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电影”建设的多维考察
2020-09-10黄鸣奋
黄鸣奋
特区之设立,源于世界各国为协调全局关系、带动整体发展而赋予某些区域特殊地位的政策和法规。如果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话,那么,世界上的特区可以相应划分为三类:一是经济特区。它的早期形式之一是自由贸易园区,如13世纪法国的马赛港自由贸易区,英属时期的香港自由港(1842)、葡属时期的澳门自由港(1911)等。我国出于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在1965年设立了六枝特区(矿区)。它直属国家煤炭部、贵州省管辖,后与六枝县合并(1970),成为我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以上四市1979年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改称经济特区),海南(1988),喀什、霍尔果斯(2010)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产生了深汕特别合作区(2011)等体制。除此之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称“新特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厦门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实际上是经济特区的不同形式。二是行政特区,如美国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首都,1878),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等。三是文化特区,如我国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已知国家级的有17个,2007-2014年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江西、贵州三省设立,2016)等。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所设置的各种特区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与此相适应,我们可以分别从社会、产品和运营三个层面探讨“特区电影”之“特”:(1)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探索繁荣电影产业的新途径。(2)融汇粤、港、澳各种具备地方特色的元素,打造大湾区风味的电影产品。(3)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拥有的中介便利,建设国内外电影的集散枢纽。
一、社会层面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与此相应,我们对“特区电影”所进行的考察从社会层面开始。在这一层面,所谓“特区电影”至少有如下可能的解释:(1)特区人为主制作的电影;(2)以特区人为基本预设观众的电影;(3)以特区相关机构为中介的电影。不论定位于电影事业或电影产业,特区电影都是以人才为主体、以观众为服务对象、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
1.着眼于特区电影业界
电影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在大湾区范围内,澳门电影业历史最为悠久,香港电影业的经验最为多元,广东电影业的势头最为强劲。
澳门早在1893年就引入了电影放映设备,当时它还被葡萄牙殖民统治(1887-1999)。它从1896年开始拍电影,但其发展呈现为马鞍形,一度沉寂,至20世纪80年代才重启,回归之后迎来了新的机遇。香港早在1897年就开始放映电影,其设备最初是由萨维特(Maurice Charvet)教授从美国带来的。不论是以《偷烧鸭》(1909)或《庄子试妻》(1913)为起点,香港电影都拥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关企业多达数千家。其麾下既有国际知名的电影明星,也有享誉海内外的其他各种专业人才。广东的电影制作史可以追溯到黎民伟、黎北海兄弟成立民新影片公司(1924)。1958年诞生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展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进展,在2008年之后成为新成立的珠江电影集团的组成部分。1985年问世的深圳影业公司是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标志之一,1998年更名为深圳电影制片厂,在2004年之后成为新成立的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SZMG)的组成部分。1999年,深圳市万科影视有限公司成立。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于深圳,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顶级企业、互联网品牌。它进军电影界,并投资收购了动漫公司。2015年组建的腾讯互娱泛娱乐业务矩阵包括腾讯影业、企鹅影业、阅文集团等,在IP运营等方面表现出色。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2006,现更名为深圳华强方特科技集团)下辖华强数码电影(2001)、华强数字动漫(2008)等企业,在动画电影制作、主题公园建设等方面堪称领头羊。
