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兼备 互动达情
2020-09-12华蕾
摘 要: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创设高中英语好课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章以剖析一堂公开课为依据,试从形、意、情三个维度切入,浅谈塑造高中英语好课堂的要素,即课堂形式、教学理念、课堂效果,力求将新课标要求付诸实践,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好课堂;要素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普高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课程总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延伸,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创设高中英语好课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如何创设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展开了各类探讨,各地也纷纷开展“高中英语好课堂”活动,这些研究和活动对于在教育前线工作的高中英语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在每次听课观摩活动后,都受益匪浅。
二、 构建好课堂的要素
笔者近期在听了一堂公开课后,有些感想。本堂公开课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一单元M4 U1 Task:“Writing an advertisement。”本堂课属于任务型写作课,旨在通过课堂分配的各项任务,达到让学生成功设计写出一则英文广告的任务。执课教师对书本Task内容进行了删选和整合,将课堂分为四个部分,即Step 1:Leadin; Step 2:Skills building (listening & expressing); Step 3:Writing; Step 4:Presentation。以下笔者便结合此堂公开观摩课,浅谈自己对创设高中英语好课堂的要素的理解。
(一)形(课堂形式)
要传其意,必先具形。不妨设想一下,当提到金庸笔下的乔峰的绝世武功时,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编剧将抽象的降龙十八掌以龙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具化以形。因此,如若要将课堂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其理解掌握,课堂的呈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形才能达意。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常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关注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提倡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这堂课的执课教师将所授内容以听、说、读、写多元整合的形式呈现,设置的教学总目标明确,设计的课堂教学任务环环相扣。以chocolate为切入点,实现了get students interested。以学生的skills building为立足点,着力培养学生听读数据、表达观点、丰富句式的语用能力。执课教师能在一堂课上,将教学内容连点成线,引领学生朝教学总目标自然过渡,完成设计广告,推销chocolate bar的教学任务。此中设计的课堂活动有情境、有层次,充分体现了授课者由点及线,由线构面,构建出一堂立体的任务型写作课的高超水准。
在众多的此类任务型观摩课听课后,笔者认为,“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讨和尝试的。这种以任务活动为重心的教学形式,也是高中英语常态课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多变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听、说、读、写结合),将子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学循序掌握每阶段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达成最终的课堂任务,使教学取得有效的实质性的进展。这样的课堂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既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又赋予课堂层次性,满足学生不同能力的表现需求。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更能避免课堂的枯燥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调动,更有助于高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为创设出成功的高中英语好课堂奠定基础。
(二)意(教学理念)
笔者所指的意便是教师在执课时传达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应履行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应通过上述课堂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展示出苏式课堂的精髓。
授课教师在Lead—in环节,能联系学生实际,創设情境,一改常规的“师—生”单一互动,转为“生—生”互动,由学生自行得出教学步骤所需的信息,把主导权交由学生,使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充当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授课者也充分认识到本堂课目标受众,即高一学生的认知领域,力求get students involved,因此,设计的任务、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讨论部分给出的论述框架和建议,有效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
但是,教师授课时有时不能完全解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个理念,致使高中英语课堂仅立足于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新课标所指的思维品质目标,即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虽然该课的授课教师努力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却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对主体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设计的问题及讨论环节过于简单,致使学生思考只是流于表面。教师应当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分层。教师只有以此为根据,通过设置一些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此外,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课堂上一些给定答案的话题讨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执课教师在写作前给定的思维定向性信息:“Low price and discount attract you most.” 致使最终分享环节每组必提低价和打折。倘若教师能在课堂上多尝试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采访抑或辩论环节,不仅能着眼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或由task的课型入手,摒弃设置活动前先给出tips的常规套路,尝试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索、总结、归纳,再运用,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其思维发散,结出更富创造力的果实。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准则,使课堂教法符合新课程需要,营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但同時,教师不能使更新的教学理念仅流于课堂表面,将其付诸课堂实践,在不断反思中探索,将其具化为课堂形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做到形意兼备、形意结合,创设出高效的高中英语好课堂。
(三)情(课堂效果)
情是课堂所达到的效果,即教学取得的成效。除了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来判断课堂效果的好坏,还应从其他维度来衡量,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堂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满意度。
在这堂公开课上,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恰到好处,不打断,重表扬。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追问,讨论过程中的适时帮助,分享环节中的不断鼓励,都为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开口表达的强烈欲望。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亲和力,对学生的情感支持,都彰显了其驾驭课堂的个人魅力。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尾精彩的展示环节以及学生的依依不舍便是对良好课堂效果的最好证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者如何学。研究表明,英语教学中,学生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比在消极状态下高30%到40%。罗杰斯指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如果外界对学习者无条件的关怀,那么他就能不断发挥其潜力,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斯金纳理论认为,人无论做什么都是期望得到回报,这种对回报的期望是对人行为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科学的反馈和积极的情感支持有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完成一堂课的任务。那么,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教师便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课堂的思维活跃度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动课堂各步骤的顺利进行,为创设出高中好课堂添彩。
三、 结语
罗吉思(Carl Rogers)曾指出,促进学习是教育的目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师的最终职责便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引导,将课堂教学利用至极大程度,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要素还值得教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探究,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能集“形、意、情”三要素于一堂,便能更好地创设出理想中的好课堂。正如Benjamin Franklin所言: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教师应通过创设好课堂,力求get students interested; get students involved; and get students inspired。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Rawana E,Latimer K,Whitley J,et al. Strength-based classroom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J]. Canadian Teacher Magzine,2009(11):16-17.
[4]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
[5]顾蕾.以问题引领 促思维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56.
[6]吕维红.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2012(11):9-11.
[7]赵月玲.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8]鲁子问.基于学习优势的学习方案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2(1):95-100.
作者简介:华蕾,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