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模式在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2020-09-12于秀玲张建华刘淑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于秀玲 张建华 刘淑娟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分析特殊时期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社区工作》线上课程的教学,探讨服务学习模式在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中的运用,以期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服务学习模式;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社区工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145-02

2020年春季,中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都遭受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这场灾难不仅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经济和生命健康损失,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历史首次,居家办公和线上上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笔者的《社区工作》线上课程的设计与开展,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课,其实务教学环节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实现,从而保障社工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多元主体需求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居家状态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形式,社区居民新的需求与问题也给社区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区工作课程初期,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同的群体在居家抗疫期间面临不同的需求。首先,社区普通居民的需要。宅居在家的居民,活动半径变小,活动内容单一,社交范围有限。人们普遍存在丰富生活内容、恢复社交互动的需要。其次,中小学学生的需要。根据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全国广大中小学在2020年春季采取网上授课的方式,这种空前的教学形式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认知和自律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的学生,溜号、趁机上网、不完成作业等现象严重,这给远程授课的教师带来了教学管理的困难。家长们更是苦不堪言。而且,随着家长陆续复工,部分学生脱离家长监管和陪伴,独自在家,网课设备同时给他们提供了打游戏,上网的机会。如何帮助学生自律,认真听课,避免作业抄袭,保证线上上课的效果也是家长担心的问题。最后,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需要。高校系统引入线上教学的实践由来已久,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较强,线上教学的质量相对比较容易保障。但是,大学面临着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如何实现,学生实务能力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实现的问题和需求。

二、服务学习模式与社工实务能力培养目标的契合性

社会工作作为行动取向的专业,实务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实务能力一般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整体现状来看,实务能力的培养并不尽人意。实务类课程体系中的师资实践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的专业化和结构化程度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1]。究其原因,我们的社会工作课程的组织方式和考核方式还缺乏成熟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指导。

服务学习,即学习中服务,服务中学习,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经验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结构化设计课程教育和志愿服务,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能力的积极服务社会的人才。服务学习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服务和学习是服务学习模式的两个核心要素。学生在服务学习课程中的基本内容是学习,但是是以学校课程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及社区服务进行学习;服务社会是服务学习的核心理念。学生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的服务,是运用自己专业知识参与社区实践,解决社区需求与问题的过程[2]。

不难发现,服务学习教学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某种天然的契合,服务学习模式可以回应增强社会工作实务性的专业培养要求。一是保证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服务学习将纯粹的课堂理论学习搬到现实的场景中,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场域,可更好地保证社会工作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保证学习过程的互惠性。服务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社区中通过提供服务,运用、消化和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社区需要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三是保证实践的反思性[3]。反思是服务学习的核心环节和重要原则,是整合新旧知识的过程。它通过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真实的场景中,不断探索专业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及有效性,总结和反思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务能力的培养,以文字、报告或讨论的方式呈现结果。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根据需求评估、实施计划、效果评估一系列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服务的方向和方式,实现项目设计的优化。四是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服务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学生在服务团队中通过交流、沟通、互助提升了合作的意识,通过参与社区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不仅触发学习的动力学以致用,更培养了服务意识,最终成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有能力、有意愿奉献社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三、服务学习模式在社区工作线上课程中的运用

2020年春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在线上授课的条件下,笔者基于服务学习视角,利用互联网和线上互动平台,顺利完成社区工作课程的实务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重要环节:一是适当分组。将学生分成4—6人12个小组,采用成长小组的方式,通过教师督导,组长带队,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活动。小组的成立采用线上团建的方式,小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群等互動平台进行。二是合理选题。采用教师推荐和小组讨论自选两种方式选择社区服务主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根据已有资源条件和当前社区的需要提出可选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本次课程服务项目主题多样,紧扣抗疫形势和需求。课程基于有生活就有服务,特殊的生活需要特殊的服务的假设,大胆地设计了若干与抗疫生活紧密相关的线上服务的内容。三是种子培养。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将组长定位为服务团队的种子角色,重点培养组长带领团队、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长以助理督导的身份,发挥种子的作用,将服务理念、模式,技巧和方法在小组项目活动过程中传递给组员。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线上课堂讲解社区工作的理论、价值、模式和服务方案的制定规则,通过视频案例,小组线上讨论,线上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增加专业知识技巧的消化与理解,在学生有所学且有所惑的同时,通过线上开展实际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达到在服务中学习的目的。五是强化服务学习的反思和庆祝环节。课程安排了在团建初期线上展示会,活动方案设计分享会,项目实施阶段的每周讨论会和总结,小组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报告会,带领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分享,分析服务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反思和重构相关专业知识,保证学习效果。

四、总结与建议

在运用服务学习的模式开展线上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居家抗疫的现实处境并不必然成为实务教学的障碍。特定的情境产生特定的社区需要和问题,同时也存在的特定资源和优势。服务学习导向的课程设计,最终推动了双赢局面的实现。一方面,大学生在开展真实的线上服务期间,把自己所学的社区工作理论、价值、模式和方法运用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实现了在实践中检验、消化、反思和重构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大学师生能够真正在抗疫期间参与服务,对于培养学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大学师生基于社区真实需求开展服务项目的过程,也是高校人力资源参与和回应社会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居民长时间居家抗疫的不适得到缓解,实际问题得到解决,社区居民受益的过程。在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首先,督导问题。一是督导人数不足。学生分组一般不宜过大,组员太多导致“搭便车”和组内动力不足问题。但是这就意味着组数增多,项目数量较多,易出现督导不足问题。二是督导培训缺失。指导学生参与服务实践的教师资质和经验,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而实践中大学社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督导经验并不乐观,教师队伍的实务能力提高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次,经费来源问题。开展实际的服务项目,必然会产生活动费用,教师督导的工作量也需计量,必要的经费是服务学习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本次研究中,笔者督导利用的是个人业余时间,但是长远来看,应该建立服务学习教师团队督导制度,系统化解决督导和经费问题。人才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模式都有其艰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刘正峰.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英美高校社工专业课程的整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17,(6):72-77.

[2]  彭华民.服务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8.

[3]  陈莹.服务学习型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海峡科学,2017,(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