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居民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的关联性研究

2020-09-10汪丽娜王晓艳姜红杨晨何一锴张玮马茂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膳食影响因素高血压

汪丽娜 王晓艳 姜红 杨晨 何一锴 张玮 马茂

摘 要:目的:研究西安市居民膳食磷摄入状况及其与高血压罹患的相关关系,为制定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调查西安市某社区18岁以上在该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共1 474人,采用健康危险因素问卷和膳食频率调查表获取个人基本信息、膳食磷摄入及高血压患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膳食磷摄入和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结果:西安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其中男性为30.9%、女性为22.7%。调查对象膳食总能量和磷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60.1±866.0)kcal/d和(1 404.1±646.2)mg/d。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BMI)和饮酒均会影响高血压患病和膳食磷日均摄入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混杂因素及膳食因素后,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风险正相关,磷摄入最高分位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最低摄入组的1.86(95%CI:1.01~3.46)倍。结论:西安市成人膳食磷摄入量与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增加相关,适量降低膳食磷摄入量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膳食;磷;高血压;影响因素

随着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因素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被不断证实,调整和完善膳食结构对高血压防控尤为重要[1-2]。既往研究表明,高磷饮食与血压呈负相关[3-4];然而,前瞻性研究发现,磷摄入量的增加与血压相关的不良健康结局有关,高磷摄入者的高血压罹患风险更高[5],饮食磷负荷可誘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6]。目前膳食磷摄入与血压及健康结局的关系存在矛盾性,膳食磷与高血压关系的结论不一,且国内关于二者的研究数据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市常住居民为对象,结合地区膳食特点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和膳食频率调查,旨在探究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的相关关系,为制定高血压防治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年1月在西安市某社区招募18岁及以上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无特殊饮食习惯、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精神系统疾病;(3)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近半年未服用营养补充剂。该研究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资料调查 统一编制健康危险因素调查问卷,统一专业化培训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法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退休前职业;生活方式:是否吸烟、饮酒及参加体育锻炼等;疾病史:是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严格规定调查问卷各项内容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定义研究变量。其中,“吸烟”定义为累计抽烟数不少于5包、“饮酒”定义为每周饮酒连续6个月以上。

1.2.2 膳食磷摄入评估调查 膳食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该调查表结合了西安市居民的饮食习惯,涉及粮谷类、蔬菜类及其制品(淡色蔬菜类、深色蔬菜类、根茎类及酱菜类)、豆制品类、菌藻及坚果类、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家畜类、家禽类、蛋类、水产鱼贝类、虾蟹等其他海产)、饮料类(奶制品及含糖饮料)、调味品及辅食等10大类89种食物条目。调查员统一调查程序,借助标准化食物图谱和食物定量模型或容器,采用现场访谈的方式,帮助每位被调查者回顾过去一年内各种食物的摄入频率(次/周或月或年)和数量(两/次),每位需20~30 min。食物日均摄入量(g/d)按“食物摄入量=摄入频率×每次摄入量÷周期所含天数”计算;根据2009年《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每种食物的营养素含量,计算平均每人日膳食磷的摄入量(mg/d)。

1.2.3 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史,且目前正服用降压药,使血压低于上述标准者[7]。

1.2.4 体格检查 身高和体重均使用统一的身高仪和体重称,测量3次取平均值。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g/m2)=体重(kg)/身高2(m2),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8]分组为: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0为“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由医学营养专业人员组成,均进行统一严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问卷的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调查操作流程和设备统一使用规范。调查员现场一对一发放问卷,借助标准化食物图谱和定量食物容器(碗、盘、杯和勺等)插图,帮助研究对象准确判断食物摄入量,问卷及时收回并现场核验,若有逻辑错误或缺项漏项情况现场更正,调查员对所有个人信息保密。妥善保管纸质问卷,及时复查,合格问卷实行双重录入,并由质控员随机抽取10%问卷进行复核。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经双录入和逻辑核查后,使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BMI、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史在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的分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膳食磷、钾、钠摄入量分为低分位数组(Q1)、中分位数组(Q2)和高分位数组(Q3),χ2检验探究膳食磷摄入的影响因素。以膳食磷Q1组为参照,是否患高血压为因变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Q3组高血压患病相对危险性的大小,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1 474人,其中男性787人(53.4%)、女性687人(46.6%)。被调查者的年龄为18~94岁,平均年龄(58.2±10.9)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56.9%),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3 999元者占45.9%,半数调查对象(50.3%)的BMI在正常范围(表1)。共检出高血压患者399人,患病率为27.1%,男性患病率(30.9%)高于女性(22.7%)(χ2=12.400,P<0.001)(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BMI、吸烟和饮酒对高血压患病有影响(P<0.05);高血压患者患有血脂异常(20.8%)和糖尿病(37.3%)的比例较非高血压者高(P<0.001)。