粤、港、澳在电影业界各具优势,像广东的动画电影生产、香港的明星塑造体制、澳门的独立电影制作都是引人瞩目的。不过,它们也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香港电影业界曾经通过合拍等活动对内地同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有不少人员因为本行业内在危機而北上寻求发展;广东电影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有过波澜起伏的经历,某些重大举措(如广莱坞、深莱坞的建设)还未产生应有的影响,如今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影视相关企业水平不一。澳门电影业的主要困难或许是体量太小,难以自树一帜。粤港澳大湾区由于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而创造了经济融合的新可能,也为业界在电影领域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例如,珠江电影集团发布《振兴珠影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推出了首部粤剧4K电影《白蛇传·情》(2019)等作品。就此而言,对于特区电影建设应当将其置于全国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群的视野中来认识。
2.着眼于特区电影观众
就“特区电影”而言,特区电影从业者至少应具备如下三种不同的定位:一是作为生活原型或描写对象。例如,深圳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也是相关作品塑造深圳人形象的依托。二是作为师法对象。例如,厦门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主角。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他特别肯定厦门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1]这种精神也是值得电影从业者学习的。三是作为服务对象。在特区发展电影业的目的,说到底是满足观众(不限于当地)的精神需要。从总体上看,特区人口具备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不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政策或特殊定位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机遇的愿望,而且是因为特区管理者倾向于鼓励社会流动。因此,移民文化在特区颇受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从业者就不能不关注观众(特别是特区观众)如何看电影、评电影的问题,注意手机网民在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也注意到各种新媒体所创办的电影频道、所建立的电影社区的作用。例如,根据2019年6月6日的检索,豆瓣网上的“香港电影”已有41529名成员,“香港电影文化”也有6573名成员。
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观众因为新媒体崛起的影响而出现代差现象。大致而言,港澳在以电磁波为代表的第四次信息革命中占有先机,电视普及早于内地,观众早就将电视作为欣赏电影的重要渠道。广东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中后来居上,移动互联网应用可谓标领风骚(腾讯是其领头羊)。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属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2010)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为“代表全国城市电视台开展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业务的唯一主体”。[2]这是融媒体发展的标志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如果共建特区电影的话,融媒体无疑是重要切入点,新一代移动通信(5G)则是共同的机遇。它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众、电视观众、计算机用户、手机网民有可能在5G基础上统一起来。
当然,特区电影并非只有特区观众才能看的电影,特区观众也并非只能观看特区电影。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看,特区电影不仅要赢得特区观众的认可,而且要赢得其他观众的口碑;特区观众不仅要能够欣赏特区电影的艺术(“各美其美”),而且要能够“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具备恢宏的眼界、通达的趣味、博大的心胸。因此,在粉丝经济繁荣昌盛的今天,特区电影从业者不能不高度关注观众的构成、定位与动向。
3.着眼于特区电影中介
当代产业既相互分化,又彼此融合。上述趋势在电影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电影本身是不同领域人才分工合作的产物。适应它们之间的沟通需要,产生了作为纽带的电影中介,如电影经纪、电影广告、电影票务、电影拍摄基地、电影研究中心等。下文以电影院校为例予以说明。
大湾区最早的电影教育机构可能是1927年韦碧云在广州创办的广东电影学院。它致力于培养导演与演员。电影教育新的一页是近半个世纪之后掀开的。目前,电影高等教育包括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专业院校,如香港演艺学院(1984)、广东亚视演艺专修学院(2000,东莞。2002年改名为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等。二是综合性大学的相关学院,如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2009)、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2018)等。三是培训机构,如北京电影学院广东培训中心(2014)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电影教育机构,如幼教层次的星之梦童星电影学院(位于中山市,母公司为星之梦影视文化传媒)、职教层次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等。政府主管部门与业界也不定期举办与电影相关的培训班。
