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创新型空间建设的实践分析
——以上海浦东图书馆数字体验中心为例

2020-09-11

图书馆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客中心

刘 丹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 201204)

1 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型服务空间建设热潮

近年来,面对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和冲击,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在不断寻求变革与转型,从传统的以借阅和信息服务为中心,逐渐转向对服务项目创新、教育职能拓展和社会服务融合的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空间再造成为公共图书馆实践领域的一大聚焦,通过对空间的改造和建设创新,公共图书馆开启了服务功能上的又一次转型和突破。

国内公共图书馆的新空间建设实践,基本围绕着数字阅读、创客、创新的概念展开,很多公共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业态更新、模式升级和跨界融合等手段,培育图书馆成为驱动用户创新创业的新路径[1]。如,2013年成立的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2014年成立的长沙图书馆新三角创客空间、2015年成立的武汉图书馆汤逊湖分馆创新空间和成都图书馆的阅创空间、2016年深圳图书馆创新空间等[2],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启了创新型服务空间的建设。拥有6万平米建筑面积、年到馆超过300万人次的浦东图书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区级馆),也在这波浪潮中建成了数字体验中心项目。

笔者回顾了浦东图书馆数字体验中心的建设运营历程,对阶段性的成果与经验、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新型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2 浦图数字体验中心建设概述

2016年,为顺应数字技术发展与数字阅读进一步普及的社会趋势,浦东图书馆积极构思馆内新阅读空间的生态构建,提出了“数字体验中心”建设项目。经过与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共同合作,浦图数字体验中心在当年7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1)空间定位:数字体验中心定位于“引进、展示并推广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阅读技术、阅读设备、阅读资源与阅读方式,作为浦东数字阅读推广的前沿阵地和向公众提供文化领域现代技术应用的体验空间”。

(2)基本布局:数字体验中心位于馆内6楼,空间面积约400平米。其中有专设的多媒体厅1个,其余空间为开放式布局。

(3)功能设备:数字体验中心设计了“听+看+读”三大功能模块。

“听”——耳机森林体验。与喜马拉雅FM合作营造“有声图书馆”,定期更新音频资源,提供蓝牙耳机,让读者体验扫码听书的阅读方式。“看”——沉浸式环幕书体验。精选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内容提炼、剧本编撰,制作成多媒体影片,通过210°大型弧幕、配合立体声效,为读者提供沉浸式、包围式的“看”书体验。“读”——数字阅读体验。设置由分体式数字书架和智能阅读台构成的“智慧图书馆”,配置丰富的电子书,读者可以通过数字虚拟书架选书,然后在智能书桌上阅读,并可进行读书记录、分享等操作。

(4)管理运营:数字体验中心采取图书馆出资并指导监督、社会机构运营的方式运作,中心的开放措施、基本服务项目、人力资源及安全管理等须达到馆方设置的要求;具体工作制度、活动组织实施、设施设备维护等由运营方负责,并每年向馆方提交运营计划及报告。从正式建成起,数字体验中心即实现了全年无休、每日开放8小时,所有体验设施及活动项目全部免费。

3 浦图数字体验中心运营发展历程

数字体验中心围绕“新型空间”的主题,根据场地、设备设施及读者需求的实际状况,开放三年以来,持续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事实上,数字体验中心运营逾半年后就开始逐渐凸显项目较单调、服务群体不明晰的问题。一方面,体验项目基本维持不变,因此对重复进馆读者的吸引力骤减;另一方面,除了听书和电子书外,缺少活动项目设置,读者选择的丰富度和参与活跃度也比较低。馆方与运营方开始认识到,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阅览空间,数字体验中心必须持续地进行空间和服务的变化调整。

3.1 功能与定位

首先是调整数字体验中心作为纯体验型静态空间的定位。按照构建图书馆创新空间的大方向,在保持原数字阅读和新技术体验项目的基础上,数字体验中心开始重视活动类项目的组织,并着手开发“动态创客空间”的属性。

“创客空间”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了创客教育、创客孵化、创客沙龙与博览、创作工坊等内容与形式。浦图数字体验中心所具备的场地设施和资源、人力还无法支撑创客团队孵化、创客工坊等较为专业的项目运营,但在创客教育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从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角度出发,开展普及创客思维、推广基础创客教育的相关活动。

因此,2017年伊始,浦图数字体验中心推出了面向少儿及成人的技术应用体验、讲座及创作类活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青少年儿童群体的活跃度和参与积极性显得尤其突出,对创客启蒙和学习型活动的参与需求也最高。因此,数字体验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在保留原有的新技术与数字阅读体验功能之外,重点聚焦青少年儿童创客教育,并正式更名为“数字体验·青少年创客中心”。

