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贷前控制研究
2020-09-10高策
高策
摘要:随着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当今全球更大范围内的进一步广泛运用,由传统物联网与信用金融相互结合而已形成的全新一代物联网商业金融应用模式,以其更客观、智能的风险信用管理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今我国互联网信用金融的一种高阶应用模式,对逐步完善我国商业投资银行专用信赁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对近年我国目前商业融资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贷前贷后控制总体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在应用物联网信息金融的新模式下目前我国在对商业融资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贷前贷后控制中所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的具体解决以及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贷前控制
物联网在通俗化的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一种物物信息相连的金融互联网,是在传统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基础上不断进行的一种针对性的人与物、物与物相互和连通的技术延伸和综合扩展.也正是如此,物联网网络金融将物联网金融技术和虚拟实体金融经济有效紧密结合,其技术能够通过结合智能手机感知、识别管理技术等多种通信信息感知管理技术,收集并处理分析各种金融物品与其他物品之间的各种信息流并交换和应用通信管理数据,将传统资金流、信息流和虚拟实体经济流融为一体,打破传统互联网仅限于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固有局限性,从而基本建立了一起客观的、完善的全新物品信用管理体系,有效率地降低因物品信用安全问题可能产生的各种金融风险。为有效的减少和防控风险,增加效益,减少商业银行的处理信贷业务产生的费用成本,需要通过完善银行的营销管理手段,从而将经济的虚拟性和实体性融会贯通,促进贷款前的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协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的稳步提升及健康发展。
一、物联网金融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物联网金融不断突破创新,出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及生活中,走向常态化。就物联网金融的最终定义这一问题,各行各业并未统一给出具体的答案。目前物联网的公众认知度并不如互联网,很多人还停留在物联网是一种集成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综合了物流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管理领域,甚至还认为它是供应链金融的某种表现形式。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等作比较,物联网金融良好地开拓发展了“物”这一领域,针对虚拟经济的弊端,通过物联网技术把实体事务转换处理,信息化的数据可以成为实体经济的追踪依据,完善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多方位达成数字化处理,这一特点覆盖面广,延伸性强,可以给物联网金融提供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发挥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物联网的特点明显,一方面是它在服务对象上突破了传统金融的约束,正是因为传统金融的缺点,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微企业更加支持,从而在金融股市场得到需求及肯定,不断发展,但是鉴于其信息体系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它不能迅速解决实体经济中的数据掌握不全、营销管理体系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全面等许多干扰因素。
一方面,高度智能化也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它能运用某些核心技术对实体经济进行多方位的智能控制,进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扶持, 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控制,补足短板,构架人、物、物之间的沟通桥梁,与传统金融行相比较,突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数据信息库,包含了不同产业的数据信息,更是能促进实体经济信用机制的建设,因此,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如果能良好的借鉴高智能技术,结合物联网金融技术经验进行转型升级,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大转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前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贷款管理机制不科学,主观意识太强,鉴于我国落后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背景,尽管国家学习先进,引进西方管理技术,着力促进贷前管理分析科学化,在风险评级机制上仍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不能完善、有效、科学地量化系统分析模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仔細全面的贷前资格审查,一些商业银行甚至取消了申请人信用分析这一环节;二是缺乏风险防控思想,不同贷款类别的风险差别,不能在贷款利率上体现;三是管理过程不够标准化,风险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不能全面客观得出具量化措施。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管理团队缺乏自主性,信贷资产的质量低下,管理员工工作效率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密集集中的贷款风险大;投入多,产出少,这是大多贷款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降低了工作效益;市场垄断,致使商业银行贷款经营数量过多,市场饱和,效益不高;各部门责任划分没有明确界限,信贷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不高,无法对信贷业务出具切实有效的制约指令,导致“班门弄斧”,不能促进信贷业务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信贷业务市场种类繁多,不良贷款的不断新增和繁衍,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控股商业银行的崛起。综合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仍在不断成熟和发展中,距离西方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机构。
(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本过度浪费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客观存在,几乎无处不在。在金融领域尤甚,甚至成为困扰商业银行的一个“死结”。对商业银行来说大部分的信贷风险是源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已经作为当前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基本特征,将可能会长期存在,目前还不太有可能完全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互联网上的金融价格会随着全球经济周期而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疲软或者衰退期间的波动尤为剧烈。对大多数大型商业投资银行而言,,大量的企业信用披露信息处于零散、分割、封闭式的状态,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及时获取企业相关应用信息的工作难度。一些大型商业信贷银行往往出于自身商业利益, 将自身所有或拥有的大量个人公共信息资源视为"私有财产",以有偿作为直接提供公共信息的必要条件;或以为了维护自身商业秘密、涉及主管部门机密问题为由,不愿将自己拥有的、 本身就属于公共信息资源的个人信息与其他商业银行主管部门秘密共享,这些过于僵化的公共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必定会由此造成大量的现金资本和信息时间的严重浪费。
