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党报编辑如何练就一双慧眼
2020-09-10张容
摘 要: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是人民群众了解世界的“眼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实际行动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党报编輯,个人“四力”是看家本领,锻炼媒体“四力”是内在要求。本文结合笔者30多年的编辑工作实际,就全媒体时代下党报编辑如何增强眼力、练就一双慧眼简单地分享一些心得。
关键词:党报;编辑;慧眼;“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14-02
吕叔湘在《谈谈编辑工作》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当编辑的可以眼高手低……虽然我写不出来,你的稿子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眼高手低。眼也高,手也高,当然更好,但是手低不太要紧,眼高可是必须的。要能看出问题。”[1]实际上,要达到吕叔湘口中的“眼高手低”不易,达到“眼也高,手也高”更不易。在他看来,编辑的眼力至关重要。现实确实如此。如何增强党报编辑的眼力,对抓好选题、选好角度、突显新闻价值、编出新意、提升办报质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对眼力的认识
眼力,顾名思义,就是要努力看清事件真相和本质。[2]实质而言,这是一种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一种能力。从笔者从业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3点:
(一)慧眼识珠的本领
当今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无时不在生产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其传播力不可小觑,需要仔细分辨、甄别并加以取舍。如果编辑缺乏拨云见日、去伪存真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迷魂阵”,甚至被虚假新闻“绑架”,直接影响报刊的质量和公信力。
(二)高瞻远瞩的意识
一名优秀的编辑,眼界要有宽度、思想要有高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心明眼亮,始终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自觉运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导向,把镜头和笔触聚焦基层、对准群众,真正落实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同时还要登高望远,当好时代发展的“瞭望者”,对改革发展和社会变迁要有一定的超前判断力,并渗透于改稿、审稿的全过程。
(三)审美尚美的素养
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至理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党报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呈现给读者在视觉上乐于接收、感知和传播的新闻产品。如果读者每天收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报刊、乏善可陈的内容,自然会失去读下去的热情,编辑的工作就是失败的,报刊也难逃被受众抛弃的命运。
二、当前地方党报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笔者的走访调查和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情况看,传统媒体的编辑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培训进修等方面与新媒体编辑存在明显的差距。以笔者曾经供职的单位(区县媒体融合之前)为例,编辑平均年龄为52.2岁,老龄化问题突出。不仅“视力”每况愈下,“眼力”也有所欠缺。即便少数区县的编辑队伍较年轻,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媒体融合形势呼唤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敏锐度不够高——好选题“看不见”
地方党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和阵地,是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窗口,也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然而,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缺乏选题策划、集纳、深度加工的敏锐性,按部就班、就事论事,如同流水作业,坐等原料便“下锅”,简单炮制就“上菜”,没能充分发挥“厨师”的作用;机械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宣传任务,追求“短平快”,止步于事实的表象;将版面条块分割给党政部门,有时甚至沦为个别部门的“行业报”,没有在基层和群众中挖掘新闻、洞察社会,呈现出来的报道缺少温情和“露珠”。
(二)鉴别力不够强——新闻点“看不准”
记者或通讯员因水平、风格不同,采写的稿件也会不一样,稿件的成败得失最终掌握在编辑手中。如果“新闻眼”不够亮,不善于从平凡的小人物中发现伟大,不善于在普通的稿件中提炼有价值的新闻,不能有效抓住稿件的焦点和亮点,往往就会导致一篇好新闻“胎死腹中”、永久埋没。稿件没有新闻点,就等于报刊缺失了“卖点”和看头,难以避免新闻出现同质化现象。
(三)内容和版式缺乏创新——作品“不耐看”
地方党报普遍过于严肃,有的栏目设置、文字表达、标题制作、图片运用、版面设计、色调搭配等相对固化,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均缺乏创新、不够灵活、不具美感,导致党报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不强,通常给读者留下呆板生硬的印象。尤其是身处大数据时代,面对更多网络信息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编辑未及时转变“角色”。如何推出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留住更多的受众,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三、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心明眼亮的党报编辑?