3.2 硬件与资源

作为技术体验和创新创造类活动空间,浦图数字体验中心持续对硬件设施进行维护升级,引入更新的设备和资源,以确保支持创客活动开展并向读者提供良好的现场体验。

在硬件方面,根据开放运行情况、读者体验和活动项目的需要,数字体验中心进行了数次调整变动,及时进行更新并引入了新的设备设施(如表1所示)。

在资源方面,通过210°环幕体验区制作上线了4部短片,每季度更新一批Kindle电子书,每年更新配合iPad使用的AR科普图书,连续三年购入文学、自然、地理等主题的VR体验资源。

3.3 活动项目

从2017年起,数字体验中心开始尝试拓展数字技术体验和创客活动。结合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场地布局,灵活采取小型课堂、讲座、展览和互动操作等形式,逐渐梳理并形成了3大板块、一项品牌、体验与阅读相结合的活动体系。

(1)3大活动板块:创客课堂、科普课堂、创艺制作课堂。创客课堂是以有体系、有连续知识点的主题课程为主,对象年龄为7岁-15岁,围绕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主题,开设有特种机器人竞技、Scratch编程、乐高机器人搭建等多项课程;科普课堂的受众宽泛至5岁+,既有面向低幼儿童的科普体验课,也有面向学龄青少年的科技拓展课,主题宽泛,形式包含互动讲座、VR、化学物理实验等;并有创艺制作课堂、标本、3D打印制作等。

(2)1项活动品牌:数字体验嘉年华。这是数字体验中心每年暑期推出的一项综合活动,已连续开展3届。该项目的主旨就是打造“阅读+体验+活动课程”的集中菜单,使各年龄段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暑期能够参与到丰富的新体验活动和学习课程。每届嘉年华活动都有侧重的主题,第一届是“数字阅读”,第二届是“科普艺术”,第三届是“创客竞技”,围绕相应主题开展了体验项目、课程、讲座、展示及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立体的参与和学习机会。平均每届数字体验嘉年华都有超过2000人次参与,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该项目2018年获评上海市“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同年获评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第二届“科普阅读推广优秀案例”一等奖。

(3)阅读型活动:与体验、学习优势补充。数字体验中心是图书馆传统阅读空间的延伸,必然要承载与阅读相关的功能。通过与阅文集团、雅昌艺术、《东方娃娃》杂志社、蒲蒲兰绘本馆等社会机构广泛合作,数字体验中心配合上海书展、浦东新区阅读节等重大活动,多次举办了各类作家作品分享、故事阅读及文化讲座;数字体验中心也承担着“石头汤”儿童绘本漂流活动工作站的角色,推动着每年超过1500本童书在全市范围公益流转,平均每年免费向全市读者发出600多个书包。

表1 数字体验中心设备情况一览

3.4 空间规划设置

数字体验中心的物理空间相对比较固定,但根据设施项目调整和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也经历了多次变动。

(1)“智慧图书馆”数字阅读区域改造。2017年中,数字体验区将原占地较为庞大的分体式数字书架和智能阅读台做了分隔改造,用iPad和Kindle阅读器取代了智能阅读台上的阅读屏,增加了电子阅读设备的灵活性,并在其中内置了丰富的阅读和体验资源;原数字书架区域更改为设备体验区域,集中摆放电子书法桌、电子书报机、3D打印机等体验设备。

(2)自由学习区营造。2017年底数字体验中心将“耳机森林”区域改造为自由开放区,配置青少年儿童读物、座椅沙发和展示墙,供各年龄段读者在此自由阅读、休闲交流,同时不定期在此做艺术、科技装置展览展示。这次变动进一步增加了整体空间的多样化和兼容性。

(3)活动课堂空间搭建。数字体验中心起初并未设置活动空间,因此出于开展读者活动的需要,对数字阅读与环屏沉浸式体验厅之间的过渡空间进行了改造,配置了投影、桌椅及白板等,整个场地能够支持30人以内的科普及青少年创客课程活动开展。

4 数字体验中心的运营经验与问题梳理

4.1 实践经验总结

作为一个只有400平米的图书馆新空间,数字体验中心开放3年多来累计到访读者超过5万人次,开展活动270余场,活动参与2.6万余人次(2016.7—2019.8),整体运营效果是不错的。总结数字体验中心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找准定位、设计课程、拓展社会合作”成为三大关键。

