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路基过渡段加筋注浆处治技术研究
2020-09-10景轲
景轲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路桥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路网络的基本完善,公路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公路交通的优势作用。然而,在路桥工程通车运营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产生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问题,甚至引发桥头跳车病害。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为此,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提出了加筋注浆法,以期有效解决桥头跳车病害。
关键词:桥梁工程;过渡段;加筋注浆法;桥头跳车
中图分类号:U445.5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关键的开局时期。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我国公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桥梁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问题日益凸显,甚至会产生“桥头跳车”病害。加筋注浆法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桥头跳车病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是连接两地的重要通道,全长71.36 km,分三期建设完成。在本项目当中涉及多座桥梁工程,为了有效防治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问题,抑制桥头跳车病害产生,决定以公路项目A大桥0号台为例,采用加筋注浆技术进行施工处治。
2 加筋注浆施工方案
经现场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加筋注浆法进行施工,施工方案如下:在桥头路基30 m处,顺着路基横向利用锚管在坡上直接钻孔插入,随后作高压注浆施工。锚管布设共3层,2 m为层间距,第1、2层锚管横向间距均为1 m,第3层锚管横向间距为1.5 m。
为了达到施工刚度及强度要求,可采取特质钢制作锚管,48 mm为外径,5 mm壁厚,前端可设为尖状,管壁相隔30 cm钻一注浆孔,φ8 mm。呈螺旋式布设注浆眼,在相同纵、横截面上仅布设1个,按照施工要求长度进行锚管连接。一般来讲,连接方法有2种,其一,在施工现场通过人工方式焊接;其二,通过机械设备方式进行连接,比如机器加工车丝扣连接法。基于经济性原则,本工程以人工焊接法为主,呈梅花状布设锚管。
通过加筋注浆法处理路桥过渡段后,路基内的填料和注入的浆液一起硬化,可形成性能良好的复合处治体,其强度和刚度可满足规定。同时,在锚管锚固段和土体之间将生成一定粘结摩阻力,从而共同承担外部荷载,达到有效减小不均匀沉降,提升过渡段的整体性能。
3 加筋注浆施工流程
3.1 注浆材料选择
对于加筋注浆效果而言,浆液的选择和配置极为关键。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决定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注浆材料,为了有效控制浆液凝固时间,可适当掺加一定量的缓凝剂。水灰比为0.75:1~1.5:1,速凝早强剂为0.8%~1.2%。注浆材料性质如表1所示。
3.2 注浆压力
按照施工要求,注浆压力可控制在0.2 MPa~0.6 MPa,在具体施工当中,可根据工程进度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但注浆压力最大值不得大于1 MPa,避免破坏土体结构。
3.3 注浆半径
在加筋注浆施工中注浆半径是最关键的参数指标,注浆半径不正确将会对孔位的布设间距和布设方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注浆孔的孔径大小、注浆设备、注浆压力等多因素准确确定注浆半径。根据注浆施工情况,可在1.5 m ~2 m之间确定注浆半径。
3.4 施工流程
(1)施工场地清理。施工前,必须彻底清理干净施工场地,并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及在指定位置设置警示牌等。按照设计要求,统一进行孔位编号,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为了保证钻孔位置的准确性,可提前通过高精度仪器进行锚管钻孔,并在3 cm以内控制孔位偏差。
(2)锚管施工。锚管施工前,精准定位锚管孔位,并统一编号,施工中详细记录所有锚管施工情况。通过气动冲击锤将锚管打入,并随时检查施工效果,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
(3)压力注浆。完成上述施工作業后,即可进行注浆施工。第一,首先,要保证注浆材料配合比设计的准确定,准确计量水泥结合料和速凝早强剂等材料,保证误差在5%以内。其次,通过高速搅拌机进行均匀搅拌,搅拌时间可控制在2 min以上。随后,通过泵送方式注入注浆锚管,浆液从开始加水搅拌和使用完的时间严控在水泥初凝时间以内。为了提升加筋注浆效果,可按照配合比要求加入适量速凝早强剂。第二,向土体内打入锚管之后,可通过泵送方式注入一定量的清水,不宜过多,以便将孔底残渣进行稀释,随后清除。注浆时,采取“上—下、内侧—外侧”的顺序进行压力注浆。同一排钻孔时,可利用隔点注浆法进行施工,同步施工的2个注浆孔施工时间需控制在2 h以内,距离小于5 m。若注浆压力增大,且达到设计要求后,可维持10 min。若注浆效率减小,注浆量在1 L /min以下,10 min内压力不再减小,或降低幅度在5%以内,便可止浆。应采取止浆塞进行处理,保证满足孔径和注浆压力要求。
