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09-12陈庆
摘要: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感受生活、融合其他学科、展开口语训练、组织合作学习,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感,提升语用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综合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对语言文字进行审美感悟的能力。语言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使用语言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入生活素材,拓展资源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有趣的语言现象,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引入这些生活素材,则能有效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如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评论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错别字,寻找报纸杂志或者网络上有语病的句子等,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地融入生活素材,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展开学习。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三的《语言的演变》一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搜集各种生活中的语言素材,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你知道该怎样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吗?在网络上,你发现了哪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请将它们总结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围绕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出:“我发现网络上存在很多‘的、得、地不分的现象,往往是拼音输入时第一个出现哪个字,就使用哪个字,这样太不严谨了。”还有学生发现了“谐音哏”的现象,认为:“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热门的网络用语,都借用了谐音字,比如‘难受想哭被写成了‘蓝瘦香菇。我觉得这样虽然很幽默,但是不了解的人根本就看不懂。”学生畅所欲言,围绕收集到的生活素材进行了交流。
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当地引入生活素材,学生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能促使自己更好地生活,这样学生也会更乐于发掘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
二、跨越学科界限,有效整合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学好其他的学科,首先就要掌握语言,这样才能读懂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跨越学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到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地整合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将语文和历史、政治等文科结合起来,展开主题探索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史不分家”;组织学生阅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普读物,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在学习其他学科时的作用。
在学习必修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后,笔者列出重点篇目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拓展阅读,看看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发展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阅读了与物理、化学、数学等有关的多种科普作品,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作品,学生的阅读面更广,而且接触到的学科也更多。最后,学生将自己读到的内容进行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总结说:“我阅读了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科普作品,发现很多人认为西方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比我国发达很多。但我国发现勾股定理比西方早,对于圆周率的计算也比西方学者位数更多。所以,不能轻易断言西方古代的数学就一定比中国古代数学发达。”
所有的学科其实都和语言文字有关,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都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即使是看似和语文无关的数学、物理等学科,若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都容易出现因为误读题目而回答错误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构筑学科融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建构的重要性。
三、加强口语训练,主动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关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时却忽略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其实口语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能促使学生在公开场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表达能力。
教材必修四中《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精彩的演讲稿,教师可据此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交流,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梦想,要言之有物。在这个以“梦想”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梦想的看法。有学生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在未来能发明一个网站,在这个网站上面能够学习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而且还能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每一个人都学得又快又好。为了实现梦想,我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外语,还要适当地了解一些电脑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即兴演讲等活动,能促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这样的口语训练中,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开展合作学习,多元共享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其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一起去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多元共享。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知识竞赛、展开文化探秘活动等,都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情境,帮助其进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分享,体会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必修四《琵琶行》一诗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好诗词”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作品,了解其内涵,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分享学习古诗词的感悟,与同伴一起讨论怎样展开古诗词竞赛,设定哪些题目,采取那种有效的形式,选择和哪一个小组进行对抗等。学生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我爱好诗词”比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看看谁能更胜一筹。最后选出一个最优秀的小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同伴身上学到知识,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知识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口语训练,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就要和各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安全.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体验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4(10).
[2]沈赛英.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应用渗透的途径及方法[J].都市家教,2016(1).
[3]吴智祥.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作者简介:陈庆(1989—),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