4.1.1 细化定位,明确主题

数字体验中心在初期开放运营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与瓶颈,适时调整,重新定位,无疑为近3年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基础。根据重新确立的“数字体验”和“青少年创客”两大聚焦点,数字体验中心对活动项目和空间布置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特别针对青少年创客方面探索了课程设计,建立了活动体系,成功地树立起青少年科学教育和创客培养的标签,丰富了空间的活动内容,强化了空间的“创新”特色。

2018年,数字体验中心的建设案例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发现图书馆阅读推广特色人文空间”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数字体验中心又成为浦东新区25家“公民科学素质实践基地”之一。作为浦东图书馆探索新型空间建设、提升公众教育职能的一项实践,数字体验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1.2 活动有设计,课程有体系

数字体验中心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活动课程设定目标的不同,对活动项目做了入门普及型(科普课堂,5岁+)、参与体验型(创艺制作,不限年龄)、学习提升型(创客课堂,7-15岁)的区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能够参与与其知识程度相匹配的活动项目,带有不同学习目的的读者能够选择体验式或深入学习式的活动项目,最终实现各取所需。相应地,细分后的活动课堂也能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数字体验中心对学习提升型活动(即“创客课堂”板块)进一步做了策划组织,选取主题,按照连贯的知识点设置学习单元,尝试开设系列化课程,使参与者能通过连续地学习对一项主题形成较深的认识理解,或者掌握一项实验技能或操作技巧。例如此前开设的“动力机械乐高搭建”就将动滑轮、定滑轮、轮轴、杠杆等入门级物理知识融入系列课程,逐级提升学习难度,帮助小学员系统理解这些关于力的知识;“相扑机器人编程”则是包含竞赛单元的初级机器人编程课程,学员以入门级的乐高EV3机器人为工具,要学习基础的编程命令和模块,掌握超声波传感器测距触动传感器开关等的使用,在12期课程后能够自行搭建作品进行机器人对抗赛。这样的系列课程,已经成为数字体验中心最受大众欢迎的活动项目。

4.1.3 充分借力社会化合作

当前,图书馆自身并不具备新技术应用体验和创客课程的提供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专业力量的长期支持。数字体验中心从一开始就充分依托各类专业社会机构,通过深入合作实现持续、良好的输出。

在整体运营和协调管理层面,数字体验中心接洽了上海市科协、浦东新区科协等机构,得到了在活动规划、项目对接、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数字体验中心与新区科协签订科普教育共建协议,引进科协牵线的合作机构和资源,参与科协组织的内外活动,按照区级科普基地的标准规范场地管理和运作;工作人员纳入新区科普干部队伍,定期参与全区科普工作专项培训和交流,以提升其专业能力;数字体验嘉年华活动成为浦东新区科协与浦东图书馆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共建项目,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还进一步拓展了与多家科技、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

在项目实施层面,数字体验中心广泛地与新区乃至全市范围内的科研科普机构、科技企业、教育企业、学校、文化出版传媒以及公益组织开展了合作。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过去几届的数字体验嘉年华项目正是依靠着阅文集团、昂立教育、Robotex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组委会,以及若干专注于不同少儿创客课程的本土机构来共同构建的。

在合作过程的把控上,数字体验中心注重对机构培训资质的审查和对活动内容、课程体系的要求,确保内容引进的高质量;在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上,不局限于创客活动本身,而是充分挖掘其可能性,将合作内容扩展到资源设备、人员培训、活动设计、空间展示规划等方面,借助社会力量帮助数字体验中心实现整体优化和提升。

4.2 问题与困难梳理

在浦图数字体验中心运营三年多的时间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逐渐显露。对于众多探索新空间建设的公共图书馆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具有一定的共性,值得业界共同探究,展开实践探索。

4.2.1 经费投入缺乏合理规划

图书馆新型空间的建设和运营必然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在空间建成并开放的初始阶段,资金投入往往比较充足,但匹配的持续运营投入却相对缺乏。实际上,比起同等大小的传统阅读空间,创新类空间的开放运营成本本身就要高得多。一是活动投入,比如创客类活动必然会产生讲课费、配套材料装置、辅助设施购置等方面的费用;二是设备设施投入,包括所有数字科技装备的维修维护、软硬件资源更新换代。浦东图书馆数字体验中心开放后在设备设施、活动运营方面的投入,就完全超出了项目设计时规划的常规运营预算,尤其是技术更新较快的体验类设备,其维护与升级换代费用不菲,经费的不足确实给活动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4.2.2 馆员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创新型空间的工作内容对馆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数字体验中心的馆员普遍缺乏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活动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能承担的工作比较单一,以基础的开放服务和活动组织为主,缺乏在创新空间运营中的设计、策划和主导能力,高度依赖社会机构的资源项目供给。

