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施与思考*

2020-09-11

图书馆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报表深圳市全市

余 敏

(深圳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36)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正不断地被强调和重申。国际图联“图书馆统计宣言”指出:有关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利用和图书馆用户的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对于揭示和确证图书馆贡献的突出价值是至关重要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一条,由文化部制定、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历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所发布的具体政策,则对公共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统计系统是统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学术界目前对图书馆统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等,对于公共图书馆统计系统研究极少,有文献甚至认为公共图书馆并没有专门的统计和发布平台[2]。而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等工作中也反映出缺乏统一、先进的数据统计平台正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统计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笔者以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系统的实施为切入点,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主要经验、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统计工作进行展望。

1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运行分析

1.1 统计系统

深圳市是在全国区域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中较早引入在线填报系统的城市之一。2002年深圳开始对全市公共图书馆运行情况进行统计调查,2012年原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推出“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统计系统”,将统计职责明确划分到全市各统计区域并实现在线填报,2015开始研发“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并于2016年10月正式上线。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运作逐步推进。

当前运行中的“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4]涵盖了深圳市、区、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室)、各类分馆在内共计600多家公共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在系统内被定义为统计实体,统计实体根据行政隶属或业务指导关系被划分给对应统计账号进行统计填报。系统主要功能见表1。

表1 统计系统主要功能

1.2 系统架构

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分为6大管理层级: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级审核、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市级图书馆、区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采用上级创建下级账号的方式,逐层下放管理。其中各类分馆由对应总馆账号进行管理和填报,社区图书馆由所属街道图书馆账号进行管理和填报。主要架构层级如表2。

表2 统计系统架构

1.3 报表及指标

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报表,包括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季度、年度报表和各类汇总、分析表等。其中,季报分为馆藏项、服务项两个子报表;年报分为基本项、馆藏项、服务项3个子报表;在以上报表数据基础上自动生成全市各级、各区域统计汇总表及全市统计分析汇总表。

统计报表的各类指标要参考《GBT 13191-2009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5]《GB/T29182-2012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6]《GBT 28220-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7]《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及历届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细则制定,包含馆舍、经费、人员、馆藏、服务等项目指标,季度报表共38个统计项目,年度报表共70个统计项目,主要年度指标和季度指标息息相关。

表3 统计系统报表及指标

1.4 报送方式及原则

各级公共图书馆账号登录“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网站进行在线填报,在填报周期内,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设定系统开放日期和填报截止时间,并通过工作群组和短信等方式通知统计员个人。报表报送遵循如下原则:①逐级申报原则。经由街道图书馆、区级图书馆、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市级图书馆、市级审核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6级报送层级,逐级向上报送。②分级审核原则。对下级单位提交的报表,上级单位负有审核职责,并根据情况进行打回操作。③定期报送原则。季度、年度结束时同步开启报表填报,季报报送应不迟于季度后一个月的15日,年报报送应不迟于春节后一个月的25日,若有特殊情况则另行约定。

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主要经验

2.1 自动计算与逻辑判断

通过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可方便地实现统计数据的自动计算,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填报工作量和报送误差。自动计算包括单个统计表内的自动计算及区域层面的自动计算,各类统计指标在区域层面的汇总计算(如街道汇总、全区汇总、全市汇总等),如无特别说明一般为区域各统计值的自动累加。

自动计算首先指的是在单表填报时自动调用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后的自动填报。以年报的“图书馆建成比例”为例,在年报填报时,只需填好对应的“各级图书馆总数”及“各级行政区划总数”指标,系统将根据公式(图书馆建成比例=各级图书馆总数/各级行政区划总数*100%)自动计算并填报出“图书馆建成比例”的指标值。

自动计算还包括根据指标在逻辑上的关联,自动在年度和季度数据之间进行数据调用和填报。例如逻辑上,“当年新增视听文献(件)”指标值应等于季报中“本季度新增视听文献(件)”4个季度值的累加,因此在年报开放填报时,系统内将自动调用季度数据计算生成填报。

为减少错误填报,系统预设了逻辑判断以阻止填报时的错误提交。例如在对图书馆“阅览座席”数量填报中,默认“阅览座席”数量应大于“少儿阅览座席”和“残疾人阅览座席”之和,不满足该条件的数值填报将弹出报错提示并无法进行报表提交。

2.2 全市图书馆通力合作

以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为依托,事实上构建起一个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终审单位,深圳图书馆为市级“审核员”,市、区级统计员为统计枢纽,街道级统计员为主要统计节点的多级统计网络。全市被划分为13个统计“区域”,对应3家市级公共图书馆和9个行政区、1个功能区(大鹏新区)。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内共有各级统计员85名(不含终审单位)。

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员通过共同的工作群组进行工作联络,以深圳图书馆作为全市统计工作的中心馆进行业务指导并推动各类统计工作的实际开展,各统计辖区内分别建设区内的统计队伍,通过填报交流和年度统计培训,各级统计员熟练掌握统计系统的使用,从而确保统计数据从单馆数据向全区、全市数据的层层汇总,最终形成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数据。

2.3 配套制度不断完善

由于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分级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区级图书馆对辖区内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普遍缺乏人、财、物的制约[8]。为了确保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贯彻实施,在全市统计职责划分、报送和审核机制等问题上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自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以来,统计工作逐步常态化运转。2012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正式印发《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计报表制度》(深文体旅〔2012〕828号),同步推出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计系统。该统计制度由基层报表、综合报表、统计分析三部分组成,包括全市公共图书馆(室)基本情况的季度和年度统计工作,并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首次明确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统计职责。