2.2 膳食磷摄入量影响因素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调查对象膳食总能量和磷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60.1±866.0)kcal/d和(1 404.1±646.2)mg/d。根据膳食磷日均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Q1、Q2和Q3组膳食磷每日平均摄入量分别为(770.3±220.5)mg/d、(1 300.5±154.7)mg/d和(2 142.1±473.0)mg/d。不同年龄、吸烟和糖尿病史在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性别、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BMI、饮酒和高血压与膳食磷摄入量相关(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Q3组与高血压关联的粗OR值为1.35(95% CI:1.42~2.89),即未调整其他危险因子的混杂效应时,高膳食磷摄入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低摄入者的1.35倍。

2.3 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综合单因素分析中影响高血压患病和膳食磷摄入量的暴露因素,将二者的共同相关因素(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BMI和饮酒)和膳食钠、钾作为校正因素,以是否患有高血压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膳食磷摄入Q3组OR值为1.42(95% CI:1.06~1.92)(表3),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风险正相关,高膳食磷摄入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低摄入者的1.42倍。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膳食磷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此外,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BMI均与高血压罹患密切相关,提示超重及肥胖者和低学历人群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适量降低膳食磷摄入量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表明,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学因素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9]。高血压患病率的性别分布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本研究中,西安市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和性别分布与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成人27.9%,男24.5%、女21.9%)相似;2012年合肥市(男39.1%、女32.5%)[10]和2014年江西省(男30.1%、女28.2%)[11]的调查均表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013年河南省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男19.7%、女23.1%)[12]则显示相反的结论。本研究发现,西安市成人居民高血压罹患风险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下降,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13-14]。福建省沿海地区18~44岁常住城镇青年居民的调查表明,高中及以上文化可使高血压风险降低35%(95%CI:0.47~0.91)[15];张晴晴等[16]通过对长春市城镇和农村居民调查指出,低文化程度是农村居民患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提示高血压防治应结合城乡不同的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肥胖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Kuwabara等[17]一项针对104 781名成年居民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日本和美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于BMI超出27、23 kg/m2时显著增加。中国东北地区关于BMI和高血压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指出,以18.5~24.0 kg/m2为参照,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2.50(95%CI:1.91~2.20)和4.26(95%CI:3.88~4.67)[18],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强调超重及肥胖者是慢性病防治的重點人群,加强体质量监测在高血压防控中不容忽视。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高收入家庭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这与以往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不一致[19],可能与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不均衡饮食的选择和肥胖人口占比增大有关。因此,也不能忽视高血压在发展中国家高收入人群中蔓延的现况。

目前对于膳食磷摄入量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摄入过量磷可使血清磷水平升高,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之增大。MrOS队列通过对1 325名65岁以上男性居民平均9.3年追踪结果的初步分析显示,与低水平血清磷(<3.0 mg/dL)相比,血清磷水平高的人(≥3.6 mg/dL)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高(OR:1.80,95%CI:1.09~2.95)[20]。本研究调整膳食和非膳食因素后,高磷摄入者的高血压罹患风险是低磷组的1.86倍,与Dominguez等[20]、Dhingra等[21]的研究结论相符,提示指导健康的饮食方式,适量限制磷摄入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膳食磷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紧密。INTERMAP流行病学研究以4 680名日本、中国、英国、美国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磷饮食与血压负相关,磷摄入量每增加232 mg/1 000 kcal,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1.1~2.3、0.6~1.5 mm Hg[3],与Ioanna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最近McClure等[22]的荟萃分析提出,总膳食磷摄入量与成人血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有待开展更多关于高磷摄入与血压及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一项对ARIC和MESA研究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尽管高磷摄入使基线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2.0、0.6 mm Hg,调整非膳食因素后,高血压风险降低20%(95%CI:0.80~1.00),但调整膳食因素后,这种相关性显著减弱(危险比:1.01,95%CI:0.82~1.63),且只有乳制品中的磷与降低血压和高血压风险有关[23],该结论被另一项研究支持,非乳制品的高磷摄入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有关[24],已有文献报道,高血清PTH浓度可增加高血压风险[25]。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食物来源和乳制品摄入量、钙、镁等营养素交互作用可能是导致磷与高血压结论不一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生物学机制来解释饮食中的磷是如何影响高血压。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磷负荷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有关[26-27],并可导致循环中的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28],而这种化学物质的降低与较高的血压水平相关[29]。上述生物学效应可能解释了高磷饮食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本研究对包括膳食纳和钾在内的潜在混杂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收集和质量控制,但由于磷可能和食物种类、与血压相关的其他营养物质高度相关,且低磷或高磷个体在生活方式等其他高血压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排除残留混淆的可能性,本研究结果可能高估了磷与高血压罹患的真实联系。与营养流行病学的其他研究设计一样,膳食摄入评估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该研究膳食磷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难以判定,研究结论仅可作为病因线索,为进一步探究二者关联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西安市成人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BMI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磷摄入量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膳食因素。因此,建议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考虑多种危险因素综合防控,针对超重及肥胖者和低学历人群开展体质量监测和定期筛查;在饮食中调整膳食磷摄入比例,建议通过少食肉类以降低磷摄入量,从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改善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Long-term and recent trends in hypertension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in 12 high-income countries:an analysis of 123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J].Lancet,2019,394(10199):639-651.