三、物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贷前控制中的创新应用
(一)促使商业银行信用体系及风险防范方式的客观化
目前我国商业信用银行存款贷前信用控制系统信用调查体系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就是现场数据调查,银行企业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现场进行调查后即可快速获得对银行企业最直观的信息了解,收集必要信息资料,利用现场业务会谈和企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了解企业客户,调查了解公司主要生产机械设备日常运转管理情况、实际生产能力、产品业务结构调整情况、应收帐务账款和长期存货设备周转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设备维护管理情况、周围环境管理状况等。如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形成信息数据共享体系,商业银行可以与拥有大量流量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实现直接的数据共享合作、业务合作共享,提高贷前的数据审查的效率与质量,建立真实可靠的客户信息体系和风控体系。
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物联网金融具有降低管理成本的特点,且业务中断点的风险小。物联网先进的管控技术加强金融服务业的安全保障,确保财务健康和完整性,通过跟踪消费支出提供偿还贷款的最优方法,从而降低管理费用并消除欺诈借款人活动的可能性,创造安全的交易环境。打个比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会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对比等方法,将来自客户的现时信息与客户的纵向信息或横向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积累,经常收集客户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建立健全客户检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识别风险。建立和利用内部计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别水平和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信息分析能力。通过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信息质量和功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提高系统中客户基础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避免信息失真造成风险管理的被动,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
(二)解决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信贷市场悖论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或者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动引起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对商业银行来说大部分的信贷风险是源于信息不对称,消除或减轻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实际操作中银行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贷款业务在行业的高度集中,造成银行信贷资产业务难以避免的一个“信贷悖论”。现代物联网金融理论证明: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时应遵守信贷资产配置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防止授信太过集中,是商业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手段。物联网金融的出现就能够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避免信息失真造成风险管理的被动。
近年来,出于防范信贷风险的需要,银行往往将能否提供抵押担保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条件,甚至形成了“唯抵押论”,将缺乏抵质押品的民营企业挡在了信贷门槛之外。但抵质押品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反而可能导致“信贷方式悖论”。理论上,由于抵质押贷款将掌握的抵质押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 风险排序应当是信用贷款风险大于抵质押贷款风险。而实践中,不良贷款排序却恰恰相反,为抵质押贷款风险大于信用贷款风险。分析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在选择发放信用贷款时,银行工作人员认为可以以物抵债,放松了对贷款的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查询了解客户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额不良,报告期生产经营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响新增信用偿还的风险因素,全面了解客户与银行的合作历史,再与银行内部掌握的有关信息相结合进行比较分析后准确把握客户的真实风险状况,不断提高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使得信用貸款的发放更具有针对性。
(三)熨平信贷业务经济周期波动,节约资本
互联网金融处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被太多虚假的信息环绕包围,这需要商业银行投入很大精力去挖掘可靠信息,对于贷款审批的控制要权衡各种因素,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增加了面对市场波动遭受影响的风险,存在不稳定性。而物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前控制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物联网金融模式能有效过滤掉无用信息,把握最精准的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减少违约风险,因为信息的及时性把市场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商业银行在解决了后顾之忧后,贷前审查的效率较之前大大提高,可以把富余的精力投入到信贷业务的发展当中,这既能够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还能够平稳经济波动。
四、结语
新的时代进程带动着新的历史变革,金融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革新,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若想跻身于市场前列,其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物联网思维的打造和树立,离不开商业银行自发地冲破固有模式和固有思想,主动地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使得双方合作愈加亲密,最终达到金融物联网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璇.物联网金融下银行创新转型及风险防范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7年(5).
[2]李思霖.平安银行:布局物联网金融大未来叮.中国o金融家,2017年(2).
[3]阙方平.颠覆性变革悄然来临:物联网金融“十大假说”[J]。银行家,2016年(11).
[4]翁婷.中国物联网金融前世、今生与未来I小.企业研究,2017年(10).
[5]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12).
[6]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缓解作用叮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6).
[7]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