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20-09-10龙垭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龙垭

摘  要: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不同平均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完成,各级别肿胀程度例数差异不大(P>0.05);手术后3天及7天,差异显著(P<0.05)。手术完成、术后3天及7天,两组DVT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缓解术后下肢的肿胀程度,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1-0087-01

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为严重的一类并发症,严重者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证实,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缓解术后DVT的形成具有较好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选取了108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试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骨科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院2018年2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54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8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另54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5.4±5.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24例;观察组中,男32,女22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6.7±5.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选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均采用侧卧位,选用生物型假体或骨水泥型假体。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知识宣教,告知患者手术的大体过程,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术后健康教育,饮食禁忌及用药须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如下:(1)术前访视评估和护理准备。术前1d到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为患者讲解DVT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然后做好术前准备,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DVT的发生病理、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2)术中综合护理干预:调节合适的手术室内温度和湿度,手术中为患者的暴露部位使用保温毯。为了防止出现低体温,手术中使用的液体均加温到37℃ 左右与人体温度一致时使用,术中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避免过度挤压某一部位引起 DVT。手术中尽量使用柔韧性和减震抗压性良好的凝胶体位垫,预防DVT的发生。(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肿胀程度,协助患者平卧,将患肢用软枕垫高15~30°。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适当对下肢进行揉拍。复苏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完成、术后3天、术后7天下肢肿胀程度,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

肿胀程度分为重度、重度、轻度及无肿胀4级。重度:下肢明显肿胀,下肢周径较正常增粗8cm以上,下肢表皮温度较正常有明显升高,表浅静脉充盈,表皮颜色明显改变,按之深陷。患者有明显的胀痛、酸痛等症状。中度:下肢周径较正常增粗4~8cm,下肢表皮温度较正常有升高,表浅静脉略充盈,表皮颜色有改变,按之有深陷。患者有胀痛、酸痛感觉。轻度:下肢周径较正常增粗4cm及以下,皮肤颜色及温度基本正常,患者无明显胀痛、酸痛感觉。无肿胀:所有观察指标与正常状态无差别。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x检验数据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肿胀程度比较

两组手术完成,各级别肿胀程度例数差异不大(P>0.05);手术后3天及手术后7天,两组各级别肿胀程度患者例数差异较大,观察组术后肿胀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手术完成,观察组DVT发生0例,对照组发生1例,x=3.213,P<0.05;手术完成3天后,观察组DVT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3例,x=3.825,P<0.05;手术完成7天后,观察组DVT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4例,x=4.574,P<0.05。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手术中应用较广的一类手术方式,主要对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较好。然而对于老年患者,血流速度较为缓慢,且血液具有较高的黏稠度,较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而且术后因年龄大,身体机能差,血流缓慢,因此恢复较慢。且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导致老年人非常容易发生DVT。

围术期加强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术中从环境、液体温度、体位等因素加强干预,术后进行护理干预,环环相扣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能给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康复,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点。因而,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缓解术后下肢的肿胀程度,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月楼, 马海璇, 伍丽霞,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研究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16):100-102.

[2]魏剑珑. 围手术期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9(36):162-163.

[3]王秀梅, 黃世敏. 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6):132- 134.

猜你喜欢

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