4 加筋注浆处治效果检测分析
通过检验加筋注浆技术加固效果,对改进设计方法和完善施工工艺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应采取试验检测法进行加筋注浆法技术测定。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决定采用面波波速和经纬仪测量法进行试验检测分析。
4.1 波速法检测
面波也被称为瑞雷波,是确定岩石力学参数的重要方式。相比其他地震波法,瑞雷波波速法浅层分辨率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波长,能够勘察测定厘米级的裂缝,且不会因各地层的速度关系制约,操作方便。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本文决定采用波速法进行加筋注浆效果测定,主要测定路桥过渡段不同深度测点的波速变化规律,从而真实评价加筋注浆效果。本试验当中,在相同测点部位分别对加筋注浆前后第7d的情况进行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表2所示。
第一,面波波速大小和路基深度成正比,伴随路基深度的不断加大,波速也随之提升。
第二,加筋注浆施工后,大幅提升了路基的波速。比如路基为1 m深时,处治前后的波速平均值分别为127 m/s、372 m/s,由此可见,处治后,波速大幅提升。
第三,通过加筋注浆处治之后,路基各层平均波速均有大幅提升,表明浆液可充分填充孔隙,具有显著的处治效果。
4.2 沉降观测
过渡段最易产生的问题的就是不均匀沉降,为了有效控制沉降变形,本工程通过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试验时,可将2个水准基点设置到桥台处,并将观测点设于路面顶面。将起点定位桥台背,每隔2 m进行一个测点设置,20 m为观测长度。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准度,也应将观测点设于路线两肩和中线处。共获取3组数据,即A组(A1~11)、B组(B1~11)、C组(C1~11),共对测点进行了为期180d的跟踪观测,所得结果如下:
(1)A组(A1~11):0d时,沉降量为0,30d时,沉降量为0.31 mm~0.70 mm;90d时,沉降量为1.52 mm~2.12 mm;180d时,沉降量为3.14 mm~4.25 mm。
(2)B组(B1~11):0d时,沉降量为0,30d时,沉降量为0.23 mm~0.75 mm;90d时,沉降量为1.61 mm~2.14 mm;180 d时,沉降量为1.97 mm~4.25 mm。
(3)C組(C1~11):0d时,沉降量为0,30d时,沉降量为0.24 mm~0.76 mm;90d时,沉降量为1.81 mm~2.17 mm;180d时,沉降量为1.91 mm~4.22 mm。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选取路基横向3个检测数据的平均值顺着路线走向获取了路基沉降情况,即不同时间条件下距桥台距离的沉降量情况。所得结果如下:
(1)30d时:与桥台相距0 m,沉降量为1.21 mm;与桥台相距5 m,沉降量为1.53 mm;与桥台相距10 m,沉降量为1.10 mm;与桥台相距15 m,沉降量为1.14 mm;与桥台相距20 m,沉降量为1.14 mm。
(2)90d时:与桥台相距0 m,沉降量为1.81 mm;与桥台相距5 m,沉降量为2.24 mm;与桥台相距10 m,沉降量为1.91 mm;与桥台相距15 m,沉降量为1.85 mm;与桥台相距20 m,沉降量为1.85 mm。
(3)180d时:与桥台相距0 m,沉降量为3.07 mm;与桥台相距5 m,沉降量为4.25 mm;与桥台相距10m,沉降量为2.56 mm;与桥台相距15 m,沉降量为2.58 mm;与桥台相距20 m,沉降量为2.58 mm。
通过上述分析,在与桥台相距5 m左右时,30d、90d、180d条件下,均为路基最大沉降点集中处,在与桥台相距10 m之外,路基沉降基本趋于稳定。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桥梁过渡段常见病害,桥头跳车不仅会影响行车舒适性,甚至会引发安全交通事故,将成为路桥工程建设的一大弊端。为了保证路桥工程建设质量,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必须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处治路桥过渡段出现的病害问题。加筋注浆法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强等优势,将其用于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病害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国.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病害及主要应对措施分析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62-63.
[2]谷世平,程玉泉,王铁法.路桥过渡段复合软基处理技术[J].公路,2018,63(11):164-167.
[3]叶斯波拉提·叶买.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公路,2017(15):100-101.
[4]翟晓丹,宋亚攀,雷少华.浅析路桥过渡段路面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7,24(02):33-34.
[5]赵凤英.公路工程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河南建材,2018(0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