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下的课程构建策略

2020-09-10方刘松潘胜楠

关键词:嵌入思政课程迁移

方刘松 潘胜楠

摘  要: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优质的课程供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如何提高课程供给质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像盐溶入汤一样,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根据学校特色,通过“迁移”重构相关课程体系,并以之为统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需要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努力给课程树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想认同;同时要建立有效制度,促进其实现长效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嵌入;迁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推进“课程思政”向更高层次发展,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调研,深切感受到课程构建的重要性,没有供给侧的优质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有效推进课程构建是当前开展课程思政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优质的课程供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包括课程、教师、评价等诸多环节,首要环节是课程,教师精心构建课程,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发挥思政课程“群舞中领舞”作用和课程思政“共舞中共振”作用,从而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思政课程面临的“孤岛”困境

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作为提升学生灵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严格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知行合一为导向,重点从实践教学、文化融入、学术支撑等方面加以改进。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身入手,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探索教学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等,充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通过提升教学艺术,采用案例讨论、演讲比赛、教学观摩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有机对接,有机渗透,产生共生效应,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课程思政面临的“瓶颈”制约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个别教师可能思想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容易产生抵触、应付及畏难情绪:在抵触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迟迟不愿付诸行动,认为专业课没有必要,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不大;在应付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上面有规定,差不多就行了;在畏难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认为自己所授的课程难以挖掘思政元素。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如何从学科专业入手,这就必须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在课程供给上下功夫。既要努力从所授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像盐入汤一样,有机渗透;又要开展创新,开发相关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滲透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

二、嵌入:立足本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门课程基础之上,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作为教师应立足所授课程,善于捕捉并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宏观层面,做好“舵手”,把好方向。教师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课程特点,确立整体思路,根据不同学科性质,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例如,自然科学类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服务社会的技能性人才。

微观层面,做好“水手”,把好点位。着眼于宏观层面的要求,开动脑筋,思考所授课程哪里可以挖掘思政元素,像盐入汤一样溶入进去,润物无声,产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教师可采取诗词赏析、哲理故事等形式,利用课前、课后或课中进行,也可以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进行。学校、学院和教师(辅导员)可以建立三级课程思政资源库,充分运用微课、公众号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同学们网上自由选择。作为开放式教学形式,选课可以作为一定的学分,考试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发散思维等,这样就能“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均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3]。例如,以《法学概论》为例,可以提升八个思政元素,即“家国情怀”“守法意识”“社会责任”“制度自信”“人文情怀”“敬畏规则”“高尚情谊”和“法治精神”,结合思政映射和融入点,在教学实践环节抓住第一和第二两个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正确行使法律权利,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努力做知法、守法的教育工作者和公职人员。(具体见表1:《法学概论》思政元素举例列表)

三、迁移:跳出本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格式塔学派提出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能够达到概括化,从而形成迁移。课程思政之课程构建,也要善于迁移,跳出单一的课程设计,着力打造综合性的课程体系。笔者曾到上海大学调研,该校被誉为“中央厨房”的“掌勺人”的顾教授就举了个例子,一位教艺术专业的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一筹莫展,请教顾教授,顾教授和他聊到国歌,这让顾教授眼前一亮,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他点拨该老师讲讲古今中外的国歌,特别重点讲讲我们国家的国歌。该老师认真备课,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们国家国歌的七次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衰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迁移,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彰显学校特色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4]“高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正是因为“课程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往往决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课程教学的内涵往往代表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5]所以,要着眼大学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因势而谋,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相关品牌,把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上海“中国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校一特色”:复旦大学“治国理政”、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中国”等50多门课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热门课。

(二)打造优秀团队

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重构高质量的课程,对人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强大的团队,依靠众人智慧,集智攻关。要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加强专业、学科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专业教师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要加强育人意识培养,深化教师对自身育人责任的认识,强化内在认同,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

(三)抓好末端落实

学校和学院(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步骤上将打造的“品牌”作为系统工程,融入每门课程之中,并努力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品牌的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品牌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品牌”的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例如,上海建桥学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设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院级示范课27门,“服务学习”项目7项,将弘扬雷锋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以雷锋精神构筑整体育人格局。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学生内化入心,外化入行,显著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思政”的构建要点

加强课程构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坚持“三个重点”,给课程树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6]。加强思想政治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作用,就要给课程树魂。对此,需要把握以下三个重点: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入进课程体系之中,全面提升课程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强化课程育人的理论基础。教育和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要充分吸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对照“八个明确”、“14个坚持”,认真打磨课程内容,加强理论武装,大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在课程体系中凸显诚信守信、理想信念、公平法治、社会责任等内容,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体现出中国元素,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典型案例,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想认同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独立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一方面,要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德育的素质要求,并以此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研究。“0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人而异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较好的课程教学方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杜绝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善于運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善于运用当代青年学生的交流话语体系来传递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要求进学生头脑、润学生心灵。要积极开发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程建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对授课内容开展深入探究,在深度讨论、角色体验过程中,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增进行为认同,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

(三)建立有效制度,促进长效发展

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需要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相关改革试点,健全党政协同、校院(系)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课程建设领导机制。建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完善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统筹规划课程建设。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俯视、平视、仰视三个维度的考核标准。“俯视”,就是学校要建立评判标准,加强对相关课程考核验收;“平视”,就是课程所在院(系)组织示范观摩课,相互比较,树立先进典型;“仰视”,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评价,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课程质量。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专人负责,通过立项、奖励等形式对课程建设提供资助,定期验收相关课程,提高相关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0-05-25].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60.htm.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方刘松,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潘胜楠,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引导模式探索”(项目编号:SZZX19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嵌入思政课程迁移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