在上述机构中,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应当说是实力相当雄厚的。该校1970年在传播系开设了香港最早的影视制作课程,1988年成立区树洪影视中心,1991年成立影视系(电影学院前身),2003年起授予影视与数字媒体硕士学位,2014年成立电影与活动图像研究中心。由此可见,它所走的道路是从传统电影进入数字视频领域。相比之下,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1998)则是直接响应信息革命的呼唤,将电影、动画、电子游戏及教育软件等都纳入教学内容。2012年,在知名新闻网站“亚洲通讯”(Asian Correspondent)组织的全球十大卓越电影学院的评比中,它和北京电影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同时当选。
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教育而言,上述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在电影视频化、短视频大行其道、5G崭露头角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电影教育很可能让位于基于融媒体的泛电影教育。特区相关高校所培养电影人才应当擅长大IP运作。除导演、表演、制片、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之外,还应当关注下述各类中介的社会需求:电影数字资产评估、电影企业资信评估等公证性中介,电影投资代理、电影专利代理、电影产品推广等代理性中介,电影项目招标、电影职业介绍、电影广告设计、电影文物拍卖、电影票务信息、电影会展组织、电影规划咨询等服务性中介。在技术上,大数据、云计算、人才库等手段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
从社会层面看,特区电影的建设至少可以从如下三种途径着手:一是通过引进或培养壮大特区电影从业人员队伍,创造让他们施展才华的条件;二是通过虚拟社区等途径聚集特区电影的粉丝,扩大其影响;三是通过各种中介机构扩展各类电影角色之间的联系,实现其增值。上述途径可以彼此结合。电影《深圳梦》(2017)即为一例。本片由李制锟导演的真人真事改编,融入了他自己在深圳打拼的深切体会。在宣发上,它定位于励志公益电影,受到网民的关注与欢迎。本片由深圳市兄弟聯广告有限公司、深圳市方萃氏化妆品有限公司担任出品单位,由深圳市魅力之冠新媒体有限公司发行。
二、产品层面
从产品层面看,“特区电影”至少包含三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以其制作地为标准,通常由媒体按地区归类的特区电影;二是以作品内容为标准,通常由评论家按标题/题材/主题定性的特区电影;三是以作品风格为标准、通常由鉴赏家按意味甄别的特区电影。我们分别称之为“特区出品电影”“特区标识电影”“特区风味电影”。
1.特区出品电影
作为产品的特区电影主要是通过院线放映、电视播送、网络点播等途径与公众见面的。报刊、广播、书籍等可以协助进行间接传播。在融媒体的视野中,网络点播(包括互动电视点播)在电影消费市场所占的比例正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扩大特区出品电影的社会影响,不能不注意加强视频网站建设。
据笔者所进行的查考,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上,“特区电影”目前不论作为题材或作为出品源均非独立项。不过,单列“香港”的有百度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天天看看、PP视频等,并列“港台”的有1905电影网、华数TV、暴风影音、风行网等。未列出的有优酷、芒果TV等。以作为门户的百度视频为例,它按频道(含电视剧、电影、综艺、动漫、动画片)、类型(指题材)、地区、年代、演员和资源(指正片或花絮)六类展示所收录的内容。其“地区”名下所设子项目有8个是国别性的(美国、韩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泰国、印度),有6个是地区性的(内地、香港、台湾、欧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上述设置不仅考虑到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的地位,而且考虑到香港电影业的贡献。澳门虽然同为特别行政区,但在网站“地区”设置上并未单列,原因显然是其产品太少。广东电影(更不要说深圳电影)都被归入笼统的“内地”选项。
若以粤、港、澳相比,香港电影无疑在赛博空间中享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它的不足之处也因为网络媒体的放大而豁显。根据对爱奇艺、优酷网、百度视频、1905电影网等电影相关网站的检索,下述现象是值得注意的:(1)香港电影类型有所欠缺。题材以动作片、犯罪片、奇幻片居前,动画片是明显弱项。虽然出品过麦兜系列(7部)等作品,但总体数量太少,影响了二次元吸粉。(2)香港电影技术投入跟不上。譬如,在检索中未发现2018年出品的巨制、杜比音效和4K电影等类型。(3)香港电影数量占比大大缩水。在百度视频所检得的2018年电影中,内地多达1651部,香港仅有16部。这里头可能有网站本身收录不全的问题,但内地电影确实因为数码化、网络化等原因而加速发展,使香港相形见绌。
电影本身是一种媒体,其具体形态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而变迁。20世纪中叶以来,电影经历了数字化的变革,不仅将其外延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扩展到网络电影、手机电影、游戏电影,而且引入了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了专业制作与用户生成的相互促进、基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彼此共享。目前,中国大陆不只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网络用户、手机用户,而且在技术上已经逐渐进入世界前列。这对于我国特区电影建设是很重要的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中,传统电影业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养成的高超技巧完全可以和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超级平台交相为用,实现共赢。电影作为媒体是综合性的。从它所包含的语言成分看,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普通话和粤语之间、汉语和外语之间的无缝对接。