[2]Forouzanfar MH,Afshin A,Alexander LT,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1990—2015: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Lancet,2016,88(10053):1659-1724.

[3]Elliott P,et al.Dietary phosphorus and blood pressure:international study of macro-and micro-nutrients and blood pressure[J].Hypertension,2008,51(3):669-675.

[4]Tzoulaki I,et al.A nutrient-wide association study on blood pressure[J].Circulation,2012,126(21):2456-2464.

[5]Chang AR,et al.High dietary phosphorus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mortality:results from NHANES III[J].Am J Clin Nutr,2014,99(2):320-327.

[6]Nishi T,Shuto E,Ogawa M,et al.Excessive dietary phosphorus intake impair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young healthy men:a time-and dose-dependent study[J].J Med Invest,2015,62(3-4):167-172.

[7]《中國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2004(1):1-4.

[9]韩冰,等.河南省35~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193-196.

[10]陈娟,谢继安,叶逵,等.合肥市15岁及以上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4):366-369.

[11]胡丽华,黄晓,蔡华秀,等.江西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2):169-175.

[12]郭冰心,时松和,刘德臣,等.河南省4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6):875-887.

[13]孟卉桃,张小卫,白锋,等.甘肃省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6):426-429、434.

[14]Yang L,Yan J,Tang X,et 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control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southern China,2013[J].Plos One,2016,11(1):e0146181.

[15]陈诗颖,吴逸海,林少炜,等.福建省沿海地区城镇青年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1):1080-1083.

[16]张晴晴,徐子淇,孙俞莉,等.长春市18~7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城乡对比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5-9.

[17]Kuwabara M,et al.Different risk for hypertension,diabetes,dyslipidemia,and hyperuricemia according to level of body mass index in Japanese and American subjects[J].Nutrients,2018,10(8):e1011.

[18]Qu Y,Niu H,Li L,et al.Analysis of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hypertens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using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functions[J].Sci Rep,2019,9(1):18208.

[19]蘇健,向全永,吕淑荣,等.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7):696-700.

[20]Julie R Dominguez,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um and urine phosphorus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the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men(MrOS)study[J].Am J Kidney Dis,2013,61(4):1-18.

[21]Dhingra R,et al.Relation of serum phosphorus and calcium levels to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community[J].Arch Intern Med,2007,167(6):879-885.

[22]McClure ST,Rebholz CM,Medabalimi S,et al.Dietary phosphorus intake and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J].Am J Clin Nutr,2019,109(5):1264-1272.

[23]Alonso A,et al.Dietary phosphorus,blood pressure,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and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Hypertension,2010,55(3):776-784.

[24]Tonelli M,et al.Relation between serum phosphate leve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ate in people with corona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5,112(17):2627-2633.

[25]Snijder MB,Lips P,Seidell JC,et al.Vitamin D status and parathyroid hormone levels in relation to blood pressur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older men and women[J].J Intern Med,2007,261(6):558-565.

[26]Shuto E,et al.Dietary phosphorus acutely impairs endothelial function[J].J Am Soc Nephrol,2009,20(7):1504-1512.

[27]Perticone M,et al.Serum phosphorus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6,26(8):683-688.

[28]Portale AA,Halloran BP,Murphy MM,et al.Oral intake of phosphorus can determine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 by determining its production rate in humans[J].J Clin Invest,1986,77(1):7-12.

[29]Scragg R,Sowers M,Bell C.Serum 25-hydroxyvitamin D,ethnicity,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m J Hypertens,2007,20(7):713-719.

猜你喜欢

膳食影响因素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