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型空间需要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信息素养、熟练的软件运用能力以及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学科或技术应用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能独立指导基础的软硬件操作、体验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只有具备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馆员,才能够保持对新技术应用的敏锐觉察,才能对创新空间的服务和活动项目进行恰当的设计策划。但现阶段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能力还达不到相应程度。

4.2.3 行业规范与指导缺失

在数字体验中心运营过程中,深感当前缺少来自图书馆行业层面的相关规范、指导性文件,缺乏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相关政府机构之间、图书馆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协调推动。

反观在图书馆创新空间发展更加成熟的美国,行业保障和资源的辅助提供更加到位。美国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协会(LITA)发布了《创客空间:顶尖开创项目,LITA指南》,为公共图书馆提供构建创客空间的经费、人员、软件程序、数字空间等相关方面的文献指南以及实例论证供参考[3];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颁布的《制造支持计划》,为开展创客服务的图书馆与博物馆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LSC)与乐高公司合作,为图书馆提供“Junior Maker Space”工具包,支持4到6岁的儿童在图书馆进行制造和创新活动[4]。诸如此类的举措为图书馆提供了拓展创新型空间及服务项目的引导,也一并带来了资金、资源等多重支持。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正是当前我国实践环境中所缺少的。

5 对公共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的启示

浦东图书馆数字体验中心,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型空间建设实践中的鲜活个例。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当前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可以为其他正在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型空间的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5.1 明确定位与规划

公共图书馆规划和运营创新型空间,首先要做好主题定位,明确空间的主要功能、服务项目、服务群体以及持续运营的主要形式。图书馆要充分考虑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特点,比如服务读者的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应处于民众生活居住区或高新开发区;充分考虑创新型空间的建筑实际,比如大小、层高、支持的活动形式等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能够给予创新型空间的资源支持,包括建设投入、固定运营资金、人员等等。只有确定符合图书馆自身实际、有明确方向和主题的基本思路,才能保证创新型空间建设运营的清晰、有序和可持续性。

5.2 实施系统规范的管理

创新型空间是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探索,但其本质仍旧是一项读者服务项目,需要长期配备资金预算、固定工作人员,拥有固定的服务设施、活动项目和读者群体。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规范创新型空间运营的管理,包括建立工作规划、合理安排工作经费,制定制度规范、建立评估与考核,配备并培训工作人员、形成具有相应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的人员队伍等。在创新型空间建设的初期,图书馆普遍关注空间设计、设备或服务的新颖,但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图书馆应当重视规范管理。

5.3 灵活拓展社会合作

图书馆创新型空间需要具备新技术应用、新型设备操作、创新课程提供、创新活动策划的能力,而“创新”本身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技术应用的日益更新,会进一步要求创新型空间的服务内容与之同步,而单纯依靠图书馆自身显然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根据创新型空间的具体运作,充分拓展优势资源展开合作。这种合作可以灵活多样,广泛存在于创新空间的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比如合作方的选择,不拘泥于企业、学校、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甚至个人;合作形式上,除了向专业机构(企业)购买设备、课程以外,还可以扩展到技术指导、馆员培训、设备租借、活动合办等;在人员方面,可以采用招募志愿者、聘用名誉顾问等方式,吸引专业人员免费或低报酬提供技术服务。只有通过挖掘社会化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公共图书馆才能实现创新型空间的持续运营和发展。

5.4 呼唤行业指导与规范的就位

虽然创新空间已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升级中的实践内容,但当前仍缺失图书馆行业层面相应的规范、指导和协同推动,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表现为规则不清晰、资源受局限、外部支持弱、行业内交流合作不畅,所以应从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层面,制定有关图书馆创新型空间的指导性文件,让规划中的空间项目有据可依,少走弯路,使运营中的空间项目更加成熟规范;通过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创新型空间项目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协调社会优势资源的引入和流动;建立灵活的行业协调机制,促进图书馆间的充分交流,推动社会资源的共享流动。随着图书馆实践的深入,对行业指导与规范的呼唤将会越来越迫切。

6 结语

国内公共图书馆创新空间打造仅有不足十年的实践历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并累积经验,通过观念意识的成熟、制度规范的完善和道路的拓展,推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转型”的持续前行。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客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小创客”有法宝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