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外刊提升高中生语篇意识可行性探究
2020-09-10林歆
林歆
摘 要:本文探讨利用英语外刊对于高中生语篇意识培养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探究。众所周知,外刊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方面。本文探讨可能性之外,笔者尝试制定相关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并论证本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外刊阅读;语篇意识
一、研究现状:
外刊阅读的研究在大学比较热门,中学少有人做相关课题研究。知网搜索引擎显示,最新论文发表于2018年,共四篇,三篇为大学英语专业相关,一篇于图书馆相关论文。维普咨询搜索引擎显示,最新的论文是2018年3月喻贤莉发表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英语专业外刊阅读课程改革初探”。中学的最新论文是张宏祥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外刊阅读教学探索的应用实践”,发表于《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8年第五期。
二、可行性探究:
基于课程的总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英文版构架图如下:
外刊教学的可行性:外刊不仅仅被界定为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研究者更是将外刊视为一种媒介,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了解各种典型文体所具备的宏观结构特点,关注到标识词。从语篇的角度,以思想和文化主导阅读,结合社会的大环境,比较各方面的观点,完善思维的过程,顺便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外刊来源看,随着网络及各种英语学习app的普及,外刊的文章唾手可得。
语篇意识的必要性与操作性:语篇意识指学习者在语篇解读过程中,从语篇的整体入手,通过激活背景知识进行推理,最大限度地获取篇章信息以及习得如何建构各种连贯语篇的语言运用思维。这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科研专题之一。
学生目前的阅读习惯有待改进,只关注语言形式的对应性,浅层解读语篇。实际上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就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篇(例如主要几大文体)的宏观结构特点,准确辨识语篇标识语,从深层理解上看,还需要学会抓住文章的主旨,甚至发现文章的暗线,学习看到文章背后的写作意图与文化价值等。
学习策略的可行性:传统的教学研究课题大多重点在于研究教师怎么教,也就是教学策略。本研究希望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来作为研究重点,也就是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教师的策略也需要体现出如何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激发兴趣,在每一个环节帮忙学生辅以协助,用外刊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利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就能真正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的价值:
阅读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关键,阅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发展程度。Crawley和Mountain提出了阅读过程包含3个层面:字面阅读、解释性阅读以及批判性阅读,这3个阅读层次从表层到深层递进。学生现在的阅读问题就是往往停留在字面阅读,不够深入,属于浅层次理解。学生的阅读问题也映射出教师教学的问题。张献臣指出,虽然基础课程改革已取得了長足的进步,然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仍以语言知识为主,阅读活动思维含量低,语篇意义的处理缺乏深度。王蔷指出,当前的课堂教学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忽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导致思维培养缺失;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方面。王蔷指出,基于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与他人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个人对话,可以形成新认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课程改革之必然选择。所以,要想解决学生目前的阅读困难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英语学科素养的出发,展开篇章分析的教学实验会是很好的尝试。
本研究利用外刊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设计一套比较有效的外刊选取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学会提炼逻辑暗线,判断作者的态度,发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形成一定阅读预习乃至自学策略,教师形成辅助学生学习外刊语篇的教学策略,以期形成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各个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之一。教会学生学习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外刊阅读和教材阅读的学习策略养成,就是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在这个注重语篇意识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增强,学科素养自然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也会自然增强。研究过程将教师教的重心真正落到学生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感觉到自己也很棒,自己也可以。学习外刊的方法同时迁移到新教材的学习甚至考试篇章的解读中,学以致用。自然的内化学习策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鉴于新一轮教材的投入使用,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学阶段引入外刊教学作为校本教材的资源已然具有较大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从教师岗位培训的角度看,自我培训与提升也是很重要甚至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强调语篇意识的外刊教学的引入无疑如虎添翼,是教师终身学习培训的好帮手。
四、研究目标与实施的思路:
研究目标:用外刊分析语篇宏观特征,通过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策略;教师形成激发学生主动性,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五个:分别为外刊阅读篇章的选取策略;外刊篇章的分类及宏观结构特点,语篇标识词,段落衔接手法;学生学习外刊的策略研究:研究外刊及新教材的语篇特点,找到普适性的一些语篇解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暗线,判断写作意图与价值观;教师辅助学生学习外刊的辅助教学策略研究(从整体语篇教学的角度);将学生形成的外刊学习策略迁移到新教材课文解读的尝试与运用
其中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外刊的语篇意识培养与学习策略,二是外刊语篇解读策略迁移到新教材的课文(学以致用的过程)
研究思路:
最好的教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同样,最好的研究也是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师一起学习。当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时候,教师自然形成教学策略。
因此本研究拟定充分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的参与外刊阅读,探索有效的阅读路径。重要的是改变原来关注语言形式和浅层理解的阅读习惯,形成语篇意识,关注语篇宏观结构特点和语篇标识词,关注逻辑关联与衔接手法。并且可以将外刊学习策略迁移到新教材的阅读学习中。
从教师的角度,就是探索有效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
五、研究计划:
首先在外刊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教师需要先锁定几个常见的外刊阅读资源,确定外刊选择标准,并总结外刊常见类型,宏观结构,语篇标识词及逻辑关联,衔接手法等。有些文章还可以找出深层的逻辑暗线,写作意图等等。教师需要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同行的进展过程,思路与方法。
其次,问卷调查,了解并确认学生在外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拟探索一条在教师帮助和指导下,学生自己的外刊语篇预习的方法路径,强调语篇意识的培养,并希望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促成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此过程中降低学生学习困难,形成团队的合作学习。
再次,研究教师课堂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指导,包括学生思考下,最终形成的外刊宏观篇章结构模式的划分,语篇标识词,以及语篇逻辑关系与衔接等等。
最后,希望形成某种学生的学习策略或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并开课以及形成论文。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
第一,强调从整体语篇宏观结构入手来解读外刊,提升语篇意识。
第二,从学生学习外刊的过程来做教师的研究,本着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的心,为学生发展终身英语阅读能力。这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能更好的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原汁原味的外刊,从文化到思维,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落地,践行,引导外刊阅读,就是学生一生的阅读习惯于学习策略的养成过程。这样的实际能力与良好习惯,是切实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三,校本资源的开发是为了适合学生的学情,外刊无疑是校本资源极好的材料来源之一。而教材的经典与代表性也是外刊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本课题拟引导学生将外刊形成的语篇学习策略迁移到新教材的课文中,实现学以致用,学校学习策略转化为终身学习策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而且外刊语篇教学,尤其侧重语篇意识的学习与教学策略研究,也对教师素养和教师的自我培训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这种终身学习的言传身教,也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
结语: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后,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重点。而学会外刊阅读是学生终生能力的体现。如果广大教师都能从语篇意识的角度引领学生开展语篇教学,核心素养的实现指日可待。期盼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这一研究,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Hoey, M. P. (1983)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2]Hoey, M. P. (2001) Textual Interaction London: Routledge
[3]Halliday, M.A.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4]陈海庆《理解与互动:语篇语用意义阐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