2.特区标识电影
所谓“特区标识电影”至少包含如下三种类型:以特区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以“特区”为标题的电影,以特区精神或特区文化为主题的电影。
如果某个地区被定义为经济、政治或文化意义上的特区,那么,反映相关社会生活的影片都可以视为“特区题材电影”。换言之,广义“特区电影”是指以经济特区、行政特区或文化特区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电影。作为例子,可以举出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科幻片《美人鱼》(2016)。它由周星驰执导,曾创造华语电影票房新高。如果只是将特区当成故事所涉及的某个发生地,那么,这类电影的数量就不可胜计了。以科幻为例,涉及华盛顿特区的影片就有100多部,如美国《空中之鹰》(Air Hawks,1935)、美国《致命拜访》(Invasion,2007)等。在狭义上,这类电影的范围应当缩小到将“特区”特有的社会现象作为重点的作品(不限于特区宣传片)。试举与深圳相关的例证:《你好!太平洋》(1990),由陈家林执导,深圳影业公司出品,着重写特区理念及顶层设计的贯彻;《打工老板》(2014)由张唯执导,深圳市华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4),着重写主角在特区创业所遇到的内外危机与其应对经过;《过春天》(2019)由白雪执导,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塑造了深港水客的形象。
标题中包含“特区”字样,显然有助于识别特区电影。不过,某些译制片原名并无“特区”的含义,标题翻译成汉语时为了醒目改成了“特区”,如法国、喀麦隆合拍片《莫扎特区》(Quartier Mozart,1992),美国《终极特区》(Drop Zone,1994),美国《魔鬼特区》(The Outpost,1995),美国《机密特区》(Savage,1996),澳大利亚《39特区》(Zone 39,1996),美国、加拿大、德国合拍片《惩罚者2:战争特区》(Punisher: War Zone,2008),还有美国纪录片《纽约动物特区》(Animal precinct,2011)等。这类影片应当不是特区电影的研究重点。值得重视的是那些不仅以“特区”入题,而且描写特区生活的影片。例如,姜煊东执导的《特区着草二人组》(Sisters Outlaw,1992)讲述两个香港女性在深圳时卷入误杀案而逃亡的故事,由香港的美亚镭射影碟有限公司出品。
那些不仅以“特区”作为标题,而且将特区精神作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特区电影的重中之重。例如,徐庆东执导的《他在特区》(1984)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它以蛇口加工区建设者袁庚为原型而拍摄,展现了深圳建设的光辉历程。刘冠雄执导的《特区姑娘》(1985)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描写南方大学研究生刘明远爱上银湖养鸭场场长陈颖,因此准备毕业后到她那儿工作。张良导演的《特区打工妹》(1990),讲述一群农家女来到经济特区打工的故事,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李日朗执导的《特区》(2019)定位于香港回归之后,描写内地一位聋女到香港之后与伙伴一起打拼的成功历程,由深圳市前海华承影业有限公司、良月联盟(香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至于特区精神的具体内涵,则是有待提炼的,如坚持改革开放、看重创业奋斗、主张兼容并蓄等。以深圳为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等都是试图体现其精神的口号。当然,那些虽然不以“特区”为标题,但却将特区精神作为主题的影片,也在特区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像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电影《天堂凹》(北京电影制片厂,2008)、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照相师》(深圳市华浩影视有限公司,2018)就是如此。
3.着眼于特区电影本体
“特区电影”若要成为独立美学范畴或艺术范畴的话,自然不能局限于延伸地理定位或行政定位,而要致力于创造具备鲜明特色的风格、意蕴或韵味。就此而言,香港电影所追求的“港味”值得借鉴。“港味”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是由于香港电影业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客观制约,二是香港电影人对于特定美学理想和艺术理想的主观追求。历史表明:在全球化时代。风格相对固定的电影产品未必能够满足观众日趋多元的需求。以此为背景,港味变与不变就很耐人寻味。推而广之,特区电影的发展面临着类似的选择。赵军指出:“广东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创作所选择的的电影之路有两条,一条是传承岭南直至香港的电影传统,一条是立足整个大湾区的世界视野,走出一條迥异于内地的现实主义形式而拥抱未来, 包括科学金融、现代管理、国际贸易、移民及旅游世界体坛及互联网产业等等的辽阔题材,让这些视角反哺于这块热土和我们的祖先,广东电影应该天然具备这样的创作条件。”[3]不过,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港味”是基于香港风土人情的范畴,并不能简单和特区电影的美学追求画等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特区电影应当是实验电影,鼓励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这些年来,公益电影就是特区电影工作者努力方向之一。例如,何群执导的《因为有爱》(2002)由深圳电影制片厂出品,蒋国权执导的《深圳爱上你》由深圳市深爱影业有限公司、深爱榜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它们都包含了公益内容。
