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0-09-10吴君
吴君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制造业转型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途径和力量。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师资混编项目化课程改革和工作室教学改革,为设计驱动创新、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养高质量设计技能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
自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教系统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一、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先天优势
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不但是制造业创新體系建设的有力推手,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力量。设计驱动创新作为第三种创新模式,成为企业成功的战略,越来越多的“设计驱动型品牌(BDD)”取得成功。
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交叉型跨学科的专业,本身具有创新创业的先天优势和特点。首先,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可以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概率,将工业设计专业知识高效融入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多学科知识,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多途径探索创新创业渠道提供可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路径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需要有目的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整合相融,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培养目标明确,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顶层架构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知识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系统化融入专业课程,使课程体系彰显创新创业内涵和专业特色。
(三)整合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的设计专业群校内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根据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借助其他优势专业,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学实践平台。
(四)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多元化教学团队
学校层面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教师下企业工程实践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创业,申报创业导师。专业层面要加强校内外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或设计创业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实现师资队伍优势互补。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工业设计类专业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师资混编项目化课程改革和工作室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业设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①专业平台课程群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双融合
根据专业群岗位群的共性素质能力要求构建专业平台课程群。专业群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设置《设计概论》《造型基础》等设计平台课程群,分专业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能力。
②综合项目课程群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常见的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大多将专业技能课程单独设置,再配以不同类型的综合设计课,一般每门课的课时为48到80不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优点是方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技能或知识点,缺点是课程之间衔接较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较短的课时也不利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嵌入。从教师的角度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全面地锻炼教师的全流程设计能力,较难实现教学成果转化。
笔者所在专业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综合课进行解构整合,将Rhino产品建模、Keyshot产品渲染等技能课程融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活用品设计》等综合项目课,每门课课时量增加到100以上。整合后的综合项目课程实施校企师资混编项目化教学。聘请企业设计师和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共享教学资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设计比赛项目,以项目为导向、模拟工作情景,实施校企教师团队授课和学生协作学习,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完成度为教学目标。课程组根据产品创新设计真实工作流程,整合教学模块和环节,将设计思维与创新方法、产品设计表现等职业技能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类方法推进产品设计创新,完成从设计调研到方案展示答辩的全流程实践训练。
改革后的综合项目课大幅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作业在教师指导下成功申报各类专利,有的被企业买断概念。
③教学实践与职业拓展相结合——工作室实战课程群
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实施工作室教学改革,整合资源设立了四类工作室,以企业真实项目实战、设计比赛或者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为教学内容。第一类为专业教学工作室,采取项目化教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通过课程置换获得相应学分;第二类为专业拓展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利于课余时间进行工作室教学学习,学生可获得选修学分;第三类为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工作室负责人,为师生传授非遗技艺,同时参与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学生可获得选修学分;第四类为校企合作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研发、技术攻关等全方位合作,学生可获得选修学分。
工作室与企业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导师团队自定年度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项目为导向、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项目推进中较好地掌握了设计市场分析、设计表达、方案打样到最终落地实施、投放市场的全流程工作经验。模拟设计公司运作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也激發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部分教师和毕业生成功创业。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建教学实践创新平台
从学生感知角度出发研究仿真环境下校内可共享的实验平台及工业设计类专业实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商科、工科产业学院平台,积极推进专业融合人才培养。依托海澜产业学院,开展《优选产品中的设计智慧》《优选生活中的色彩设计》等跨专业课程;依托北京精雕产业学院,与智能工程学院师生共同加入智创工作室,完成江苏省工业设计大赛、江苏省紫金奖、毕业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
专业从学生实践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与志邦厨柜等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校内讲课、校外调研、工地跟单等理实一体化方式,完成《家具设计》课程等项目化教学。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专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在传统教学中结合工作室教学的办学模式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
此外,为了提升专任教师创新创业素养,专业分批次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部分教师获评学校创业导师,并参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跨专业的课程组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培训下,对学生有效开展创业启蒙教育。同时教师将该课程中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引入了综合项目课的学生作业中,成功地孵化了一批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二等奖、银奖等成绩,指导学生获评江苏省财政资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四、结语
国家层面为高校各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任务措施。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只有不断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才能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培养出符合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新常态下驱动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的工业设计路径研究[J].设计.2019.11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3]罗伯托·维甘提. 第三种创新:设计驱动式创新如何缔造新的竞争法则[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童慧明.下一个风口:设计驱动型品牌[N]. 城市·生活.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