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历史教学中时事新闻的运用

2020-09-10王蕊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

摘 要:时事新闻是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资源,通常起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要想使用好一则时事新闻,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历史教师需要对时事新闻的选择、时间长短、内容整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进行详细的设计。本篇论文的作者在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时事新闻的运用,现以《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课为例,初步进行探索研究,供各位历史同仁们讨论借鉴。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一历史课堂教学;《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曾说:“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这正是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殊之处,它是过去与现实的桥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者认识到一个事实: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困难,正是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在时间关系上的距离。不少学生难以理解历史,是因为历史课本上的事件、人物离他们太过遥远,很难让他们产生共情。这种过去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产生了严重的理解困难,也割裂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加不重视、不愿意学习历史。这样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更遑论历史思维、历史意识。

如何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进而减少它对历史教学的不利影响?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时事新闻作为补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时事新闻更多的在现代史教学中使用,但作者在教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设计合理,选择新闻得当,时事新闻也可以广泛运用在古代史教学中。

作者在进行必修三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课教学时,就使用了时事新闻,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作者引用了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十九大报告,既引出了本课内容,又明确了本课主题:文化自信。

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作者将本课设计为三个部分:激情澎湃说辉煌、平心静气论辉煌、自信十足创辉煌。在第一部分,以学校迷你博物馆展厅的形式将其分为四大发明馆、数学馆、天文馆、农学馆、医学馆五个部分,并由学生担任设计师,以展示设计的形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突破四大发明。首先由四个学生分别展示对四大发明的设计,之后通过提问进一步分析,使學生的认知更加深刻。学生展示结束后,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影响。四大发明的外传过程不是本课重点,故直接用地图展示。而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观看视频之后,由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之后,学生继续展示对数学馆、天文馆、农学馆、医学馆的设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学生只需识记掌握,故以学生展示设计为主,教师不过多干涉,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教学的第一部分重在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的感性认识,而第二部分则深入到理性分析。首先,学生通过材料分组讨论古代中国取得大量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然后,由数据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科技并不是一直领先世界,在16世纪后中西方科技差距越发明显,并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本质差异。最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认识到中西方在16世纪后的差距,决定了中西方科技的发展不同。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使本课教学更加具有深度。

本课的第三部分视频再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包括《课程标准》要求高一学生掌握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近几年的科技热点,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学奖、C919首飞成功等。这就构建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利用时事新闻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过度。

本课结尾升华继续使用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结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使用这句话既做到了首位呼应,同时升华了本课主题,用十九大报告来勉励学生,激励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这样的设计,本课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本课使用的时事新闻,既让学生感觉到熟悉,又升华了本课主题,不仅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也完成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这种教学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较好。学生对时事新闻也有较强的接受度和兴趣度,不少学生反映希望在历史课堂中多接触一些时事新闻。

实践证明,时事新闻是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特别是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有效、合理使用时事新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弥补历史教科书的滞后性和资料不足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时事新闻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本课为例,由于使用了大量时事新闻和视频资料,势必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故在非重点知识的教学中进度较快,有的学生不能跟上进度;有的学生被时事新闻和视频吸引了注意力,只去关注时事新闻视频,而忽视了历史知识的讲解。

上述这些问题,说明在探索时事新闻在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作者以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撰写本论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历史同仁的指正,大家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王蕊(1991.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北京,职务/职称:中教初级,学历: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单位信息: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所在省市:新疆乌鲁木齐,邮编:830000。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如何让党报时事新闻更“接地气”
时事新闻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和探索
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本地性 差异性 贴近性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的作用探析
浅析以时事新闻提高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可行性
互联网时代法律如何保护新闻作品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