从产品的角度看,促进特区电影发展至少可以有如下措施:(1)着眼于融媒体平台,通过自建或合建,推出以“特区电影”为题的频道、栏目和/或相关出版物;(2)着眼于作品内容,创作更多反映特区生活与风貌的影片;(3)着眼于作品类型,推出更多以“特区电影”为视角的评论与研究。要使“特区电影”作为一个范畴获得社会承认,最为快捷的方法或许是直接建立以之为名的网站,或者说服垂直化搜索引擎设立相应选项、说服专业性电影网站设立相应的电影频道、说服相关统计机构定期发布相应数据。从逻辑上说,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在恰当的分类体系中定义“特区电影”的问题。
三、运营层面
以上所说的社会层面着眼于人的要素,产品层面着眼于物的要素,以下所说的运营层面则着眼于二者的结合。就此而言,所谓“特区电影”可能是指:(1)受惠于特殊政策、以特事特办的方式生产的电影;(2)在特区范围内流通(特别是借助特区节展传播)的电影;(3)通过先行先试以带动全局发展的区域电影。下文分别予以阐释。
1.着眼于特区电影方式
特事特办,亦即用特殊办法来处理特殊事情,像对沿海经济特区采取不同于内地的优惠政策就是如此。根据有关报道,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以“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方式促进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4]2017年,根据习近平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所做的重要指示,科技部、财政部会同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充分听取香港特区政府和科技界的意见建议,先行试点,特事特办,以促进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合作。[5]特事特办之所以有必要,应当是特区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原有规矩不明确、不适用的情况,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解决相关矛盾,创造相关条件。若想跨越原有行政区的界限、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特事特办的方式仍有其用武之地。例如,内地实行电影审查制,香港、澳门都实行电影分级制。两种制度各有长短。要化解这类制度上的矛盾,在没有统一新规的情况下,有时仍然必须特事特办。
在一定条件下,特事特办可能朝一定之规转变。譬如,香港电影到内地放映,原来是按配额进行的。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出台之后,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2019年,中央相关部委推出5项便利香港电影业进入中国内地的放宽措施,包括:香港人士参与内地电影业制作不作数量限制,对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演员比例及内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立项申报费用,香港电影及电影人可报名参评内地电影奖项,香港电影企业在港澳地区及海外发行推广优秀内地电影和合拍片可申请奖励。[6]
2.着眼于特区电影环境
特区可以在多种意义上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电影环境,其中包括:(1)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发展电影产业,与创新之城、科技之城、贸易之城等建设结合起来;(2)举办电影博览会,创办电影博物馆,建设包括电影院、主题公园等在内的各种设施,使电影成为特区文化的凝聚体;(3)配合特区周年庆、交易会等活动播映电影,通过电影节展吸引公众的关注与参与,使电影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下面以后者为例予以说明。
香港在举办电影节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知的有(以始办年为序):香港国际电影节(1977),香港电影金像奖(1982),香港同志影展(1989),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1995),香港电影金紫荆奖(1996,已停办),香港亚洲电影节(2004),鲜浪潮短片竞赛(2006),等等。浸会大学2002年组织了大中华地区首届大学生影视节,2007年更名为“全球华人大学生影视节”。澳门国际电影节(2009)也很著名。与港、澳相比,广东比较擅长举办动漫节,以深圳广电集团为依托的深圳动漫节(2009)即为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以来,每年一届的香港电影展映周在广州举办;自2014年以来,每年一届的广东电影展映周在香港举办。这对于加强大湾区电影交流大有裨益。不仅如此,电影节展还可以成为国际电影交流的重要渠道。据报道,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电影节及电影机构代表2017年在上海共同签订电影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立陶宛维尔纽斯国际电影节、荷兰电影节等。[7]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界完全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筹备“大湾区电影节”之类节展。
除電影节外,深圳文博会(2004)值得一提。它在2017年(第十三届)主推“文博会版权通”平台,2019年(第十五届)启动国内首个媒体资产托管运营平台。这对于电影运营是相当重要的。2009年以来,东莞已经举办了多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
