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伦理角度浅析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

2020-09-10冯颖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处理对策网络舆情伦理

冯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媒体正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而网络语境具有虚拟性、多重主体性和无中心性等特点,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矛盾突发期,导致众多不和谐的网络舆情层出不穷、欲禁难止。大多数政府机构在遭遇舆论围攻时,选择传统的舆论危机处理方法和手段,不得其法,使舆情失控,导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本文就政府机构网络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工作浅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伦理;网络舆情;处理对策

网络舆情是指网上出现的某一热点、焦点事件而引起网民发表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隐蔽性的特点,使得网民在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同事产生了网络用语失范、容易引发网络用语失范、引发虚假泛滥、导致善良缺失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等方式正确处理网络舆情。

一、 网络舆情的伦理失范表现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比现实社会更为宽泛的表达方式。网络舆情一方面带来了正面效应,成为传递社情民意的平台,增强了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沟通。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也存在一些伦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网络用语失范

有些网民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表形式,主要体现在使用拼音字母、同音字等组成脏话(如草泥马(操你妈)、TMD(他妈的)等等);有些使用的网络语言内容低俗,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的内容污言秽语,充斥着偏激、诋毁、伤害。这类网络语言的低素质、不道德,会对人们的价值体系、行为尺度和个人素质产生印象,容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误导,甚至引发犯罪。

(二)容易引发虚假泛滥

假新闻和谣言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信息,让民众真假难辨,被假新闻所迷惑。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恐怖分子、有着特殊目的极端组织,是这类舆情的制造者。他们通过网络传递负面舆论,制造混乱。虚假信息危害很大,占用了大量信息资源空间,降低了网络运行的速度和效率,浪费了民众查看信息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有悖于现实社会的诚信原则,会对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造成信用危机。

(三)导致善良缺失

由于网民的经历、背景和素质不同,通过网络表达的观念也良莠不齐。我们看见的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广泛,包含着迷信、暴力、黄色、反动等有害内容。互联网通过人与网络的互动,将现实生活中的网民的身份隐藏得干干净净,为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隐藏在内心深处欲望的机会。一些网民平时生活中遇到挫折,网络正好成为他们发泄愤怒的平台,还有些心灵扭曲的人通过网络发送残暴、黄色、反动的内容,甚至有些心怀恶意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篡改信息内容、添加声音和视频混淆视听。

二、 网络舆情伦理失范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难控性、及时性、虚拟性等特征导致了网络舆情伦理失范。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网民道德意识淡漠。网络上少了人类交往的空间,冲淡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友情,为民众营造了一个可以不谋面进行交流和交往的空间。而网络中众多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取向容易影响网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记忆偏离社会正常的价值观念。二是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滞后。网络几乎一夜之间融入百姓生活,而网络道德建设相对于网络社会的发展,具有滞后性。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机制约束网民的言论;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道德评判标准,不利于规范网络个体行为。三是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國相关部门就互联网出台了一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互联网处于时时发展的状态,随着它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网络问题,而现有的网络法规相对滞后,缺乏前瞻性,对新的网络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管理,对网络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的法律控制作用及其有限。

三、网络舆情的管理内容

舆情管理工作的内容,就是要从网络言论库中收集、管理有关网民对政府机构及社会热点关注的言论。一般而言,常规性的舆情管理至少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舆情监测,随时把握社会公众的关注点;二是危机管理,对于损害政府机构形象的言论要及时解释应对,传达其真实情况,消除公众误解或取得公众谅解。舆情监测和舆情应对是舆情管理的两项基本内容,但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深入,该项工作的内容也会延伸,直接超越以上两种职能,把舆情管理有机地融入政民沟通、政民互动互动之中。

四、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

网络新媒体主导的舆论时代,如何去应对这些网络舆情,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做好舆情应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网络阵地道德宣传,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道德缺乏的原因在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放松,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媒体的发展,在网络上的自由言论不加控制和引导,不但不利于弘扬传统意识形态,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必须明确网民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义务,增强网民主体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情感体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建设,增强网民文明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网民辨别真伪能力,发挥网民对不良信息的监督作用,控制网络虚假消息的传播。要把网络规范内化为网民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要建立网络伦理准则,建设网络道德,明确网民作为网络中舆情主体的道德义务,形成健康的网上舆论氛围。网络道德的建设还包括加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职业道德”,要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严格把关,强化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净化网络传播渠道。政府和媒体应尊重网民的利益表达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和自由,提倡自律,培养成熟网民,为民众提供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并及时反馈信息。

(二)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构建信息内容过滤机制

要强化媒体的地位和责任,保证网络新闻真实性。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尽力核实网上的新闻来源,确保验证新闻的真实性,对于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也应注重调查研究。尤其对那些轰动的、刺激性的网络舆情内容要进行反复验证,尽量采用权威新闻媒体的信息。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基本的新闻理念,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信息采集和发布;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自觉地避免不良传播行为。要加强政府与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与协调,明确网络经营者职责。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网络经营者应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报道和评论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进行过滤,保证其管理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论坛管理员或版主应推出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者限制其发帖。

(三)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形成良好行业规范

我国在网络方面的立法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执法手段更加需要完善,使得在网络舆情虚假泛滥、无故揭露他人隐私、造谣污蔑等案例,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制裁制度,导致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与日俱增,不容乐观。互联网是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态度的真实反映,网络个人受教育的成都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也有差异,如果仅通过良心和社会舆论来约束是不行,只有通过立法,将人们的日常行为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才能约束人们在网络中的随意行为,使网络的运行和管理趋向有序化。

参考文献:

[1]谭萍.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引导方略[D].郑州:郑州大学,2005.

[2]金劲松.论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化管理[D].武汉:华中师范大,2004.

[3]黎文安.走向主流的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新闻知识,2005(6).

[4]崔耀中.论互联网与“舆论引导新格局”[N].北京日报,2008-10-13(17).

[5]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处理对策网络舆情伦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浅议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私人取证的法律边界如何确定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