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督阁对中国东北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2020-09-10董园园郭秀芝周媛媛
董园园 郭秀芝 周媛媛
摘要:本文介绍了司督阁医生在东北地区的行医办学生活经历,重点阐述了他对东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启蒙和影响。我们通过对司督阁医生编著的《满洲十年》,其夫人编著的《满洲的司督阁》以及陈醒哲编著的《盛京医事》,盛京医院编写的《奉天医科大学简史》的材料研究,并且充分利用了网络与国外学术机构网站收集了大量学术资料,研究了从1983年到1922年,司督阁医生在中国的四十年。他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的劫难,度过了浑河洪水、亚洲霍乱、东北鼠疫的灾祸,为东北乃至中国医疗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他创建了沈阳地区第一家西医诊所,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创建了盛京医学堂(即后来的奉天医科大学,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开创了东北地区西医教育的先河,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起到重要影响。
关键词:司督阁;东北医学;医学教育
The Influence of Dugald Christie o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Yuanyuan Dong1, Xiuzhi Guo1, Yuanyuan Zhou2
1.Center of Oriental Humanistic Medicin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2. Shenyang Municipal Archives Bureau
Summary: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edical practice, school running and living experience of Dr. Dugald Christie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a focus on his enlightenment and influence o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Through research and study on the book of Dr. Dugald Christie Ten Years in Manchuria, the book of his wife Dugald in Manchuria, the book of Prof. Xingzhe Chen Shengjing Medical Affairs, the book composed by Shenjing Hospital Brief History of Mukden Medical College, along wit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academic materials from the internet and website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stitutions, we studied the forty years of Dugald Christie’s life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22. He has experienced the chao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the Battle of Mukden; he has endured the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flood of Hun River, the cholera epidemic in Asia and the pestilence outbreak in Northeast China. He has left invaluable historic legacy and fortune for the medical industry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even the entire China. He founded the first Western clinic and hospital in Shenyang – Shengjing Shi Hospital. He founded the Shengjing Medical School (which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Mukden Medical College and became part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e initiated western medical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as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Key Words: Dugald Christie, Northeast China medical, medical education
1855年,司督閣出生于英国苏格兰,1877年至1881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医学传教士学院。1882年11月,他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的派遣,携新婚妻子远涉重洋乘船来到中国东北施医传教。1883年初,来到了当时称作奉天的沈阳。乘牛车来到小河沿时,他最初希望传播教义,但满眼见到的尽是贫病交加的晚清子民,医生的良知驱使他首先建立诊所为百姓看病,后又召集来几位国内医护同行前来助阵。当时中国乃清朝末期,不仅东北,乃至全国乃至亚洲,医学非常落后,根本没有西医,仅有少数的中医。因此,小小的诊所面对众多的亟待诊疗的患者,扩大规模和医护人员的本土化养成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司督阁开始了在中国的施医办学,整整生活了40年。为沈阳人民乃至中国医疗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盛京医学堂的创立
(一)盛京始医院的创立
1883年春天,在小河沿的三间平房里,司督阁将“施医院”的牌子高高挂起,并在国人目光注视下完成了东北第一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天日,也让自己和这块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他认为,治病同传教一样,整治人们的灵魂,给人们带来福音,应该是免费的,故称“施医院”。凡来院就诊病人,进入门诊无须交费,住院病人只需交纳伙食费,无论什么人一律平等。
初时的盛京施医院并不被百姓接受,只有走投无路他们才会到这里试试,即便这样盛京施医院依然打开了局面。到1884年,这个诊所的男病房已拥有了12张病床。据统计,1883年7月至1884年9月,诊所门诊量达到3792人次。1884年10月到12月门诊人数迅速上升,达到5096人次。1886年门诊人数有11857人次,手术251例,108人住院治疗。1887年就诊人数达到12845人次。几年后的门诊量,最高时达到每年4万多人次。