3.着眼于特区电影机制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特区建设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央政府设立经济特区目的之一是为了先行先试,促进全国经济建设。例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对区域发展形成三种带动作用,即集聚辐射作用、结构转换作用与体制示范作用。40年来,经济特区确实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实验平台,特区精神被理解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如今,广义“特区”在国内仍然继续作为先行先试的措施继续发挥影响,狭义特区(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由于自身建设经验推广和相关政策普适等原因已经不再享有当年的吸睛力(“特区不特”)。不过,在对外交往中,经济特区正在充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的重要纽带。作为例子,可以举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缅甸皎漂经济特区、哈萨克斯坦边境“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肯尼亚蒙巴萨经济特区、刚果(布)黑角经济特区等。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是有借鉴意义的。此外,世界上还存在国际(而非国内)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加勒比自由贸易区(2014)等。2015年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成立。它是由加勒比自由贸易区联合上海自贸区、迪拜自贸区发起的。如果将“特区电影”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下,那么,它拓展的可能性就更为广阔了。
从运营的角度看,促进我国特区电影发展至少可以有如下措施:(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和贯彻特区为发展电影业所必需的计划、政策、法规,同时允许特事特办的灵活性;(2)通过具备时间高潮的电影节展、拥有空间热点的电影景观、引领舆论议题的电影活动等途径营造特区电影環境,实现电影业与文化旅游的互动与共赢;(3)着眼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风云变幻,对和各国经济特区、政治特区、文化特区相关的电影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国际交流。
特区为电影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电影则为特区建设输送了精神食粮。我国特区电影至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发挥自己的功能:(1)组织和锤炼相关电影人员队伍,激发编导演艺的创业创新精神;(2)满足特区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特区人(包括个人与集体)展示其风貌的窗口;(3)作为特区与非特区相互沟通的纽带,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4)依托融媒体打造相关产业链,打造特区文创品牌;(5)提炼和凝聚特区精神、特区文化,使之发扬光大;(6)为我国类型电影建设提供新的艺术经验,为我国电影理论建设提供新的艺术范畴;(7)成为“一国两制”下繁荣艺术的实验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8)成为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精神桥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故事的艺术表达提供新鲜经验;(9)为特区文化的发展创造一种富有裨益的反思机制,并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助力。
本文从九种不同角度对“特区电影”的含义做了阐释。在实践中,这些角度涉及发展特区电影的不同重点或不同取向。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将设立特区当成解决体制规定性和时势变异性、社会普适性与对象差异性、心理认同感与特色鲜明性等矛盾的重要措施,就此而言,特区作为历史现象不仅渊源有自,而且将长期存在。这是特区电影延续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我国的特区建设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复兴新时代进行的,以其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享誉于世,给以之为基础的特区电影以灵感和活力。与此相适应,有关特区电影的创作、鉴赏和研讨无疑将不断推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注释]
[1]《习近平讲故事:“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7日。
[2]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传播媒体》,深圳政府在线http://www.sz.gov.cn/cn/zjsz/nj/201904/t20190412_16779586.htm,2019年9月23日。
[3]赵军:《广东电影创作风起云涌之17-18》,《中国电影报》,2018年9月12日,第7 版。
[4]兰锋、胡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纪行》,《福建日报》,2014年11月17日。
[5]新华社电讯:《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第1 版。
[6]央广网:《5项放宽措施便利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2019-04-17。http://hxradio.cnr.cn/huaxiazs/xinwen/20190417/t20190417_524581257.shtml,2019年6月6日。
[7]中新社报道《“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代表签订电影合作备忘录》,2017年6月17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6-17/8253643.shtml,2019年6月6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