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与“势”在夜景上的应用
——以杨浦大桥夜景灯光设计为例

2020-09-11汪幼江刘庭风

照明工程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桥体塔柱夜景

汪幼江,刘庭风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上海同音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引言

“形势”一词运用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形”指近观的、细节的空间构成,“势”指远观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形”是构成“势”的要素,“势”不是“形”的总和,而是新的整体。“形”与“势”在城市选址、建筑设计、夜景规划等方面早有应用,而且应用很多[1-3]。本文以上海杨浦大桥夜景灯光设计为例,探讨“形”与“势”在夜景上的应用。

1 “形势”在城市选址中的应用

城市建设首先要确定城市建址。堪舆研究人员先把城市周边山水环境仔细勘察,研究城市“形势”,然后确定城市选址。

远“势”,指的是山川大势,常以龙为名。清朝孟浩《雪心赋正解》中提出:“龙着,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命之。”[4]山脉的起伏跌宕与蜿蜒屈曲是“生气”的呈现,故将中国境内的山势走向划分为三大干龙。由于具体山形的不同,其划分亦有不同的标准,如地貌不同则有支、垅之分,大小不同则有斡、枝之分,姿憨不同则有卧、腾、蟠等之分,不胜枚举[5]。三大干龙说法至今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还在使用。

近“形”,则呈现了“生气”最终的驻足之所。《葬书》中提到:“夫外气所以聚内气,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6]。此中“内气”实为来龙之气,“外气”则言流过之水,即言来龙之气需由流水拦截,龙气所止之处方为“藏风聚气”之佳城。《葬书》有言:“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6]。就形势整体而言,气是内在的,而形势是外在的,形势是气的表达。

安徽宏村就是通过远“势”近“形”研究,成就了如今世界文化遗产之荣耀,见图1。

图1 安徽宏村景观Fig.1 Landscape of Hongcun,Anhui

2 “形势”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形势的基本尺度为“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百尺约为23~35 m,在此范围内人可看清事物细节。千尺约为230~350 m,在此范围内人可看清事物轮廓及动态特征,细节则不可辨认。从视觉科学角度可知,人清晰视觉为双目水平方向50°,垂直方向40°,在百尺(约30 m)距离上,观察建筑宽度及高度恰为百尺(约30 m)。以百尺为空间控制模数的建筑,具有适宜的尺度感,不会因过大或过小而失去协调感。“势”一般以千尺为率,但非过远过大之势。首先,研究表明,千尺(约300 m)距离是人适宜的步行距离。其次,从视觉科学角度可知,人于千尺距离观看百尺体量建筑,视角约为10°,恰好落于人眼视觉敏感区。过远过大将使视觉敏感度下降,空间感受疏离[7]。

北京故宫太和殿宽为64 m,高为27 m,加上三层台阶高才35 m。但视觉尺度却很宏伟,由远而近观察显得形全势就。太和殿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处于空旷场地中,且栏杆高度远低于正常值,整体造型呈稳定的三角形,所以由远及近给人细节越来越丰富、气势越来越宏大的感觉,视觉尺度远比真实尺寸要大[7],见图2。

图2 故宫太和殿景观Fig.2 Landscape of TaiHe Palace

3 “形”与“势”在杨浦大桥夜景设计中的应用

3.1 杨浦大桥夜景设计理念

城市设计中,审美主体太极点(人立点和观点)在江边近视点的道路上,处于游动状态。视线终点即桥梁在视线的远处。审美对象的特点在于面、竖向、细节和生动。在大尺度环境设计中,视点常常是孤立的,但是,审美对象却是大尺度的,特点在于线、横向、走向和远势。北宋郭熙提出的前三远(高远、平远和深远)和北宋韩拙提出的后三远(阔远、迷远、幽远),其远法就是中国艺术家们的重要手法。把视向带向远处,为何要向远处?因为远就是逝,就是时间的终点,即时空线合,就是把审美对象由太极点引向远处,从视线变成矢量线,由一端发展到另一端。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指的是当观看距离为30 m时,人们的注意力在景观细节上,即被观察物的形态表现上——“百尺为形”;而当观看距离为300 m时,人们的注意力在景观整体气势上——“千尺为势”。

杨浦大桥夜景设计方法就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形势观。杨浦大桥于1993年10月竣工通车,与南浦大桥遥相呼应,形成“虎踞(杨浦大桥)龙盘(南浦大桥)之势”。主桥长为1 172 m,跨径为602 m,桥宽为30.35 m,共设6车道。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

