只是一次普通的回到她的父母家”。
二、“前景化”语言转换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会结合自身的思想以及通篇布局的科学考量等,通过事件有序设计以及不同结构的安排来达到谋篇布局的作用,继而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以及艺术性。其实,译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样是一种谋篇布局的考量。只不过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可能更会采用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思路和方法来进行重组。“前景化”语言转换是译者话语构建的一种主要策略。
(一)前景化的重现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比较难的,它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创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往往融入了自身独特化的语文魅力和风格,同时也注重情境的营造和创设。特别是在很多细节处理上,往往采用欲言又止或者营造意境等方式,让受众读者回味无穷,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感受,这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升华的表现。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为确保翻译语言更好地符合文本的意思,更好地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认知,往往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前景化”重现。特别是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更是采用了很多这样的设计。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为了更好地尊重小说的原意,为了更好地帮助目的语受众认知,较多采用了这种“前景化”重现的方式。葛浩文在进行翻译时,更多从莫言的作品中的背景、言外之意、其他补充描述、相互映衬之处等来挖掘和把握信息数据,继而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前景化的重现,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翻译工作的精准性。
(二)前景化的削减
在《红高粱家族》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很多内容存在着较多的离奇之处,若将这些进行完整的翻译,则很容易引发受众的理解困难,也不利于翻译工作的科学开展。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前景化的削减的处理方式,将可能引发受众歧义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淡化或者删减。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葛浩文也较多地尊重了原文的主旨,在译本内打造出独有的话语特色。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采用了很多汉语才有的表达风格,但葛浩文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就在尊重原文的主旨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取舍。在翻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语境下的词汇往往并不对等。通俗理解,很多汉语中的表达,在英语中并不能够找到对应的词汇。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葛浩文对于汉语中的特色化表达进行了酌情删减,比如文本中对于绿色的描绘词语是非常丰富的,如“绿油油”“翠绿”等等,但在西方语境中,绿色的词汇量并不丰富,也没有体现出绿色的程度来。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当处理这一翻译细节时,一律采用了“green”的英语词汇,这是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当然为了更好地尊重原文的内涵以及实际意义,葛浩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增译工作。同时,在翻译过程由于受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使得汉语中的某些中性词汇,可能在英语中属于贬义词,甚至可能触犯西方人的禁忌。在翻译过程为避免出现误会,葛浩文进行了直接的舍弃。
例3:“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
“IfIhearanotherwordoutofyou,Illshootyourlittleprickoff!”
在汉语中,“小舅子”主要是指妻子的弟弟,一般主要是针对女人的丈夫而言的。但在西方语境中,并没有“小舅子”一说,而“小舅子”这一带有地域特色的粗俗语实际上是指男性生殖器。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被译成“弟弟”,它将困扰目标读者。
三、增加副本内容
在《红高粱家族》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更好地开展话语构建,往往还会通过增加副本的内容来不断进行话语建构,以此来更好地帮助目標语受众更好地理解与认知。译者可以增加或者选择的副本内容是比较多元化的,包括各式各样的备注等信息。比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通过自我举证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阐述,通过增加必要的副本内容来放大自身的声音。比如在自我举证的过程中,译者征求了原创者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译者会将这段话写出来,以此来进行必要的自我举证。同时,此举也能够帮助译者让原著的读者感受到尊重等。
结论
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且科学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学作品的通篇布局等进行全面的建构,同时也需要对译者话语进行必要的建构,以此来更好的开展翻译工作。在译者话语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调整篇章结构,进行前景化的再现等来实现自我话语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生祥,张翰旭.《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话语构建策略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
[2]魏旭良.文化翻译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梁兰芳,于善志.文化信息处理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4).
作者简介:郭欣(1986—),男,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