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反转新闻现象研究
2020-09-10向超
摘 要: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移动网络费用全面降低,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新媒体不断崛起,我国正式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新的新闻现象,反转新闻在软件与硬件的支撑下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因此,笔者将2013—2019年间每年评出的十大反转新闻进行整理和分类,试图分析反转新闻现象,希望对今后学者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反转新闻;分类;效应;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73-02
一、研究背景
从“上海女逃离江苏老家”到“乐清男孩丢失案”,再到“周口男婴丢失案”,近年来反转新闻频发,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浪费了社会的公共资源,打击了公众的社会公共议题参与度。因此,笔者将2013—2019年间每年评出的十大反转新闻进行整理,对反转新闻的现象进行分类,希望对今后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二、反转新闻分类
(一)反转新闻发展态势分类
从反转态势来看,反转新闻可以分为4个阶段:首发阶段、反转阶段、发酵阶段、平息阶段。陆雪莉在《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中将反转新闻定义为:新闻报道从真到假再到真,或由从假再到真的传播过程,舆论表征也经历了由矛头指向一方转向另一方的变化态势。[1]强调反转新闻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新闻状态和舆论状态。受新闻性质的影响,新闻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反转新闻由于信息的扑朔迷离,更加强调新闻生产的周期性。新闻周期性的拉长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将反转新闻的发展态势作出分类,有利于媒体和政府做好应对机制,及时将反转新闻的社会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避免谣言的产生给新闻当事人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次生影响。
(二)反转新闻话题分类
1.社会矛盾型话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调整、政治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不同价值观和意见激烈交锋,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碰撞激化,而且这种矛盾、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2]社会矛盾主要指由于阶级对立、社会公平失衡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存在时间较久,如官民矛盾、家校矛盾、医患矛盾等。
2.刻板印象型话题。张晴晴在《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中指出:刻板印象会使记者在对新闻事实的认知中忽视个体的差异,造成先入为主,导致知觉上产生错误,妨碍对客观事物或事实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3]受固有认知基模的影响,传播者在新闻的生成过程中渗入个人主观想法,使得新闻报道标签化、刻板化,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造成新闻频频反转。为了抢占新闻市场,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媒体选择铤而走险,而“刻板印象”符合受众的固有认知基模,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流量经济。典型的刻板印象话题,如老人碰瓷、快递小哥的弱势群体形象、女司机、孔雀女、凤凰男等。
3.情感型话题。笔者将情感型话题分为两类:一类为情感痛点型话题,涉及社会中力量薄弱的群体,如儿童、女性、老人、宠物等,这一话题的特点在于触及公众心里最薄弱的地方,一经报道往往会激发公众的极端情绪。另一类为情感温暖型话题,以宣传好人好事为主,最典型的为“最美系列”,在反转新闻中往往以人物形象的颠覆达到反转效果,如“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该事件最初的报道将男子塑造成不离不弃的“痴男”形象,随后事件反转,男子从“痴男”形象反转为“家暴男”。
(三)反转新闻平息分类
1.官方介入型反转。官方介入型反转指事件发生后警方或有关部门成立调查小组介入调查,核实事情真相。例如,2019年3月12日爆发的成都七中食堂事件,事件爆发后的第3天,成都市温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检测结果通报,3月17日举行“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问题,联合调查组新闻发布会”,就公众关注的问题作出说明。在家长与学校没有办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具有公平性与权威性的官方介入有效地阻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官方介入是反转新闻真相揭露的主要原因,由于官方的公信力较高,在公权力的施压下,官方的介入往往能快速促成事件平息。
2.媒体核实型反转。传统媒体拥有丰富的新闻来源、专业的记者团队、成熟的运作机制,自媒体则拥有“自澄清”机制。一旦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新闻爆发时,媒体都会争相采访当事人、核实情况,促成扑朔迷离的反转新闻真相大白。
3.公众参与型反转。与以往“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不同,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基于“强关系”的传播模式使得舆论热潮更易形成。例如,在微信中,用户之间的交流基于一种强关系人際网络,微信本身具备“熟人社会”的特征。好友间的信息分享与转发更容易被相信,从而形成舆论。这种“强关系”的传播虽然为谣言的扩散提供了温床,但也为事实真相的揭露提供了传播渠道。
三、反转新闻的效应
(一)正面效应
目前,学术界对于反转新闻的效应研究大多都只提出了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对于反转新闻的正面效应研究极少。笔者认为反转新闻拥有两个方面的正面效应:第一,揭示社会矛盾;第二,重塑传统媒体地位。首先,网络舆情是社会焦虑的表达和宣泄。“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其他叙事方式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4]反转新闻揭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让这些矛盾得到全民的讨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民意的反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转新闻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反转新闻重塑传统媒体地位。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的出现不断挑战着传统媒体的地位,随着专业媒体人的出走,传统媒体消亡的言论越来越多,但自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导致失实新闻、假新闻频发,公众急需一个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出现,传统媒体在其中便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主流媒体拥有资深的记者团队、广泛的资源、成熟的管理机制,这些优势是在长期积累下形成的,这是自媒体无法超越的优势,对新闻真相的揭示重塑了传统媒体的地位。
(二)负面效应
对反转新闻负面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是损害媒体公信力,其次是削弱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最后是对当事人造成再次伤害。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体的相互关系中,媒体通过满足公众的期待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5]反转新闻的频繁发生,使公众对媒体的期待一次次落空,媒体公信力逐渐降低。媒体公信力的降低也为谣言和阴谋论的扩散提供了温床,使得新闻真相扑朔迷离,公众的新闻参与热情一次次被泼冷水,降低了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度。最后是将新闻当事人推到舆论的风口,网友对新闻当事人实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加剧社会信任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四、结语
2013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发放4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也是在这一年,新华网率先对当年的十大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从2013年起反转新闻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复杂的新闻新现象,反转新闻的产生是由技术、环境、公众和媒体4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因此笔者将2013—2019年期间每年评出的十大反转新闻进行整理,对反转新闻的现象进行分类,希望对今后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雪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
[2] 蔡雯,杜华敏.从一次“新闻反转”看新闻业的“危”与“机”——以“瑞典警察殴打中国人”事件为例[J].新闻记者,2018(11):34-41.
[3] 张晴晴.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6(4):6-8.
[4] 陈力丹.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
[5] 韩克鑫.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冲击[J].青年记者,2016(12):27.
作者简介:向超(199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媒与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