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运营下列车救援优化研究

2020-09-10王骏鑫刘直陶远达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应急处置轨道交通

王骏鑫 刘直 陶远达

摘 要:为适应线网高密行车运营现状,进一步提升列车救援连挂的整体效率,降低对客运服务的影响。针对救援标准、调度命令、复诵联控、司机日志、列车解钩等关键环节进行细化梳理,分别从客运专业流程和车辆设备操作层面提出救援连挂作业的优化建议,通过7次列车正线救援实战演练,对优化后的救援流程和处置节点进行验证查标,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救援连挂方案较优化前节约了3分钟左右的应急处置时间。

关键词:列车救援;高密行车;应急处置;设备操作;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U2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7号线的开通,成都地铁正式开启了“井+环”线网化运营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成都市轨道交通骨干网建成。网络化运营模式下,线网的“客流递送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列车发生故障势必会对全线乃至线网运营造成影响,降低客运服务水平,尤其在进入2 min的高密行车阶段后,内外部环境都有较大变化,“多米诺骨牌效应”表现更为显著,任何一个节点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因此,最大限度地节约应急处置时间,提高列车故障下的救援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0 引言

列车救援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工种的综合作业程序,电客车司机与行车调度之间的信息联控、救援列车清客时的乘客配合度、救援列车和故障车连挂前的速度控制等因素均会影响列车救援效率。由于应急情况下乘客配合度差异性较大,无法量化,本文将着重从客运专业流程和车辆设备操作层面进行优化研究。

1 列车救援执行要求

(1)原则上应由非载客列车担任救援列车,特殊情况下由载客列车担任救援列车需经值班主任批准后方可执行。

(2)救援列车与被救援列车司机根据操作规程进行连挂后汇报行车调度。

(3)行車调度根据线路情况发布连挂列车行车方式、运行目的地及动车的命令。

(4)被救援列车在车站时必须先清客再执行救援作业,被救援列车在区间时救援作业完毕后必须在就近车站清客。

(5)接到救援命令后,司机、车站必须立即告知乘客,车站做好站台秩序维护工作。

2 救援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几次列车故障救援案例进行分析,总救援时间均较长,对运营造成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影响列车救援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三方沟通。行车调度、指导司机和故障车司机三方信息沟通不畅,主要表现为故障车司机与指导司机的联控主动性不够,行车调度对司机救援连挂过程介入过多等问题。

(2)调度命令。既有调度命令模板中未提及列车运行模式及位置,导致司机与行车调度因运行模式问题沟通频繁,影响救援处置效率。通过对既有多次演练发令情况进行分析,因运行模式问题导致行车调度频繁与司机联系约多用时30 s。

(3)区间运行。由于对救援列车的区间运行模式及驾驶速度没有明确要求,司机执行差异性较大,救援连挂前区间运行用时较多,以3 km的中长大区间为例,列车驾驶速度25 km/h,仅区间运行时间就需花费7 min左右。

(4)台账记录。电客车司机记录行车调度发布的救援命令用时较长,据不完全统计,一名合格司机记录救援命令平均用时约1 min。

(5)救援程序。既有电客车救援连挂程序较为繁琐,且线网不统一,从开始救援连挂到最终车辆解钩环节,设备操作层面耗时较长。

3 列车故障救援效率的可行性研究

3.1 客运专业流程

客运专业救援流程的优化主要是研究各救援步骤是否合理、必要、安全和高效,并制定各个环节的时间标准。救援程序的优化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明确三方联控下的职责归属。优化行车调度、指导司机和故障车司机三方联控时机,编制并发布《OCC指导司机参与故障处置指引》,明确要求故障处置过程中涉及现场处置、旁路操作权限均由指导司机把控,待故障处置完毕后由故障车司机回复行车调度,行车调度不宜过多介入,避免来回沟通,影响救援处置效率。

(2)优化调度命令标准模板及发令时机。既有调度命令模板中存在未提及列车运行模式、位置不清等问题,分别对接调度与乘务专业,对发令模板进行优化。另外对于列车救援过程中越红灯的情况,无论是否已获得行车调度授权,部分车间都要求司机一律要在红灯信号机前停车并再次核实。通过对列车越红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明确了救援车司机在接到行调授权越红灯命令时,不停车限速核实,直接通过红灯信号机。

(3)调整救援驾驶模式优先级。既有规章对救援列车的区间运行模式及驾驶速度没有明确要求,导致救援连挂前列车区间运行用时较多。优化后明确要求救援列车以CBTC或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运行至被救援车20 m外停车,且优先采用最高可用模式,以CBTC模式进入区间时按推荐速度运行,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进入区间时限速25 km/h。

(4)加强乘务应急处理能力培训。乘务人员处理能力的好坏,对故障列车救援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列车故障救援实例,在完善列车故障救援系统的同时加强对乘务人员处理能力的培训,要求故障车、救援车司机后续均不在司机日志中记录清客、救援等相关调令,节约应急处置时间。

3.2 车辆设备操作

针对车辆设备限制条件,分别从救援的三个阶段进行设备操作层面的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救援准备阶段。电客车救援处置程序由原来的拉驾驶端EB、切4个塞门、回驾驶端关主控、最后换端至连挂端简化为直接关驾驶端主控、切4个塞门、换端至连挂端,减少司机走行路径,缩短了应急处置时间。

(2)救援连挂过程。列车救援时将原有的救援车距离故障车3 m处一度停车,激活洗车模式后连挂更改为一度停车后,直接以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连挂,减少了司机转换模式时的操作步骤,提高了列车救援效率。

(3)列车停稳解钩。线路中多设有存车线,列车救援完成时由原来的恢复全部6个塞门后解钩优化为恢复就近2个塞门后解钩,减少了列车的离钩时间,便于救援车更早地重新投入载客服务,调整正线运营秩序,减少对客运服务的影响。

4 优化前后列车救援效率对比

结合上述客运专业流程和车辆设备操作层面提出的救援连挂优化建议,通过7次列车正线救援实战演练进行论证,对优化前后的救援流程和处置节点进行验证查标。对比优化前后列车救援应急处置时间,发现优化后的救援连挂方案较优化前节约了3 min左右的应急处置时间,且救援完成后救援车重新投入运营较优化前提前了25 s左右。

5 结论

网络化运营模式下,列车救援效率的提升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列车救援效率前瞻性研究的同时,持续优化救援处置程序,加大对救援事件的分析总结,最大限度地减小故障对乘客服务的影响,提升地铁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宇辉.城轨列车故障救援组织与优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09):31-35.

[2]马波.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故障救援组织优化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14(04):76-80.

[3]郑晓民.地铁高密度行车时救援组织优化[J].都市快轨交通,2016(04):67-70.

猜你喜欢

应急处置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液化石油气槽车事故应急处置风险防范
基于FCR的城市地下供水管网应急处置系统设计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台风天气配网架空线路防风加固技术和应急处置工作
我国政府应对巨灾风险的应急处置现状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