(一)提升编辑综合素质
“新闻编辑=剪刀+糨糊”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具备全面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党报媒体编辑要成为高素质人才、专业型人才,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全面提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拓宽国际化视野。第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述的重要新闻观念,如“48字”职责使命、新闻观、融合、时度效、话语体系、政治家办报等内容,加强学习消化吸收,坚持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巩固党报主流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第二,要提升媒体素养。顺应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规律,主动学习、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科技手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新业务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浓厚的热情,随时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刊发内容、采编形式、资源整合、业务开拓方面提升把控能力。第三,要树立工匠精神。编辑人员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舍得下“绣花”功夫,精准策划选题,精心打磨稿件,精致设计版面,才能打造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气质的新型高质量党报。《合川日报》编辑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获取了合川东北边陲有所“微小学”仅有1名乡村教师和4名留守儿童的线索,随后组织记者深入采访,推出了《坚守三十年 为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新闻特写,并配发多张生动的图片。该篇报道真实再现了一名乡村教师为了山里娃有学上坚守岗位的感人故事,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该篇报道获得了第五届重庆市区县报新闻奖一等奖,而报道缘起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实质上也与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二)健全选题策划机制
一个优秀的编辑能够成就一篇篇上乘的报道,但一份高品质的报纸不能依赖于编辑个人的眼力。事实上,再好的编辑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建立自下而上的选题策划机制是必要而迫切的。在部门内部,编辑应和记者提前探讨近期选题计划,将有价值的线索遴选出来,同时可以促进记者扩大视野、搜集素材,为提升稿件采写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部门之间,编辑应相互沟通、信息共享,避免选题“打架”或遗漏,同时也能提升选题的命中率,增强报纸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在编委会层面,逐一检视所有选题,集体开展头脑风暴,在平淡处挖掘不平凡,讲好“新闻故事”。借助完善的选题策划机制,使好的选题脱颖而出,并整合人力资源,安排业务骨干落地采写。近年来,《合川日报》所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亮点专栏,都是在编委会上碰撞出来的,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编辑的新闻策划水平也明显提升。
(三)提高审校把关能力
编辑的审稿、改稿水平直接关系报刊的质量。一篇稿子是否入得受众的“法眼”,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第一,价值标准。一方面是新闻中所传达的政治观点是否符合当前党委、政府宣扬的政治观点,因为在不同时期,党委、政府主导的观点、政策可能是不一样的,在同一时期,中央、地方和基层实际也会存在不尽一致的地方。党报编辑必须“眼尖”,在政治观点上紧贴党委最新、最权威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是文章的质量,党报不仅是传播党的思想的工具,也是其他报业的榜样,是其他媒介传播思想的来源。第二,可读标准。刊发的文稿必须是准确的、鲜明的、生动的事实或观点,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逻辑,同时要文字精练、语句朴实。在全媒体时代,要适于受众阅读和传播,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知识性,不仅能引起大众的阅读欲望,还能让大众受益。[3]因此,党报编辑首先要加强政治把关,正确判断文稿中是否存在政治导向、政策导向及涉及民族、宗教、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存在涉密、泄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出版的内容。其次,要学会充分挖掘文稿中的新闻价值,突出精华与重点,力求使文稿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提升报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增强守正创新意识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沉着应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勇于创新变革,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4]我们要科学把握好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首先,守正是前提。党报的办报宗旨、功能定位不能忘,党报人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不能丢。其次,创新是必然。编辑要善于自我革新,认真贯彻转作风、转学风、转文风的精神,植入新媒体的理念,综合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倡导短、实、新文风,使稿件在传达党委、政府声音的同时,让读者读懂、易于接受。同时,在形式上也要创新。如《合川日报》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具体行动的相关报道中,将鲜活的现场新闻放在头版显著位置,每期至少刊发一张视觉效果好、新闻性强的新闻图片,每版配发一篇短小精悍的言论,每周策划一个重点报道,每月刊发一个深度报道的专版,增强了报刊的可读性。同时,融入互联网思维,用心策划图表、版式、色彩,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四、结语
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在于发现。素质高、有眼力,就能够洞穿纸背,好稿尽现;眼力差,就会鱼目混珠,最终降低报刊的质量。编辑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勤于钻研,练就一双慧眼,有策略、有效率地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地提升办报水平。
参考文献:
[1] 严学军.编辑能力刍议[J].出版科学,2017,25(02):47-51.
[2] 郭树勋.党报记者如何增強“四力”[J].传播力研究,2019,3(15):90+98.
[3] 木尼热·托呼提.论党报编辑工作如何强化把关能力[J].传媒论坛,2018,1(10):68-69.
[4] 季为民,叶俊.论习近平新闻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4):5-16+126.
作者简介:张容(1963—),女,重庆合川人,专科,合川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