1937年爱丁堡医学期刊刊印的司督阁医生讣告中的一段文字为:杜格尔德·克里斯蒂一生中最显著的功绩就是他几乎白手起家建立了盛京施医院。在盛京,这所医院至今仍然存在,拥有着300张病床和80名护士,每年在医院门诊就诊的人超过10万人次,住院的病人有5000人次。
(二)成立最早的红十字战地医院
1888年8月,沈阳暴雨成灾,洪水猛涨,浑河两岸和万泉河一带一片汪洋。在整个汛期和灾后的一年中,光是经司督阁治疗过的疟疾病人就达4000余例。几年之后,日俄战争爆发,沈阳沦为人间炼狱。1894年女子医院修建的时候,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司督阁南下营口与当地医生和学生创建7所红十字战地医院,抢救千余名中国伤病员。
(三).创办盛京医学堂
从1885年开始,司督阁医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培训助理医师、药剂师、和助理护士,为诊所服务。 1892年司督阁在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名为盛京医学堂,开始招生授课。1892年招收了王宗承、刘志学、王雅臣等8名青年,制订5年培训计划,这是司督阁医生为中国培训首批有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正规医师。
司督阁的好友达里博士曾记述:“司督阁医生,将他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灵活地运用他出色的医术和经验,采用一些临时方法和措施,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司督阁都一视同仁,因而在整个满洲司督阁赢得了声誉,为人们所尊敬。”
二、盛京医学堂的被毁和重建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沈阳爆发期间,他被迫携家眷离开沈阳,苦心经营的盛京施医院被大火毁于一旦。司督阁苦心经营18年的事业毁于一旦。1904年,司督阁开始重建医院,但因日俄战争爆发,直到1906年才开始动工。1907年3月,新的盛京施医院落成。有病床60张,有合乎要求的手术室、调剂室和附属设备,成为了国内颇为先进的医院。同时,医院仍坚持“施医”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社会反应极佳。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以补偿经费之需。1907年,在本地官方支持下,司督阁买下与施医院比邻的一块房产,为建学堂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学校正式建成,名为“奉天医科大学”,成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第一所大学,司督阁自任校长。医科大学的课程标准是按照苏格兰大学的模式设立的,学制最初为5年,后来增加到6年,最后增加到7年。教學过程使用汉语,但学生每天要用一个小时学习英文,因当时的中国缺乏西医医学文献,学习英语显得十分必要。这所大学,成为了沈阳、东北最早的西医大学,在沈阳的医疗事业史上功绩不菲。
1917年冬,学校受到北京政府教育部注册备案,并改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1917年1月,第一届学员经过五年学习毕业,他们绝大多数留在施医院和学校,作为临床医生或教员。有的还被送到英国爱丁堡医学院进修深造,如刘仲明等。
1910年以前,中国自己培养的“西医生”和国外留学毕业的“西医生”加起来还不到2000人。而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四亿人口,平均每20万人口中才有一位西医生,少得实在可怜。
三、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医学院的司督阁
1922年司督阁退休归国,但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据《盛京医科大学要览》统计,至1923年司督阁退休辞职回国后,培养四届毕业生共107名,而至1927年第七届毕业生共170名(不包括在校的学生);发展至1941年第十八届学生毕业,共370名,为东北地区乃至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帝的殖民地。日伪统治者停止对医院的经济支持,医院处于维持局面,在业务上和规模上均无建树。尽管如此,医院从未停珍、各科手术照常进行。最初,伪满政权对于英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在初期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态度,学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国资助,招生和授课得以继续维持。校名改为“盛京医科专门学校”,学制仍为7年。此期间选送优秀毕业生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扩大院际交流。193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承认本校毕业生的医学士学位,可选派人才赴该校进修,经费由英国资助,从而增加出国深造的机会。1936年,司督阁在苏格兰病逝,终年81岁。去世前,他一直担任中国苏格兰协会会长,始终关心中国的留学生,关心中国,关心沈阳,为医院和医学院筹款,用一生“促进中国和英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司督阁在沈阳的期间,历经了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的7任盛京将军、3任东三省总督、2位奉天都督和1位东三省巡阅使的不同执政时代;他度过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的劫难,度过了浑河洪水、亚洲霍乱、东北鼠疫的灾祸,他为沈阳人民乃至中国医疗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他献给了沈阳、献给了东北。从盛京医学堂到奉天医科专门学校 、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作为当时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和最高医学教育学府,其校训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从1912年3月28日第一期学员正式入学。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该大学(后易名为辽宁医学院)共招收学员31期,王宗承、高文翰、李佩琳、吴执中、崔义田、齐镇垣、宫乃泉、许殿乙、王景恩、王景泰、池仲九、吴英恺、白希清、石玉茹……这些人几乎每一位都是中国近现代医学界赫赫有名的专家,多数都是大师级人物。司督阁为沈阳近代西医学教育的兴起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虽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可他始终是以传播医学为志向并做出突出贡献,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
参考文献:
[1]《奉天三十年》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著,(英)伊泽·英格利斯 编著,张士尊、信丹娜 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2]《盛京医事》陈醒哲.
[3]《奉天医科大学简史》内部出版.
作者简介:
董园园(1979年4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史、医学伦理学。
基金: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提升计划,项目编号:311011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