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化和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020-09-12何敏彭剑峰

科技风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因素

何敏 彭剑峰

摘 要: 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学地理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口迁移理论为主题,细化原有的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拓展新兴影响因素并将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 人口迁移;地理;核心素养

人口是高中地理的基础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核心知识点之一。“人口迁移”知识点是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对其内容要求为“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2019年《考试大纲》对人口迁移的考试要求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历年来的高频考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以人口迁移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和微专题两个方面。如:张恩诚等[1]以“重庆人口迁移史”为乡土地理教学情境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李飞[2]和李东林[3]对于不同版本的人口迁移进行了教学活动设计;龙少琼[4]和韩松[5]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不同探索;王凌[6]、李巍巍[7]和赵丽霞等[8]對“人口与地理环境”进行的系列微专题研究。本文以当前地理研究热点为基础,将人文地理学最新成果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既丰富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拓展人口迁移理论,又能进一步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细化“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迁出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推拉力在根本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源、资源、及自然灾害;人文因素,包括经济、政治、交通、教育以及社会等。收入和就业是人口迁移的直接诱因,所以,在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是主导因素。二分法虽然能够完整地概括所有影响因素,但这种分类方式并不明确,对人文因素的划分并不清楚。因此,本文将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进行了细致划分,便于学生理解。

二、拓展人口迁移的新兴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人口特征、社会网络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迁出地性别比是重要的推力因子;省份间社会网络联系同样对人口迁移产生极大的正向影响[9];此外,第二产业对迁移人口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减弱,而第三产业的拉力作用趋于增强[10]。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的空间匹配度趋于提高,其中,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人口迁移分布格局关系最为密切[11]。但是,在教学体系和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些成果并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知识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本文选取迁出地性别比、社会网络、产业分布,详细介绍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迁出地性别比

以我国迁移人口的性别构成而言,迁移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29,这表明参与人口迁移的男性多于女性[12];古恒宇等[9]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研究也发现,出生地性别比每增加1%,会导致迁出流数量上升约1.15%。迁出地性别比对省际人口迁移有极大的正向影响,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力因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2]:一方面女性在迁移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距离的约束;另一方面务工经商是迁移人口的主要目的,而性别比较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

(二)社会网络

人口在流动过程中的金钱成本、适应新地方的心理压力会阻碍迁移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但是,如果两地间已经存在较多的人际关系,先迁人群通过社会网络(地缘、血缘、朋友关系等)为后迁的人群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就业信息,显著减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效解决信息缺失问题,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在中国注重“人情纽带”的文化背景下,社会网络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是塑造未来人口迁移格局的重要力量[9]。

(三)产业分布

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两大因素。就业机会的创造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第二产业一直是吸纳迁移人口就业的主体,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吸纳迁移人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10]。人口迁移分布格局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关系密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对零售、餐饮食宿和家政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业需求越旺盛。我国迁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学历为主,素质技能偏低[12]。这些服务业部门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主要就业领域。第二,人口迁移往往表现出高人力资本的特性,也就是趋向更高的收入水平。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地区往往也是迁移人口所选择的地区[11]。

三、教学活动案例设计分析

为了让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融入高中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问题式教学法入手,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在分析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一)案例

小明大学毕业之后准备找工作,经过筛选之后,仍纠结于是选择江苏省一县级市——启东,还是大城市——武汉。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个地方?请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出发,阐述你的理由。

(二)目的地具体情况

启东:江苏省一县级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北侧,三面环水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位于沿海经济带,且距浦东直线距离仅50多公里。经济上,人均GDP达到121879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2.4%,空气质量全省领先。

武汉:特大城市,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共有三级医院4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2个;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3︰36.9︰60.8,全市人均GDP达145545元,人均消费支出30863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25万人,保障性住房投资198.03亿元。此外,小明家在武汉市存在较多人际关系。

(三)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这个问题的重點不在于选择哪个城市,而在于同学们能否清晰明确地阐述选择该城市的理由。活动的设计目的是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结合实例,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核心素养上看,着重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和能力并考查学生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地理学的最新进展不仅是地理课程的内容来源,而且对实际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研究成果既能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实际案例和开发案例的材料,又能够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新视角,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恩诚,苏迎春,向颢,等.基于乡土地理情境下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以“重庆人口迁移史”为例[J].地理教育,2020(3):29-32.

[2]李飞.“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J].地理教育,2018(1):13-14.

[3]李东林.“人口迁移”活动教学建议(湘教版)[J].地理教育,2016(1):11-12.

[4]龙少琼.“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8(3):19-21.

[5]韩松.“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新探(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8(1):17-19.

[6]王凌.“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J].地理教育,2018(11):29-35.

[7]李巍巍.“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J].地理教育,2017(11):29-34.

[8]赵丽霞,杨青华.“人口”系列微专题探析[J].地理教育,2020(2):32-40.

[9]古恒宇,沈体雁,刘子亮,等.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19,74(2):222-237.

[10]齐宏纲,刘盛和,戚伟,等.广东跨省流入人口缩减的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7):1764-1776.

[11]王国霞,李曼.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9,39(2):183-194.

[12]刘晏伶,冯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4,(2):129-137.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人口因素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最少的国家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坐井观天石头国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