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武协主席杜德平:传统武术的传承也要讲究创新
2020-09-10
2019年杜德平当选了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新一任会长,他从1983年开始学练太极拳,2007年遇到了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马虹,于是拜入其门下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并成为了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此外,杜德平还研学《太极拳论》、《道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等中华传统经典,至今仍然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保持每天3个小时的太极拳操练,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
杜德平介绍说,“中国武术的文化核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完全吻合的。以太极拳为例,《易经》中首创太极,这奠定了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后来延续到两晋的道家养生经典《黄庭经》,就更加丰富了它的哲学思想和医学体系等理念。到了明朝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就把太极套路与器械都融入其中。”在不断地研习中,杜德平愈发认识到,“中国武术一直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对于杜德平來说,推广传统武术和文化一直都是非常迫切的工作,“所谓传与承,是两方面的事情。传的应该是传统武术原汁原味的精华,而能否让后辈们乐于接受,并承袭下去,更是需要创新的方式方法,要讲究与时俱进。”
说到“传统”与“创新”,杜德平想到了和马虹师父之间的一件趣事。十几年前,互联网并未像今天这样普及,马虹师父是一位传统且严厉的老师,他要求徒弟们在上课时,都要拿纸和笔认真做笔记。当时在课上,杜德平用笔记本电脑记录了马虹师父讲述的要点,结果被马师父看到后,误以为他在开小差,在课上严厉地批评了他。事后,马虹师父才知道原来他是在做笔记。这件事也让杜德平意识到“传承”最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无论是笔记本、还是电脑、手机、录音笔等等,只要能够记录和传承,只要当代的年轻人愿意接受,就是好的形式。”
在多年推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杜德平发现很多人对于“中国武术”还处于浅层的认知,很多人会问他“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到底是中国武术厉害还是西方格斗术厉害?”等等类似的问题。在杜德平看来,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能打”,“传统武术至少有四个功能,技击功能、表演功能、养生功能和哲学功能。和平年代中,中国传统武术最基本的技击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拳脚功夫,搏杀技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全面健身的热潮中,养生功能对于大众来说才是尤为重要的。”
此外,杜德平认为中国传统武术还有着很重要的“哲学功能”,也就是武术所承载的文化性。“说中国武术有形,是在于它的一招一式;说它无形,是在这一招一式中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 在杜德平看来,中国传统武术强调爱、和平与共享,“习武的至高境界就是博爱,它不仅强身健体,还要修身养性。学习中国武术,例如太极拳,不仅仅是在健身,更是健心、健脑,这也是大众健身所追求的。”
近两年,杜德平带领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推广,“我们制定了关于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和推广的相关规划,包括针对青少年、大众健身等各方面的相关规范。”杜德平从工作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年人以及外国友人对传统武术的热情越来越高,“很多外国人都在练习太极拳,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复兴很重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