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0-09-10钱泽舒
钱泽舒
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典型的“大家小书”,全书14章,六七万字,从篇幅上来说,非常适合高一学生作为阅读学术类作品的入门书籍。但因为这本书成书于70年前,7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现在的学生大都为“00后”,他们很难想象出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再加上一些学生从未读过学术类的作品,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各种困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迎难而上,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带领学生通读作品,读懂“有字之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一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拿到一部学术类的著作,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作品,让他们“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作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推荐学生阅读《费孝通传》《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等作品,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为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观点作准备。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读目录和14篇文章,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通过绘制全书或是单篇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为细读文本作准备。
《乡土中国》中的每一篇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是文本内的段落层次十分清晰,学生往往能在阅读的时候快速地找到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文本中圈选出来,然后将这些句子誊抄到积累本上,利用晨读的时间反复诵读和记忆。必要时,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为《乡土中国》一书或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撰写介绍词,让他们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乡土中国》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这些专业术语。例如,何为“乡土”?学生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乡土”就是“本乡本土”的意思。那么,何为“乡土社会”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理解这一专业术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从人与土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掌握阅读学术类作品的基本方法,读懂“有字之书”,为后面理论联系实际作准备。
二、 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读透“无字之书”
1.联系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读透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笔者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我班的学生大都是南京人。南京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包括夫子庙的元宵灯会、大量的民国建筑、金陵四十八景、云锦、雨花石、盐水鸭、南京博物院等。如果再将视线移到下辖的各区县,可供选择的乡土资源就更多了。以乡土资源非常丰富的江宁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富有江宁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如金箔艺术馆、东晋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红木文化艺术馆、南唐二陵纪念馆等,了解江宁金箔、杨柳湖古建筑群、汤山温泉、周岗红木、禄口皮草、湖熟板鸭、横溪西瓜、谷里鱼圆、小丹阳羊肉面等,让他们撰写调查报告和地方人物(风物)志。
2.联系其他作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可以联系其他的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中可以随便赊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以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找到答案: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因为孔乙己所处的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孔乙己與店主是熟人,深受店主的信任,又遵守赊账的规矩,所以店家愿意赊账给他。
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收获更多的知识。在指导他们阅读《乡土中国》时,教师要细心引导,拓展延伸,既让他们读懂《乡土中国》这本“有字之书”,也让他们读透生活这本“无字之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