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翻译中文化的差异性与开放性

2020-09-10董妍伽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差异性开放性

董妍伽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化因素。中国文化从孔子首创儒家学说以后,逐步形成了以“礼”、“仁”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置于相当突出的位置,人的命运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被其主宰,认知真理并利用它去改造自然不仅成为可能,甚至成为必然,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在人文主义的浪潮推动下,以人为中心更成为其文化的主要特征。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在翻译研究中应引入文化因素,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求同存异;并在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容纳外来文化,重视文化的开放性。

关键词:文化认知;差异性;开放性

一、引言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地缘的、历史的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仅就中西文化而言,中国文化颇显其泱泱大国的风范和久远历史的积淀。她的物富民丰使之有着先天的优越感,而漫长岁月中不断重演的历史又在反复告诫她的子孙们“过犹不及”这个真理,所以最终人们认定“中不偏、庸不易”是对的。从另一角度上看,“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内质,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终极。故而中国文化不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不讲“人定胜天”,而讲“人应顺天”,所谓“顺天者昌,逆之者亡”是也。故而中国文化既不否定人的主体性,亦不过分强调它。是以老子曰:“域中有四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西方文化的祖籍在欧洲,相对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欧洲的“游牧文明”的特色就很显著-狩猎、畜牧始终是欧洲经济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生存条件下,骠悍、积极开拓的精神,就显得犹为重要,再加上欧洲历史上一直未能形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强大的大一统政权,致使各国间的资源共享-贸易变得必不可少。而经济的开放又导致了文化的开放。这样,开放的文化、经济形态加上其他的积极开拓的精神,塑就了西方文化中积极、直率、外向的特点。这与我们中国的“男耕女织”、“听天由命”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文化重逻辑,西方的实证科学体系从根本上是建立于逻辑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故而它的思维定式是:以若干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谓之“公理”)为前提,经过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英汉翻译中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人重视伦理,而西方人重视法律。“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植根于伦理土壤中的一棵长青巨树,那么这些切合礼法的关系规定,则是巨树的花果,它们使人的关系变得既芳醇,又有风味”。马以鑫在分析中国读者群体特征时提出伦理化,即把“伦理”放在第一位。如蟠溪子翻译《迦因小传》时,为了不与中国读者的伦理道德观相悖,故意删去原文中男女主人公相恋细节。后来林纾重译此书时,补全了蟠溪子删去的情节,引起激烈的反应。按中国的传统道德,对父母应该尊重,对兄长也应该尊重。因此对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样要尊重,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尊重体系,尊重也即儒家强调的“孝”。而西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平等的“爱”,因此会出现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时,多次用“孝”这一汉文化独特的儒家伦理概念去翻译原文中表现本性和亲子关系的nature和love及其同义词这一现象。

在中国统道德中,人们很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英雄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在大多数东方国家中,团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利益。离婚之所以受到非难,是因为离婚不仅被视为对家庭稳定的威胁,而且离异的个人被视为没有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小至家庭,大至单位、国家或民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已在其中的责任,时刻准备牺牲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个人的荣辱和成败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光宗耀祖”、“为国争光”都是这一观念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株连和“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所反映的裙带关系实际上正是集体责任感的极端表现。相反,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常常是至高无上的。许多美国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人们极少将个人的成败与家庭或自己所处的团体的荣誉联系起来。对此“翻译”实际上意味着要对千百万美国人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

此外,中国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受基督教一种主要宗教的影响,但佛教的观念传播较为普遍。这一现象在翻译词汇中也有体现。如源于《圣经》的习语大量出现:the still small voice(良心的声音)、ofthe earth earthy(世俗之至)、clear as crystal(清楚极了)。还有大量格言,已经妇孺皆知,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如“Man proposes ,but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汉民族主要是信仰佛教和道教,因而有“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诸如此类的词语的长期使用,其蕴意已远远超出宗教词语本身的含义。

三、英汉翻译中的开放性

文学作品的一个诱人之处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就象一个克技场,读者和作者在这个竞技场上共同参与一个想象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如果什么都给了读者,那他就没事可做了,阅读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高明的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现代文艺学理论认为,文学接受的再创造性是由文学本文的审美构成所决定的。首先,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形态,其形象具有间接性。所以,读者通过接受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意想,不可能直接诉诸语言结构。第二,文学本文总是把握历史图式的主要性质,由局部和特殊指涉整体和一般。这绐接受者留下了审美创造的空间。第三,经典的文学本文通常为读者提供多层面的审美结合体,读者无法穷尽其深刻的底蕴,因而对它的深层把握体现出一定意义的历史性,它引发了读者历时的审美创造。总之,文学本文基于自身结构的特质,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同时也为它的接受者留下了诸多的“意义空白”。读者正是在填补这一个个“空白”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审美历程,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都会给读者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其思考回味。同时,又应恰到好处,而不至于空白过多使读者感到阅读吃力。

四、结语

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是语言教学中应始终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语言能力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种能力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思维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思维不等于空想或异想天开,思维能力的提高绝不是空中楼阁,它基于一个人开放的视野和综合性的视角。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剧,深入到文化层次的语言教学已日益显得必要和迫切。对异文化的认知是超越外语学习本身的另一个境界,我们将超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本民族的内质。最终我们将会抛弃一切异民族与本民族的表象上的差异而看到人类共通的东西。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翻译理论都是对语言学、文艺理论、历史发展过程和对翻译自身研究的过程总结,因而只能用来解释、指导某些问题。后现代、后殖民、后女权学等新的文艺理论的出现,以及全球经济一體化的趋势,都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英汉翻译中,应拓宽思路,更加重视英汉翻译时文化的差异性与开放性,正确处理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力图使译者和读者达到一种契合。

猜你喜欢

差异性开放性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开放性手术与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瘤中的价值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实培计划—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