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母婴结局及新生儿出生质量的影响
2020-09-11卢彩洪
谢 洁,江 燕,卢彩洪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妇产科,广东 中山 528415)
分娩是绝大多数女性一生中都要经历的重大应激事件,对其身心会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1]。相关研究显示[2],初产妇分娩时心理压力、宫缩疼痛、产程进展是否顺利等因素都会给其带来巨大影响[3]。近期一项国内调查显示[4],国内妇产科临床上超过50%的孕产妇会选择剖宫产手术进行分娩,而其中初产妇人数较多。剖宫产手术属于一种有创分娩方式,初产妇会受到一定创伤,同时胎儿也会受到一定伤害[5]。为提高初产妇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婴结局,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因此,要给予产妇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6]。家庭化护理作为一种兼顾健康科学合理性与人性化的干预模式,可有效满足初产妇身心等多方面需求,以创建家庭环境作为干预基础,调整初产妇身心状态,改善分娩结局[7]。此次研究,我们对收治的部分初产妇行家庭化护理模式干预,并与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现将临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初产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应知情同意文件;②无妊娠并发症、符合阴道分娩相关条件、孕37~42周、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智力异常,无法正常交流;②四肢有创伤、皮肤疾病;③分娩过程中使用无痛分娩药物或器械镇痛;④无法配合此次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年龄22~35岁,平均(28.6±4.8)岁;孕周38~42周,平均(38.5±1.3)周;2例为小学学历,8例为中学学历,34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观察组44例,年龄21~35岁,平均(28.2±4.6)岁;孕周38~41周,平均(38.2±1.4)周;1例为小学学历,9例为中学学历,34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产房护理模式,护士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保证病房干净整洁,每天2次通风,单次时间20min左右;指导初产妇使用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含量食物;日常进行体温监测,告知其正确母乳喂养方法等。
观察组行家庭化护理模式,内容如下。
(1)病区建立家庭化产房,尽量满足初产妇正常需求。房中放置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等常用电器,保证24h热水供应,使初产妇切实感受到人性化关爱。保证初产妇分娩等待期、分娩期与分娩后休养期环境相同,使其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分娩。房中具体布置要参考初产妇居家习惯,将其常用熟悉物品放置在房中,最大限度消除陌生感。病房中氛围可使用灯光等进行改变,使病房具有家中的温馨舒适感。
(2)密切关注初产妇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初产妇因为首次分娩,心理上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负性情绪,护士要根据其负性情绪发生原因进行靶向疏导,多给予鼓励与安慰,以平复其情绪波动,提高积极性。
(3)开展分娩专题知识讲座,邀请初产妇亲属一起参加,增进感情。讲座内容以分娩期间配合方法、分娩后相关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知识等为主,提高初产妇及亲属认知度,使其能够掌握较多新生儿喂养知识。讲座过程中,鼓励初产妇及亲属提出相关问题,医护人员详细解答,以解除其疑惑。
(4)分娩期间干预。分娩过程中,密切注意初产妇状况,相关分娩器具、物品等准备到位。初产妇分娩时如果情绪波动大,则贴心给予鼓励与支持,提高其分娩自信,护士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告知分娩相关经验,提高经阴道自然分娩率。
(5)分娩后干预。护士指导初产妇科学合理饮食,告知其分娩期间营养消耗量大,必须保证营养充足。多使用高热量、高蛋白等食品,加快产后康复速度,以减少住院时间。另外指导产妇熟练掌握正确母乳喂养知识与方法、乳头胀痛、乳房胀痛原因及相应处理方式,告知产妇要保证乳汁充足。
1.4 观察指标
1.4.1 母婴结局比较
母婴结局从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情况、软产道损伤情况、分娩结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颅脑损伤7个方面进行评价[8]。
1.4.2 产妇角色适应情况及母乳喂养率比较
两组产妇于产后一个月使用科室自制母亲角色适应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满分80分,由新生儿对产妇影响、母亲兴奋感、新生儿照顾能力及信念4个方面内容组成,单方面题目4道,以0到5分评价,总评分越高提示目前角色适应情况越理想。
1.4.3 产妇心理应激指标情况比较
分别于产前检查两组产妇的心理应激指标,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9]。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初产妇母婴结局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新生儿发生胎儿窘迫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初产妇结局比较
表2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n(%)]
2.2 两组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角色适应情况总分、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初产妇心理应激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初产妇心理应激指标情况比较
3 讨 论
相关调查显示[10],影响分娩结局的四大重要因素分别是产妇精神状态、产力、产道及胎儿大小。初产妇因为是首次分娩,缺乏分娩经验,分娩时心理上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分娩结局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1]。大量临床研究显示[12],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尤其是对初产妇来讲作用更为明显,能够帮助其较早适应母亲角色,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
常规产房护理模式只注重为初产妇提高医疗技术支持,对其心理状态等关注度较低,且作用不明显[13]。家庭化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多种措施以保证初产妇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护理服务。该模式中,初产妇产房经过相应布置后,最大限度同其居家环境类似,初产妇陌生感降低,从而使其产前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同时鼓励初产妇亲属,特别是初产妇丈夫全程配合产妇,满足其心理需求,让初产妇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以保证其身心健康。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初产妇母婴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初产妇应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干预,在改善母婴结局方面效果较为理想。分析认为,家庭化护理模式将家庭作为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心,正确积极指引初产妇及亲属全程参加分娩健康教育,该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初产妇家庭关系和谐、缓解其紧张、不安感,保证护理工作更加温馨。初产妇入住病房后,能够感受到家的氛围,在其最需要家庭支持的时候,得到在家一样的安全舒适感,最大化满足心理需求,从而缓解负性情绪造成的影响。生活中,给予科学的营养饮食指导,充分保障睡眠休息质量。另外,通过家庭化护理模式干预,医护人员、初产妇及其亲属之间的关系被拉近,初产妇及亲属更加信任医护人员,能够主动参加健康宣教计划的制定,通过宣教,较好的掌握宣教内容,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改善母婴结局,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14]。
初产妇因初为人母,适应母亲角色速度较慢,而适应速度慢对新生儿健康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如不能正确进行母乳喂养等。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初产妇角色适应情况总分、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家庭化护理模式在加快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速度,提高母乳喂养率方面效果较为理想。分析认为,家庭化护理模式是将家庭作为护理干预单位,将医护人员同初产妇、亲属的磨合期缩短,将初产妇亲属作为干预者,初产妇安全感与信任感均得到提升,利于系统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可有效缓解初产妇因为首次分娩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提高母乳喂养率。
心理应激反应会导致初产妇心理出现异常而不能有效进行自我调整与应对,出现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会加速机体中茶氨酚分泌量,导致宫缩不协调,产程紧张而造成阻碍,导致剖宫率上升。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初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家庭化护理模式在减轻初产妇心理应激反应方面效果较为理想。分析认为,家庭化护理模式是从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亲属的全程参与,缓解初产妇紧张不安感,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应激反应的影响[15]。
综上所述,家庭化护理模式可改善初产妇母婴结局,提高阴道顺产几率,改善新生儿出生质量,初产产妇自身角色适应能力随之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