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丝弦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9-10王姣易旭聪向阳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

王姣?易旭聪?向阳

摘 要:本文基于研学旅游背景下,构建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知识体系,初步探索“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搭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等。深挖常德“非遗”曲艺活态传承的特殊性与可能性,同时将“非遗”传承教育与研学旅游背景相结合,将“非遗”教育产品与研学旅游产品相结合,从而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活态传承,对常德丝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常德丝弦;非遗;活态传承;研学旅游

基金课题: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20201265700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研学旅游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研学旅游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的概念在《教育部等 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教基一﹝2016﹞8号)》中表述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时间上来看,国外学者研究研学旅游比较早,通过出国研学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转变旅游者对目的国家的认知,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这样的特殊低龄群体,客观来说更能够理解与认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能够产生有利的作用。从个体层面上,国内研学旅游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是研学旅游的背景、现状、较宽泛空洞的问题与对策,在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探究以及旅游研学整体系统构建上还存在不足。近来研学旅游思想观念开始踏入高中小学校教育的门槛,发展速度较快,已有相关学者将研学旅游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方式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偏向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是否能够和谐共存这个议题上,整体分析发现,在经历着持续性的研究之后,了解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相应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三)基于“非遗”文化教育的国内外研究

国内的学者主要放在两个领域范围之内:第一个领域是学校教育,主要探讨学生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措施与面临问题,并且研究假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二个领域是家庭、社会、社区等,但未成体系。国外“非遗”的文化教育较早进入立法的层次,有力的开展政策法规的保护力度以及宣传,使得大众能够客观的理解和认可对“非遗”文化的价值。反观国内的学者,主要研究“非遗”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偏向于教育阶段分层研究为主,且大多数还停留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的融合方式上,探讨研学旅游这种方式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研究目前比较稀缺。

(四)“非遗”活态传承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研究“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充实,系统研究了活态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目前研究主要是逻辑推理和量的研究的调查法,从宏观层面上得到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总体认识。比较来说,国内针对“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逐步向人文这一层面转化,研究内容往往更多的是文化、音乐、舞蹈,但有关曲艺类的“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文献资料较少,针对“非遗”活态传承的研学旅游活动产品的研究更少,也没有形成体系,更不能在具体实践当中进行指导和借鉴。

二、常德丝弦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一)构建常德丝弦以研学旅游为手段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知识体系

传承与保护曲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一的停留于某种具体文化形态的独立甚至是孤立保护,应该基于全面设计与规划的原则,运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方式,基于研学旅游背景下,构建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知识体系,初步探索“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搭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等。

(二)探讨研学旅游保护常德丝弦的途径

以常德絲弦为例,深挖常德“非遗”曲艺活态传承的特殊性与可能性,同时将“非遗”传承教育与研学旅游背景相结合,将“非遗”教育产品与研学旅游产品相结合,从而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活态传承,对常德丝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在研学旅游发展背景下,研究常德丝弦非遗活态传承,将“非遗”产品与研学旅游活动相结合,在保护常德非物质遗产且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慧,张莉.研学旅行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6):13-18.

[2]熊舒元.对常德丝弦传承的调查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

[3]张婷.常德丝弦的价值与现状[J].艺海,2008(04):172-173.

[4]王艳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认识路径旅游科学[J].2009(01):53-56.

[5]李晟.基于旅游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6]周建树.加强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群文天地[J].2012(18):52-54.

[7]丁燕妮,郑耀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以泉州德化瓷烧制技艺为例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J].2015(06):10-14.

[8]彭煦.泸州分水油纸伞活态传承路径探析中华文化论坛[J].2016(04):125-130.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遗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