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史料 培养学生研读能力
2020-09-12李根东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起到重要作用。依据教学目标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地研读史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文章就如何选取史料、创设情境、研读史料解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史料;设疑;兴趣;能力
一、 依据教学目标精选史料
(一)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性史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更加敏捷。所以,史料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具有故事性史料。
在学习孔子“仁”的思想时,选择下列选自《史记》的史料,引导学生想象孔子的相貌特征、體味当时孔子积极向上的自嘲心状,以此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刘俊利《研读史料:由内容到目标的必由之路》)
孔子適(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
(二)通过类比多角度精选史料
例如,讲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笔者选取一些材料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内容进行类比。
材料一:这一法案确实一劳永逸地确立了国会的最高权力,并在这一情况下结束了几乎早半个世纪前就已开始的英国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三:……国民议会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人权宣言》(1789年)
问题思考:(1)材料一哪一部文件的制定确立了国会的最高权力?该文件的颁布,使英国逐步确立起什么政治体制?(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一部文献?请简要概括其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人权宣言》实质上是维护哪一阶级的利益?《拿破仑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了什么积极作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法律文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通过对比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学生更容易理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此行目的在于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选史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如对抗日战争的评价:分组讨论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史料解读:(1)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史实是什么?涉及该史实哪些方面?
问题思考:(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4)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史料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二、 依据重点内容选取史料方法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简洁,材料丰富,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地图等等,例如: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仅图片资料就达125处,地图13幅,还有一些文字表述性的史料。这些史料都是围绕教材的内容需要选取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是,应认真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依据新课标,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读懂史料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九年级下册第6页有两则材料主要说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运用这道材料题进行对比,学生就很容易感知粮食税和余粮收集制的区别。由此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很容易突破。
(二)注重运用教材中插图和图表
历史课文中的插图,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插图直观、形象,反映客观史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感染力。如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我们要把握以下知识点:第一是四次航行路线,特别是哥伦布和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第二是注意这几条路线在地图中的位置和路线方向。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指导学生掌握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学习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见,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人们现在生活有哪些变化?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跨国公司、手机、互联网、阿里巴巴、5G网络等网上交流和购物。
三、 精心设疑,指导学生解读史料
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如果教师能巧妙加以运用史料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历史史料学习,不少内容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改变世界面貌的争取革命》一课时,播放汽车、火车、轮船的汽笛声,并出示幻灯片来激发学生的興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有助于使师生形成互动。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再如复习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调整,这样选取材料。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然后思考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写出其共同的影响。(2)观察材料一图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1958年农村生产关系又进行怎样的变革?(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总之,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染力,达到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重视设疑讨论,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问题讨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参与度极高,既课堂气氛活跃增,又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九年级上册《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过程中,先出示材料:
材料一:《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权、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然后提问:《独立宣言》是谁起草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发表标志着什么?为什么马克思把它称作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学生通过细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史料引入,要恰到好处
适量地引入一些史料必须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结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读懂、理解史料和提取史料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例如:(朱元璋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般辛劳?教师甲:作为引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教师乙:作为结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思考:两位老师情境创设选择的“时间点”哪位教学得更有效?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可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论证观点的能力。
总之,通过史料教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选取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细读、读懂史料,挖掘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在合作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史观和史学素养,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钟山.图解中国学生学习方法全书:高中历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2]王金战.历史是怎样学好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根东,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