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剧服饰研究现状
2020-09-10曾维葳
摘要: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的地方戏之一,它融合了巴蜀民间文化艺术,戏剧唱腔和舞台表现具有浓郁的地方美学特色,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份宝贵财富。川剧人物角色造型非常讲究,服饰有“宁可穿破,不可穿错”的理论。在科技日益发展,新媒体影视冲击下,川剧曾一度陷入低谷,1982年,四川省政府提出对传统川剧艺术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时至今日,川剧艺术的研究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第一,川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最早一本较全面介绍川剧的书籍是1947年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阎金锷所著的《川剧绪论》,可以说川剧研究工作是在建国后才开始起步的。[1]第二,研究类型有限,目前川剧研究多为声腔艺术、剧目特色、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人物角色服饰造型分析较少。服饰是角色的载体,也是川剧文化的重要体现,川剧服饰的研究可以完善川剧文化研究的体系,也可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川剧服饰理论来指导现代川剧的角色造型设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川剧服饰 ;研究现状;
川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川杂剧,川戏《刘薛责买》就是当时的比较典型的川戏,宋代笔记作家庄季裕的《鸡肋编》卷上记载了四川在春天文娱活动有“戏场”“歌场”,宋代进士田况的《儒林公议》中也有类似记载。到明清时期文献就更广泛和具体,如明代著名诗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明确提出“川调”,清《蜀伶杂志》中记载了川剧高腔艺术发展,而周询在《芙蓉话旧录》表示川戏在清已经形成固定场次上演。由此可见,川剧是从川杂剧开始演变,形成于清代“湖广填川”康雍时期,历史中关于“川戏”有诸多文献和考古可查,但这些文獻中关于川剧服饰记录却少有,只能从部分考古石刻砖,石佣,壁画或绘画等推测川剧角色服饰,例如:成都出土汉代宴乐长袖舞画像汉砖(图一)和乐舞百戏画像汉砖(图二)中看到“水袖”,又如四川广元出土宋代戏曲石刻中可以看石刻人物首服与 川剧头盔“相纱”形态相似。
二十世纪以来,川剧研究工作中川剧服饰的专项研究寥寥可数,并未发现全面而系统地探讨川剧服饰的论著,关于川剧理论发展的著作有邓运佳在《川剧艺术概论》中详细介绍了川剧的源流、声腔、剧本、角色行当、音乐等,《川剧史话》讲述了川剧艺术及其变迁,声腔音乐、行当特征、作家作品、著名演员等,而介绍川剧音乐的有《川剧音乐概述》,《川剧剧目辞典》详细罗列了川剧剧目,《川剧词典》则系统的归纳了川剧发展历史,舞台美术,角色行当,唱腔等等,但是以上提及的著作中皆没有关于剧目角色服饰分析。目前专著较多将川剧服饰记载在“川剧舞台美术”这一部分,做概括性陈述,例如《川剧舞台美术》、《川剧表现手法通览》等著作,都是把川剧服饰在川剧“舞台美术”的部分概括性阐述,没有详细分析剧目服饰。川剧艺术家的著述或自传也大多很少有关角色行头的叙述。《漫谈川剧白蛇传》中有吴泽地先生关于他对川剧《白蛇传》剧本发展的详细研究和资料说明,但仅仅只是剧本的研究。《李致与川剧》是李致先生通过记录大量川剧会议及重要事迹开幕词,反映出当时川剧发展现状,另孟蔚红编著的《情探川剧经典剧目访谈记》是对艺术家访谈所作采访的记录,具有参考意义。除此之外,四川省地方编写的省志和文化志,或地区编写的戏曲志等资料也有川剧相关发展的史料记载,如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和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记载川剧及戏班的发展史,其中《泸县戏曲志》详细记载蜀中第一个川剧班“老三庆会”的开始,也有脸谱和舞台布置和灯光等相关资料,但关于川剧服饰的专著十分稀少。
除此之外,近五年出现了一些关于川剧服饰的学位论文,比如出现重庆大学的邓良玉硕士论文《川剧丑角造型的衍变》分析了川剧丑角造型设计,张媛媛在《川剧中旦角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中研究川剧旦角服装,化妆,发式,舞台和功法,四川师范大学的何文静在《川剧包公戏研究》研究了川剧“包公”角色,包括历史剧本,舞台呈现等。期刊论文有叶莉和左波在《川剧人物服装配饰之我见》中介绍川剧人物角色服装造型研究心得。
对比川剧服饰研究的稀缺,其他地方戏曲服饰研究相对丰富,参考京剧,昆曲等地方戏曲服饰研究,为川剧服饰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如:京剧服饰研究有谭元杰编写《中国京剧服装图谱》,该专著详细绘制了京剧服装种类,赵少华主编的《中国京剧服饰》按照袍,铠甲,短衣,靴鞋等从服装分类介绍了京剧服装,此外还有王佩林也详细介绍京剧包括服饰在内种类,刘月美编写专著《中国昆曲衣箱》把昆曲衣箱内容从文字、图片上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另一本《中国昆曲装扮艺术》则根据不同剧目分析了角色服装造型。
综上所述,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川剧服饰理论与系统框架,研究川剧服饰的内容不够丰富,研究角度也过于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川剧服饰发展对思考:一是多角度研究,包括美学,服装工程,历史考古,设计学等不同方向的研究从多角度梳理川剧服饰服装结构,工艺特点,设计美学,色彩搭配,面料,装饰,文化,地域审美等等,二是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研究方法,比如典型代表京剧昆曲等,运用文献分析法,实物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不同手段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建华. 四川戏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06
作者简介:
曾维葳(1991.0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 服装艺术与工程 研究方向:是服装造型与应用。北京服装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