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导读
2020-09-10
特区文学 2020年1期
树眼
胡 泊
太原……公路
两侧
白桦树上长着
许多眼
最多一棵树上
有九只像仙女一样的眼
轻触她的眼睑
她居然流出了
泪水
顺着她的眼神看
有路口
有商店
有医院
还有一个
衣衫不整的
少年
路旁的工地
正干得
热火朝天
徐江:诗和诗人,最怕写明白了
写作一途,什么最难?“明白”最难。
我在盘峰论争的时候,就主张写作者要“说人话”。快二十年了,发现“说人话”虽然在后起的作者间日渐风行,但我们的各类教材,以及一些“60后”“70后”作者,对掉书袋、“不说人话”的西式套话写作的迷恋,依旧未能摆脱。
不能用自己日常说话的方式,去作品里表达自己,这基本上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起者和第一代作者们,告别古典式诗歌美学的重要根源之一。很遗憾,诞生于现代汉语婴幼儿期的新诗,虽然带着我们进入到文学的近代化,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有小名作,无大名作;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半;从自由体迅速堕入新格律、泛学院式的掉书袋、不知所云……这些都提前宣告了新诗那种过渡期美学的终结,把挑战留给了全无牵挂的后来者。
而口语诗,正是所有后来者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完成于2019年8月的《樹眼》,显然可以算作较近的例证。它以既不同于以往意象诗的写法,又不同于更流俗的、实则作者高高在上的“底层关怀”,而是用类似影视中的视角转换、镜头反打的方式,呈现了“白桦树”“衣衫不整的少年”这一对互不相干的客体存在,联系它们的则是“树的泪水”—显然来自作者的想象,但因为语言中“说人话”的力量,不会导致读者产生误解。
所有的诗歌,作者表达情感,历来是多一分则肥腻,少一分则干涩的。一般来说,凝练状态的现代口语表述,会比其它写法更舒适地抵达合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