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看待文化馆的发展

2020-09-10王菲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需求文化馆发展

王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产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还总是把地方文化建设框束在狭小的区域范围内,缺乏广阔和宏大的视野,地方的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必然会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和档次,甚至会窒息地方文化。以我市的文化馆建设为例,要进一步向前和向高处发展,就必须放开眼界,在更为广大的区域找寻文化资源,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需求;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实事求是的,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为了全体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结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以及现时代公共文化领域的现状,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以“三馆一站”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其效能发挥,对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还有诸多不足。其中,文化馆尤为突出。全社会各级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文化馆想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解决服务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发挥“两向性”,即“向内”“向外”双向发展。向外发展,鼓励文化馆突破自身馆舍限制,将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场所,将服务送到更多的公众身边。用更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更广大社会公众的需求。

一、现状:文化馆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程度不高,资源利用不足

各级文化馆,作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均能做到免费开放。但与图书馆、博物馆这样具有相对单一、内容明确的服务内容来比较,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和借阅服务,博物馆的馆藏展览,均可以保障公众入馆后既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但文化馆所具备的剧场、展厅、教室、排练厅等设施,在没有演出、培训、展览等活动的支持下,单独的设施服务是无法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此外,在部分地区、城市的文化馆中,还存在馆舍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没有了服务内容的支撑,一部分场馆还出现了馆舍闲置以及挪作他用的情况。

(二)文化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各级文化馆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桎梏于完成上级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安排,尤以各项大型文化活动为甚,如各地的文化节、艺术节等。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活动创意与实施,缺乏对公众文化需求的真实调研。自上而下的单向输送,往往重视活动是否开展,是否顺利,而忽视了公众对活动的满意度。同时,新的服务项目创新动力不足。满足于既有活动,对社会公众新的需求、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敏感度不强。因此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文化馆还拘泥于合唱、戏曲、广场舞等传统形式,而新艺术形式进入文化馆却不多见。文化馆自己画地为牢,与社会脱节。同时,缺乏竞争意识,做不到“睁开眼睛看世界”,與社会其他机构缺乏交流。

(三)横向缺乏交流。因为体制原因各区文化馆各自为政,拥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利用本区域内文化资源为本区域提供文化服务,各馆之间缺乏交流,馆与馆之间没有很好的统筹和整合,不同区域的艺术人才与艺术形式交叉互动较少,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有些文化馆常年开展的活动还局限于固定套路,束缚于简单的文化服务形式中,发展思路单一,观念也较陈旧,不能及时为老百姓提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文化产品,实用性和利用率不高,缺少足够吸引力,群众文化没有根本性突破。

(四)区域存在差异。区域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阵地、人才、活动等保障。各文化馆因为各所属区域经济实力的不均衡,经费保障力度不同而发展不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文化经费投入充足,文化服务开展的就比较红火;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区,受到经费的制约,文化服务开展的就相对要滞后一些。

(五)人才参差不齐。从笔者对于各级文化馆的情况调研来看,各级文化馆近几年来在馆舍、资金等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应当归功于各地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主城区文化馆和郊区文化馆在文化资源上悬殊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资源,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主城区文化馆不管是业务人员还是群文骨干相对郊区馆要充沛,人才门类多而全,水平也较高;而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郊区馆则比较占优势,许多具有不可复制的民间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植根于郊区。

二、方案:解决文化馆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是摸清底数抓整合。市文化馆作为各区文化馆的业务指导单位,是中心馆,起到龙头作用。市馆要摸清各区文化馆群文发展状况和水平,加强统筹,整合各文化馆在艺术人才、品牌活动、创作精品、特色文化、展览展示、数字化建设等各种文化惠民项目的资源情况,建立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便于在馆际之间交流,互联互通,形成合力,树立“大文化概念”。

二是合理配置抓盘活。根据各馆的不同文化资源和特色情况,市馆进行统筹调配。每年年初,市馆根据各区馆反馈需求,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方案,制定好该年度跨区域资源共享工作计划,全市所有文化馆一盘棋格局。各馆之间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强弱联手,还可以弱弱联手,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共享,科学整合,合理利用,形成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此外,在部分城市的文化站也采取了类似的运营模式。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泰达文化站,通过引入社会化公司运营,其服务效能在全市基层文化站名列前茅。

三是跨区统筹抓共享。一是通过市馆的人才资源库的集中使用,实现馆与馆之间的人才互补,有效弥补各馆业务干部队伍的薄弱,提高各馆培训辅导的范围和水平。二是,抓好精品活动共享。各文化馆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动或者在某个艺术门类发展方面成果显著,以精品活动为载体,开展创作、展示、展演、讲座等优质活动的跨区域共享,既能满足群众多口味的艺术欣赏需求,又有助于业余骨干们之间的交流,提高艺术水准,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共存。三是,抓好特色文化共享。以戏曲为例,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越剧、昆曲等门类众多,生、旦、净、丑等行当各有千秋,而文化馆是不可能每一门类每一行当都具备专业干部的。而在演出、培训等工作中只能依靠社会力量来弥补专业力量的不足。同时,文化馆的身份角色也从提供者转化为了管理者。

四是辐射带动抓延伸。任何一个馆舍,其馆舍面积都是有限度的。剧场、展厅、教室、排练室所能容纳的公众都有着其上限。同时,馆舍的服务半径也基本固定。要想打破这种地理限制,需要文化馆主动扩展服务半径,让活动走出去,让服务走出去。其实,这种送活动、送服务下基层的做法,也是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之一。馆与馆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不能仅仅局限于各个馆之间,还要延伸到街镇、校园、社区、军营、企业等基层单位,把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把服务半径不断拓展,辐射到更多人群,维护和保障城乡群众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全方位、立体式的开展文化资源共享,最大化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

五是数字共享抓拓展。各文化馆都已具备数字服务功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与教学、信息活动等,进一步拓展文化服务方式和领域。各馆之间通过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设,形成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相互利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新型文化服务品牌,让更多偏远地区和一些特殊人群能及时、便捷获取文化信息,享受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需求文化馆发展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区域发展篇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