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
2020-09-10广豪
广豪
苏州人都是老中医,相信自己的两根手指头。从前老单位有新来的同事,尤其是换了新领导,大家背后交头接耳,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都说要观察观察,搭搭脉。
搭脉,是中医的名词,两只指头一伸,就知晓你身体里的阴阳。而这里的搭脉,也有郎中的味道,要搭领导的性格和斤两。搭出“毕烈火煎”,这样的领导多为表现型人格,乓台拍凳的,出头露面的事体不能抢了他风头;搭出“牵丝攀藤”,这样的领导多为思考型人格,腻活腻珠,有时候要帮助他临门一脚。这些脉象还是表面上的性格,高手能大致搭出对方对事对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搭好脉,研究透心理,就晓得调理。所以,一句搭搭脉,是听对方的阴阳动静,靠的是深入生活的觉知力。而不善于搭脉,听不懂别人,就仅仅是自己在活着,身在感知世界而不自觉,天天红尘里打滚,却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木知木觉,了无活气。
中医,拈二字诀,靠两只指头行走江湖,這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历练。而老中医,躲在深巷里悬壶济世,照样有人不远万里而来。苏州人讲这种资历,也有专有名词的,叫吃透。
什么是真本事,就是把这个行当吃穿了,吃穿就是吃透。
做生意的讲吃透格门生意,打拳的讲吃透一套拳脚,写碑练帖的讲的更形象,从墨迹中看节奏,从笔法里见刀法,吃得透里透,是门真功夫。
如何吃透?我看吃透也像中医搭脉,亦像内家功夫,不好的功夫就是当代书法家写文字,紧张,焦虑,手脚乱动;好的功夫是水果店门口的小刀手削甘蔗,轻松自然,节节贯穿。
仔细想一想,吃透,说的是本和末的关系啊。每年碧螺春的茶叶罐里,吃到最后,都有不少茶叶末子。泡在杯子里,旗旗枪枪都沉下去了,末子老是浮在水面上,搞得你一嘴毛。自己吃还好,最多呸呸呸吐掉。如果不小心有客人在面前,还要假装文质彬彬,真是难受极了。所以,吃茶,一定要务本,本立而茶道生。
同样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明清苏州能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苏州人能吃透,能吃透本,末就能出新。明式家具,不是因为木材很矜贵,所以要这么精简。重要的是高手吃透了人体曲线,家具就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形式和搭配了,简简单单,随曲而伸。不管高矮胖瘦,人人坐上去一拍抿缝,所以成就了著名的苏作家具。所以一旦你能够吃透真谛,你就能够出新,随势而变。如果你吃不透文化,你就只能够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样子,老规矩,什么都不能变。说起来是原汁原味,但很可能只是学到了皮毛。
古人讲,其本已立,其道一日千里。这里的道为本,德为末。就像一个个知识点,再多也是无用,要形成体系,有了体系也还无用,要能贯通,才能有价值。古书里,这样的道理讲得精彩,但费理解力。现代人有句名言,讲要尽力打进去,打进去以后再尽力打出来。就能有自己的东西,有新意了。但是打到根本上,直接就打出去了啊,一日千里,何必又要打出来呢。古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吃,是一种消化吸收,吸收到最后,已经对根本的道理,吹弹可破,触手可及,此时别功亏一篑,返身打出去。而要鼓足勇气,吹破这一层窗户纸,就能大放光明了。否则尽管茶叶末子吃得一嘴巴,反而别人要笑,吃仔灯草灰,放个轻巧屁。
所以能够吃透就能够变化,问题是现在的社会大部分人都没有吃透,叫做洒洒花露水,所以我的建议,如果你要学习传统文化,那请你至少还要传承老样子,不要做大的改动,一动就错。尽量把自己在传统的茶汤里养着,等到吃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