对于杨浦大桥夜景灯光设计而言,面对开阔的黄浦江,体味大桥雄姿观看距离应该在1 km左右,此时如何考量“形”“势”?考虑到远 “势”是古代尺度3倍的距离,即900 m[图3(a)中3、4观看点],定为“势”距;近“形”尺度也相应扩大3倍即90 m[图3(a)中1、2观看点],定为“形”距。也就是夜晚观看杨浦大桥近观距离为90 m以内时,按传统垂直视角为40°,观看桥塔的高度为75 m左右;水平观测视角为50°,则观看水平距离为82 m左右。与现场实际观测基本相符,桥体一侧细部可尽情观看,如图3(b)所示;而远观桥梁灯光宜在900 m以外为佳(按传统水平视角为50°,水平观看距离为1 072 m,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桥体整体感觉会更加雄伟壮丽,见图3。

图3 杨浦大桥景观Fig.3 Landscape of Yangpu Bridge

如何设计杨浦大桥桥体灯光近“形”与远“势”呢?塔柱、拉索、横桥面这些都是细节,为桥梁的近“形”;同时,这些细节也是桥梁“势”的节奏点,拉索的张力以及连续节奏变化将“势”的“内气”迸发出来。

3.2 近“形”设计

杨浦大桥位于老上海工业区内,所以桥体主塔颜色现为暗红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于暗红色塔柱如何用灯光表现呢?这是一个难题。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凡非真性,皆尘垢也”(《庄子·齐物论注》)。塔柱高为208 m,用什么光源与灯具才能表现桥塔“真、善、美”?若采用传统金卤灯照射塔柱(1998年杨浦大桥第一次灯光设计时,用的是飞利浦406灯具,那时塔柱颜色为混凝土色),在暗红色底色加上淡淡白光,色彩表现令人无法接受,不能表现美感。若采用LED产品照射塔柱,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亮度问题和色彩表现问题。关于亮度问题,当时没有厂家有现成灯具能把这样高的塔柱打亮。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模拟认为灯具功率为300 W,光束角(全角)控制在3°以内才有可能把塔柱照亮。关于塔柱色彩表现问题,我们在试验室进行RGB混光实验,当R为255、G为145、B为30组合时,可以很好地表现塔柱颜色,见图4。

图4 色彩组合Fig.4 Color combination

拉索灯光设计也是一个挑战(上海世博会期间南浦大桥夜景灯光的拉索部分灯光采用的是1000 W投光灯完成的)。对杨浦大桥拉索灯光,根据计算模拟为100~200 W混合灯具布置,对灯具的光束角也提出了限定。施工单位按我们的设计图施工,事实证明拉索灯光设计合理,见图5。

图5 塔柱色彩表现Fig.5 Color expression of tower column

3.3 远“势”表现

关于远“势”表现,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杨浦大桥夜景整体构图美的分析;二是桥体整体空间的“势”分析。

1)形式美:杨浦大桥结构体系为预应力拉索桥,塔柱承受压力,拉索承受拉力。因此,把塔柱用面光照亮表现桥梁刚性美,把拉索照出弹性美,这样刚性、弹性形成强烈对比,把现代桥梁的高技派轻盈特点表现得一览无遗。

2)“势”表现:杨浦大桥周边建筑物相对于桥梁而言尺度较小,形态各异。为了使杨浦大桥在夜间中突显出来,唯有采用纯净、简约、大气的构图才能做到。而多变的色彩变化、动态灯光则会使得桥体灯光构图碎片化(目前许多大型桥梁夜景采用动态灯光、彩色灯光),减弱大桥整体构图的气“势”。

为使简约大气不落于单调,塔柱横桥面采用红色(RGB混光),拉索采用白光,这样整体桥梁既整洁大气又有丰富的节奏变化,连续张力伴随着引桥把大桥气势伸向远方,如图6所示。

图6 杨浦大桥夜景Fig.6 Nightscape of YangPu Bridge

杨浦大桥夜景灯光由近“形”的仔细刻画,以及远“势”的空中组合,创造了美丽夜间光环境。这也充分说明了优秀的夜景设计方案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猜你喜欢

桥体塔柱夜景
移动式登车桥设计
不妨写夜景
中国船级社助力将军澳大桥主跨顺利抵港
固定桥不同桥体龈端形态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超高扬程升船机顶部机房形式及地震鞭梢效应分析*
高扬程升船机不同壁厚塔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白鹤滩水电站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运行期有限元分析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城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