2015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启动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研发。2016年11月起执行新的《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室)统计报表制度》(深文体旅〔2016〕501号),并同步启用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对已有统计制度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新增部分统计指标并重新界定了统计分类;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公共图书馆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职责划分和统计人员要求,对统计填报、审核及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了明文规定。为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市、区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深圳图书馆是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业务的市级审核单位,为更好地促进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协调、管理和培训,深圳图书馆出台并修订《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规范》,为确保全市统计工作有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根据统计工作需求变更不断实现系统更新。

3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系统开放性较低

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已建成从2012至今的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包含深圳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人员、经费、馆藏建设、服务开展的各类数据。但统计系统当前仅对指定统计用户开放,各统计用户也只能查看本统计账号对应统计辖区内的数据;除在重大节点通过例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年度事业发展报告、媒体新闻稿等方式进行主要数据发布外,业界和社会公众缺乏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整体数据的了解和应用。

3.2 统计分析功能有待深化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填报工作支持已比较完善,但从近年来各级图书馆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利用来看,系统在统计分析的功能上还待加强。

具体而言,可进一步实现对各类统计指标的自动组合形成新报表、不同维度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各类数据输出的可视化展示等功能;通过分级权限,对各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室)的数据分析需求进行支撑,提供按时间、区域等维度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等功能,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量化参考。

3.3 基层统计工作标准化亟待提高

基层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是制约基层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提升的主要因素[9]。就深圳市的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而言,其统计指标、统计系统设计已相对成型,在影响全市统计工作实施上,主要是基层图书馆统计人员的素质、工作水平、稳定性及投入等问题。

基层统计员对统计指标的错误理解、填报失误等因素是统计数据误差的主要成因之一;而统计员的岗位变动则会极大影响统计工作的稳定性——日常工作中,市、区级统计员都可能面临身兼数职、岗位变动等情况,基层街道、社区级统计员尤甚。当前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报送体系中,社区级图书馆的报表填报由街道级统计员完成,正是考虑到社区图书馆(室)统计人员匮乏而又频繁变动的情况。

此外,尽管各级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的结论,但对统计队伍建设和统计工作支持投入上是不尽相同的,市、区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在统计意识上的薄弱所导致的投入缺位,使得全市的统计队伍建设与统计工作体量并不能互相匹配。

4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未来的思考

4.1 推动统计系统数据的公开和发布

数据的公开和发布已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十八条、第四十二条及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等,都对公共图书馆的统计数据发布提出了明确要求。

未来应逐步扩大深圳市公共文化数据统计系统内数据开放的力度,形成统计系统数据主动发布机制:使用者不需登录,即可查询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历年统计数据;提供默认报表类别,也可选择欲查询的项目类别进行查询,如图书馆数、外借册次等信息;提供统计数据组合查询,包括提供多维度报表查询及动态报表分析,如分区分年度报表查询、历年文献增长趋势分析等;此外应尽可能地提供原始数据的发布,并促进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数据的开放利用。

4.2 提升可视化分析和决策支撑

数据可视化包括静态数据(历史数据)可视化和动态数据可视化。目前在全市层面已逐步在相关统计系统上开展类似尝试。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已尝试在统一服务基础上,建立起读者、资源、服务数据的回溯可视化分析系统。通过各类数据图表的方式,提高数据可读性和易读性,从而为数据分析和发现提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数据静态可视化分析

在数据可视化基础上,可着重开展数据的融合利用,通过融合各类平台数据,实现数据的动态可视化,即时展示服务状态、发现服务问题、进行服务推介,从而推动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和展示。如图2即为融合了图书馆实时进馆人次、书目推荐、服务推荐、全市各级图书馆实时外借、物流动态等情况的动态可视化分析系统。

图2 “图书馆之城”服务动态可视化分析

将枯燥的统计数据变成易于阅读的可视化图表仅仅是统计系统功能升级的一小步,其目的其实是利用各类可视化技术,量化公共图书馆各项政策的执行成效,展示公共图书馆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支撑各类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和决策。

对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而言,如何构建有效的决策支撑应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数据发掘,发现影响区域公共图书馆馆舍布点,馆藏、服务建设等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而对公共图书馆布局、建筑标准、工作人员配置、一体化物流设计、人均服务提供、跨系统合作(如资源的联合建设和采购)等问题进行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复和浪费,提高市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效率。

4.3 推动基层统计工作制度建设

统计制度建设是统计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全市层面的统计制度已实施多年,区级以下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的执行是重点和难点。为提升全市数据统计工作水平,应以各市、区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推动其辖区内街道、社区图书馆(室)统计队伍的建设,确保统计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首先在区域总分馆建设中应积极推动总馆的统计队伍建设,设置专职统计员。应集中到一个核心部门(如办公室)进行统筹,各部门分设统计员,形成完整的统计团队,确保统计职责划分到人;统计工作内容上,应结合业务自动化系统,对如下内容进行统计:馆藏文献、采编业务、读者服务、信息服务、业务活动、技术工作、人力资源、财政经费、行政后勤等;统计工作频率上,应至少有季报和年报的定期报送和分析;原始数据应定期输出保存,做好统计系统数据备份工作等。

其次在区域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强化各行政区内的统计队伍建设。对总分馆体系内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分馆,应在总馆统计制度基础上,根据分馆情况对应实施;对区域内不在总分馆制体系内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则应在各类业务指导关系基础上,强化对统计人员的填报培训,通过对统计指标、统计制度的定期学习,提高统计填报工作水平。

5 结语

以统计系统为支撑,深圳市构建起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网络化、系统化运行机制。全市公共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开展,应在统计系统实施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和解决统计工作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配套统计工作制度和体系的建设,进而为公共图书馆业务分析、辅助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工具,推动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报表深圳市全市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镇长看报表
月度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